中國信通院何寶宏:下一個五年重點——新基建以及數據生產要素

2021-01-15 環球網

12月26日,「風向2021何寶宏思享會」在北京成功舉辦。知名網際網路技術專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基於20餘年的網際網路技術研究經驗,深入剖析數據中心、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狀,並對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作出展望。

新解「新型基礎設施」 突出技術社會屬性

從技術的角度看,新基建是新技術發展從技術產品化到產品服務化之後,第三個發展階段的產物,這也是技術發展重要性逐步提升的一個過程。

在何寶宏看來,與以往技術發展階段強調商業屬性不同的是新型基礎設施首先要強調社會屬性,要體現社會責任。新型基礎設施是開放的生態,要特別注重合規性,保持中立性,此外,還有注重標準化。新型基礎設施由於需要給第三方提供服務的,因此需要可解釋、可審計、可追溯,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普惠性,不能讓新基建只惠及一線城市,發達地區,高端人群,需要惠及所有的人群。所以,普惠、數字鴻溝的問題是新基建必須要關注的,不能簡單地認為服務就是基礎設施,它們之間有關係,但是升級以後才是新型基礎設施。同時,新基建的發展過程還有很多問題要警惕,如重複建設、廢棄數據中心、碳排放等方面的問題。

「新基建與服務,基礎設施與服務是兩個概念,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服務就是基礎設施。新基建一直在路上,一定要踏準節奏,穩步前行。」何寶宏強調。

數據中心是下一波技術創新的制高點

當前,全球數據中心以每年10%增速發展,「市場增長及未來的確定性非常明顯,任何技術與業務的發展,必然會拉動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數據中心持續穩定的增長,未來確定性非常明確。數據中心要從面向網際網路的數據中心升級到面向全社會的,面向數字社會,面向新基建的,社會型的基礎設施。」何寶宏表示。

他認為,過去,計算機的歷史就是數據中心的未來;現在,網際網路的歷史就是新基建時代數據中心的未來。隨著「新基建」概念的提出,第三方運營商崛起,數據中心會越來越多。同時,數據中心正在從一個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

「儘管數據中心之前在標準化、預置化、工程化、模塊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與高度標準化、流程化以及並行化還有很大的距離,發展空間非常大。未來數據中心不僅要為網際網路服務,要為工業等眾多的行業領域服務。」何寶宏說。

公有雲市場格局已定 私有雲群雄割據

未來五年,公有雲的市場佔比將穩步提升,私有雲的市場繼續群雄逐鹿。公有雲市場規模略高於私有雲,未來,增長速度會高於私有雲;私有雲的市場是碎片化的,因行業知識不同,定製化的需求非常明顯。

何寶宏表示,從技術角度看,底層的IaaS已基本成熟,目前競爭主要在PaaS和SaaS。對比國外SaaS發展的情況,國內SaaS服務市場整體增速較快,細分垂直行業上雲需求較大,發展空間巨大。

2020年,雲原生的拐點已至。雲原生的概念也正在持續豐富和拓展中,以容器、微服務和DevOps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快速發展,已經延伸至底層融合、安全、編排及管理、監測分析和場景化。雲原生充分發揮本身的優勢和特點,創新性研發新的應用。

何寶宏強調,計算的波動,必然會導致了財富的聚散。傳統電信網絡時代,控制和計算在網絡的中間,於是電信運營商興起並佔據主導位置;在網際網路時代,控制和計算則在網絡的兩端,電信運營商只能作為比特管道,導致了數據中心和手機領域的繁榮;雲計算時代,控制和計算逐步從用戶側遷移至數據中心和雲計算供給側。整個數字基礎設施的關鍵點和控制點一直在擺動,控制和計算在哪裡,創新和人才就在哪裡,財富就在哪裡。

在何寶宏看來,雲計算產業發展到高級階段有四個指標作為參考,首先,GDP的增長開始用雲量,用算力的消耗量來衡量;其次,從行業指標來看,面向大眾的、網際網路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公有雲的市場規模遠遠超過了私有雲;再次,企業數位化轉型中,企業內部的後勤保障部門與信息中心合併;最後,從業人員主體從以大學生佔比為主發展到80%來自技校的學生。

區塊鏈脫虛向實 市場教育基本完成

數據顯示,目前用區塊鏈應用主要在存證領域,區塊鏈已進入了如何從工程角度把它做得更好,更可信、更穩定,擴展性更好,能夠容納更多的節點。何寶宏認為,這一過程還會持續一段或更長時間,下一步區塊鏈技術性競爭由工程性的優化改良轉向技術生態和商業生態。

「2020年是產業區塊鏈的元年。一方面,解決了去理想化、汙名化兩個核心問題,另一方面,區塊鏈業內的市場教育基本完成,但是對大眾的市場教育還遠遠不夠。未來區塊鏈全球性的價值,基於區塊鏈的價值或者架構一定會像網際網路,局部自治,彼此協調,它是分層、分級的,與網際網路的架構相似。」何寶宏強調。

