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板塊滑動引起日本地下低頻微動

2020-11-26 央視網

地殼板塊滑動引起日本地下低頻微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4:14 來源: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東京3月15日電(記者錢錚)日美聯合研究小組在1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西南部地下頻繁觀測到的持續微小晃動源於地殼板塊的緩慢滑動。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這種被稱為「低頻微動」現象的發生機制,有助於大地震的風險評估。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2002年曾在菲

律賓海板塊下沉的邊界處觀測到低頻微動,在此後對地殼傾斜情況的觀測中,研究人員發現板塊與此同時也發生了緩慢滑動,但沒有確切證據顯示低頻微動和板塊滑動之間的關係。

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分析了2005年8月和9月在日本四國地區地下30公裡處觀測到的低頻微動。他們從兩天的波形數據中選取總計1小時的波形進行解析,並將此波形與2002年至2005年在同一地區發生的小規模低頻地震的波形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的波形存在一致的地方,證明兩者發生的地點和機制是相同的。

此前的研究通過對低頻地震的波形分析,確認低頻地震是伴隨著板塊滑動產生的現象。聯合研究小組由此得出低頻微動同樣源於板塊滑動的結論。

責編:張建

相關焦點

  • 日本氣象局公布海槽新趨勢,有地區板塊下沉
    在地球上,地殼的活動都是時常發生的,由於地殼產生的地震每天都在發生。但是地殼引發強大的地震確實令人心驚膽戰的。昨日,日本氣象廳(JMA )召開緊急會議,面對日本本土的地震和南海海槽的問題,要進行以月為單位的會議召開,如果發現緊急情況要進行時刻的緊急處理。
  • 日本海槽現低頻震動,12臺地震儀器下水監控
    在地球上,日本的地震模式已經是數不勝數了,對於日本地震頻繁發生,研究地震的危害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位於日本的九州東部Hyuga-nada的淺部俯衝板塊邊界發生緩慢運動的低頻震顫。
  • 黃石火山「神秘」熱源的2個爭議,是地殼滑動還是熔巖溢出?
    根據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地球科學家Ying Zhou稱,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黃石火山產生的熱量可能是來源於我們的地殼深處,是由摩擦構造板塊而引發的,當地殼中的巖石在發生相互滑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而不是我們開始說的巖漿羽流,這就是新研究的新方向說明,其實如果這個論證成立的話,也就說明了黃石火山的巖漿並沒有什麼變化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日本真的要消失了?因地殼運動,日本或將沉入大海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面臨的地理災害是很大的,因為他不僅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海嘯、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從未遠離這個國家
  •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7-03-01 22:12 來源
  • 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
  • 日本北部地震多發地區發生地殼應變
    北青網訊 據《朝日新聞》6月19日報導,6月18日襲擊日本北部的這場地震的震中位於一個過去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的地區,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還會發生更多的大地震京都大學災害預防研究所的大地測量學副教授西村拓也(Takuya Nishimura)表示,該地區是北美板塊(位於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和歐亞板塊(位於西部)之間的分界線。邊界從北海道西海岸延伸到新瀉縣Sado島附近的地區。他說,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之間頻繁的碰撞會產生地殼應變和變形,從而引發地震事件。該地區的地殼應變與南開槽不同,南開槽是菲律賓板塊在日本南部海岸向歐亞板塊下陷的地方。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陸下地殼低粘度物質順層流動可能是在地幔巖漿底侵作用為薄弱下地殼提供熱能化學能量和添加幔源物質的基礎上 ,並在地幔上升派生的重力和剪切力作用下 ,造成大陸下地殼熱軟化物質從盆地下部的溫度幔隆區順層流向相鄰造山帶之下的幔拗區。在下地殼層流過程中 ,地溫場和速度場發生變化。地震是由地下物質大規模地遷移和重組所產生的。地震發生之後的短時間內,彈性能的釋放是主要的物理過程。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 極低頻探地工程(WEM)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為測地震預測提供服務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極低頻探地(WEM)工程"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用於資源探測和地震預測及其他前沿科學研究。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很多人就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地震是由板塊之間的碰撞導致的,那麼這些被撞擊的板塊都去哪裡了呢?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
  • 日本發生罕見深源八級地震
    原標題:日本發生罕見深源八級地震   科技日報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張蓋倫 陳瑜)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30日19時23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北緯27.9度,東經140.5度)發生8.0級地震,震源深度690千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嘯預警中心根據此次地震信息判斷,本次地震不會引發海嘯。
  • 日本計劃獲取板塊邊緣巖石 探究南部海域海槽地震原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探究多次發生的海洋巨型地震的原理,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探測船「地球」號正在推進從位於日本南部海域海槽附近地下深處的板塊邊緣獲取巖石的計劃據日本共同社9月28日報導,在日本南部海域海槽,菲律賓海板塊沉入陸地板塊下方,若其邊緣滑動,就會發生1944年東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地震」那樣的大地震。詳細調查板塊邊緣的巖石成分和性質,可以計算出目前的滑動容易度。1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參加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