大數據創業窗基本關閉 開源主導技術生態

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大數據產業穩步增長,市場規模五年以來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大數據的創業窗口基本關閉,近幾年圍繞大數據創業的新增企業數量越來越少,但是數據市場還在持續高速的增長。當前,大數據應用最多的是金融、醫療和政務三大版塊。

何寶宏認為,商業模式越來越多從賣硬體設施到軟服務的轉變。客戶對大數據方面服務的需求明顯上升,需要的是數據方面的軟性服務,而不僅僅是硬體設施。

近幾年來,數據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之前,數據僅代表信息,如今數據代表了資產。為了數據更好地流通和交易,需要新的技術手段:發展基於限制發布地技術、基於失真數據的技術、基於數據加密的技術以及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經過五年的發展,數據流通和交易的法律法規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在新的法律框架、技術支持下,數據的流通和交易迎來發展期。過去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現在誰控制了數據,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同時,數據帶來的負面問題越來越需注意,個人從算法退化成數據集。信息要傳播,資產要保護,價值要確權,專有、防篡改。

隱私計算已經接近產業化。在速率方面,多方安全計算時間只比明文計算時間慢25倍,已經可以大規模使用了;計算操作類型變得更加豐富。據悉,中國信通院已於2020年成立了隱私計算聯盟。

新冠加速醫療AI應用 AI讓金融更科技

2020年,全球AI產業增長平穩,迄今為止,醫療健康成為人工智慧應用最成功的領域。疫情期間AI輔助診斷、智能紅外體溫篩查和醫用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加快了這一進程。利用AI研發新藥等生物醫藥、健康和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此外,今年中國醫療AI產品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實現了「零突破」。

AI讓金融更科技。與高盛20年前熙熙攘攘的交易所場景相比,今天交易所略顯冷清,如今200名數據算法工程師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完全實現了流程自動化處理,交易員的工作完全被算法工程師和AI替代了。這樣類似的場景在金融領域比比皆是。

何寶宏表示,AI進步的三個方向:數據基本靠人,算力基本靠錢,算法基本靠堆。下一步,我們需要輕量級的、低成本的AI,未來AI會走向分化。

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視頻也可能造假。我們或許可以稱「2020年為深度偽造的元年」,過去兩年,全球利用人工智慧偽造的音視頻每六個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長,而人眼無法識別真假。接下來,我們應該拋棄說教的「AI倫理」,追求可信的AI,強調AI必須在法律和監管的框架下行事。

「未來3年產生的數據,會比過去30年產生的還要多,因此面向機器的視頻(Video for Machine)必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何寶宏說。

開源主導技術創新 避免負效應產生

全球開源產業仍在高速增長,回顧歷史可見,開源已從20年前的山寨商業軟體走向了引領技術創新。何寶宏認為,開源是社會化協作生產的基礎,軟體業已經龐大到單一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無法完成任務,需要從企業內部的協作走向企業間的協作。

在何寶宏看來,開源產業的高速增長,不僅主導了基礎設施層面,而且已經開始主導技術的創新。開源與商業有一定關聯,不能把開源跟商業對立。創業公司和大型科技巨頭在開源方面的商業邏輯是有差別的,創業公司為了獲得商業利益;而巨頭公司在成熟領域的開源主要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在新興領域的開源主要是為了構建新生態。

「開源不是風險的消失,而是風險的轉移。」何寶宏強調,開源也有一些負面效應,由於代碼的開放,讓一大批平庸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僅靠參數、代碼的優化,讓一批不入流的,不可能存在的軟體公司僅僅對原始碼的封裝和換皮膚閉源後就可以冒充完全自主研發。因此,在開源方面,治理、監管必須要跟上。

何寶宏指出,當今的數位化轉型主體發生了變化,由供給方變成了需求方,變成了企業,關注點從單一的技術轉向了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數位化轉型已經由第一階段的技術型轉入了管理和社會的第二階段。

面對新時代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每一個人要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繼續奮鬥,勇往直前,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全部力量!

相關焦點

  • 讓大數據真正發揮「大價值」
    專家表示,大數據中心是促進「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意見》對深化政企協同、行業協同、區域協同以及全面支撐各行業數位化升級和產業數位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以騰訊公司位於廣東清遠的雲計算數據中心為例,8棟機房能容納超過100萬臺伺服器,可存儲、處理該公司所有的業務數據。  在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的浪潮下,數據中心建設成為重點。《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 中國北鬥登上世界舞臺!新基建如何發力?
    一方面,工業網際網路帶動傳統製造業技術升級,實現生產組織的線下與線上聯通,生產要素的線上和線下的有效配置。傳統製造業、採掘業和建築業實現智能化升級,拓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通過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協同作用,使工業部門跨行業聯動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於新興製造業尤其是現代裝備製造業,結合現代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移物雲大智」為新基建核心,需解決伴生...
    記者 | 彭新「新基建的核心是『移物雲大智』,即行動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其最後展現的成果是智慧城市。」在11月28日-29日舉辦的「灣區創見·2020網絡安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方向責任院士方濱興稱。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目前佔GDP的比重約為35%,總量超過30萬億元。依靠數字經濟的新基建建設火熱,各類數據中心承載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海量大數據,將面臨嚴峻的數據安全問題。
  • 為什麼新基建是對中國未來10年影響最大的刺激政策?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新的變量——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我們發現,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些,回顧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能幫助我們回答當下的「新基建」政策將如何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以及這種影響會持續多久。
  • 新基建,是什麼?
    從國家發改委不乏謹慎的表態中可以看出,相比傳統基建,科技創新驅動、數位化、信息網絡這三個要素是所有關於新基建認知中的最大公約數,也是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商湯科技人工智慧產業聯盟秘書長吳坤認為,當前中國傳統的人口數量紅利日漸減少,亟須尋找新的出路,而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創新探索將有望促成新一輪發展紅利。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也提到,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將經歷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不同的競爭優勢。
  • 長江產經智庫圓桌會:中國新基建:發展機遇、策略與影響
    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打擊中國新興產業和高科技企業,迫使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儘快實現產業鏈的國產化。發展新基建,加大對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是應對逆全球化和中美貿易摩擦的迫切需要。 第一,新基建作為新興產業能直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並賦能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作者 | 田傑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部副部長、研究員自中央多次提及之後,「新基建」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資本市場以及各大證券公司更是視之為宏觀經濟疲軟大背景下的一顆「救命稻草」。這當然有「忽悠」的成分在裡面,但是對於新經濟、新動能而言,還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 遠東控股:發力新基建,跑出「十四五」加速度
    而伴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啟動,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位化發展等方向進一步明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基建築牢發展新基石,將成為重點工作之一。
  •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世界第二,下一個轉型重點是什麼
    下一階段我國數位化轉型的重點在哪裡? 正確理解和認識這些問題對我們下一步更好地發展數字經濟、依託數位化轉型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據統計,目前,已有 13 個省市區發布了 2020 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 8 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 33.83 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新基建項目中,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作為近幾年最熱的技術領域,毫無疑問的成為談論最多的話題。
  • 推進新基建重點做到五個「新」
    新基建主要包括幾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方面:  第一,5G基建及應用是所有其他領域新基建的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數位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的「電力」與「石油」,是新基礎設施和產業的「基礎」。
  • 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之一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何為「新基建」?日前,國家發改委明確範圍,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3個方面。   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處?
  • 浪潮存儲聯合華中大,探索科研新基建背後的大數據奧秘
    是什麼阻礙了「腦洞大開」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所遇到的情況是科研機構在新數據時代下的一個縮影。一方面,得益於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科學研究投入持續加大。正如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當前科研領域在存儲等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有容量、性能和穩定性三個典型挑戰。」
  • 5G 新基建創造新生態 2020中國(長三角南京)國際嵌入式大會在紫金...
    11月26日,中國國際嵌入式大會(Embedded China)在南京紫金山實驗室隆重開幕。中國國際嵌入式大會(Embedded China)在國家科技部、國家工信部和上海市科委等部門的指導下,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2屆。
  • 從「中國天眼」到「大腦圖像」,這些科研新基建都有它的身影
    在新數據時代加速到來的今天,數位化正在改變科研模式,與其他行業相比,數據在科研領域的生產要素屬性更加快速顯現。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
  • 高屋建瓴把脈新基建,群策群力發展新經濟
    ;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是需要智慧城市運營商來負責投資、建設、運營,持續提供服務;應用軟體是關鍵,要重視軟體的價值;AI不僅僅提升人的效率,更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在政府和企業的合力推動下,以5G人工智慧超級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逐漸融入新基建,成為實現經濟社會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核心信息基礎設施。
  • 數字金融與新基建 相輔相成的驅動關係
    產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工業4.0引領產數位化趨勢;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釋放出巨大價值紅利;數位技術降低經濟社會信任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數字經濟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   在數字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因金融業務因情況複雜,涉及資產價值高而成為黑客攻擊的重點。其中,金融資產更是遭受網絡攻擊的重點的風險區。
  • 以精細科學的制度設計,釋放數據生產要素價值
    一、中央明確數據的生產要素性質,深度釋放數字紅利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改革任務,對於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 新基建產品手冊:八大領域64頁超詳細分類整理
    中國信通院 智東西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我國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的重大戰略部署。3月,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進一步強調, 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 騰訊5000億,阿里2000億,新基建的「食物鏈」上還有哪些機會
    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對《中國企業家》說。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一個新的名詞,便開始出現在國家文件中。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短短三個月中,國家五次密集部署新基建。在國家大力倡導下,投資水漲船高。此前,中國銀行研究院測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2萬億元。近日,這一數字被再次刷新。海通證券策略團隊發布研報認為,新基建投資規模相比老基建較小,但是增速很高,預計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達3萬億元左右。「新基建是國家帶著大家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