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化」作為國家「四化」同步發展和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內容,「網際網路+醫療」成為大勢所趨。自2018年以來,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智慧醫療成為推動醫院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科技與醫療上演著深度交融的生動實踐。近日,長江日報在「高質量發展篇」板塊專題報導了武漢市第六醫院智慧病房建設。
長江日報專題報導
01
智慧病房上線
打造住院新模式
「以後再也不用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旁盯著吊瓶打完了。」說起這次在武漢市第六醫院的陪護體驗,40歲的周女士連稱輕鬆多了。
2019年底,周女士72歲的母親查出膽囊癌,住進了市六醫院。「媽媽病情嚴重時,幾乎24小時都在輸液。「周女士說,擔心母親吊瓶打完了回血,她只能寸步不離地守在床邊,就連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半個月前,母親第4次入院,驚喜地發現病區變了樣。
病床上方的手寫信息卡被一個巴掌大小的電子屏取代,上面不僅有病人的床號、姓名、年齡、性別、入院時間,還有護理級別、飲食要求和高風險提示。「知道了飲食要求和可能發生的高風險意外,家屬護理起來心中更有底了。」
病床上方為床旁信息交互系統
最讓她感到欣喜的是,病區啟用智能輸液管理系統,輸液袋上精確到毫克級的重力傳感器會自動監測患者輸液的剩餘量和滴速。該換藥了,該拔針了,針堵了,打漏了……都會發出提示,再也不用家屬和患者盯著吊瓶了。
全閉環智能輸液管理系統
這個讓周女士叫好的舉措,得益於醫院新建成的智慧病房交互平臺。2020年11月,武漢市第六醫院在全省首推「智慧病房」,將覆蓋全院所有病區,打造全新的住院模式,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感。
02
智慧交互大屏
實時更新患者信息
在綜合一病區護士站豎著一塊大屏幕,輕點屏幕上患者名字,既往病史、過敏史、醫囑、檢查報告、護理等級及各種注意事項等信息立即彈出。據介紹,智慧病房交互平臺會自動從醫院的HIS管理系統抓取數據,與患者身份匹配。每5分鐘數據更新一次,便於醫護掌握患者最新信息。
智慧病房交互平臺
患者在院所有檢查項目、護理內容、電子病歷等醫療資料,都無需護士手寫錄入,通過平臺一鍵上傳。「過去,每次輸液、護理前需要翻閱多個本子去反覆查看和核對醫囑。」護士萬婭莉說,智慧交互大屏實現了院內數據互聯互通,輕輕一點,所有信息都有了,護理起來省時省力。
03
智能體徵監護
借護士一雙「透視眼」
患者生命體徵採集是護士每天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往這項工作佔用了護士不少時間。醫院上線的生命體徵採集系統通過體徵採集一體機實現多種生命體徵數據智能快速採集,同時系統可將數據一鍵轉錄成護理文書,有效減少護理文書書寫時間。
病情早期評估系統對接生命體徵採集系統,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對患者生命體徵進行分析,能夠及時有效地識別出「潛在危急重症」,促使醫護人員及時採取措施,使患者儘早得到救治。
護士使用體徵採集一體機
針對病情特殊或長期臥床的患者,醫院啟動智能床旁監護系統。護士將一塊非接觸式的體徵採集儀放到病床的床墊下,就能自動監測患者的心率、呼吸、活動度,是否離床和離床時間。一旦患者離床,系統就會自動報警,方便護士及時幹預,預防跌倒的發生。對壓瘡高風險患者,根據系統結果,護士能給予個性化的翻身護理。
04
智能搶救車
科技為生命護航
在病區的護士站,擺放著一臺智能搶救車,與以往普通的搶救車不同的是,它首次將搶救車藥品、物品管理納入信息化管理範疇。
「以前每次核對搶救車藥品要半個小時,現在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了,而且每支藥品的效期會智能預警,避免了搶救車內有過期藥品。」在清點搶救車藥品的間隙,護士介紹到智能搶救車在搶救過程中語音播報藥品名稱與劑量,搶救過程實時生成用藥記錄,搶救完成再也不用「回憶式」寫搶救記錄單了。
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
武漢市第六醫院展出智能搶救車
05
精細化藥品管理
提升醫院管理水平
病區智能藥品管理系統將中心藥房前置到病區,省去護士頻繁往返藥房的工作和時間,系統通過多種規格的藥盒,實現病區多種包裝基數藥品按效期、批號的精細化管理。
雙人雙鎖,全封閉式、按支管理,嚴格遵守專人、專櫃、專帳、專冊、專用處方的毒麻藥品五專管理制度的智能麻精藥品管理系統,在武漢市第六醫院手術室上線。全封閉式的藥盒,按支出藥和管理藥品效期與批號,餘液和空瓶回收記錄,有效保障了麻精藥品的取用安全和全程溯源。
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
武漢市第六醫院展出病區智能藥品管理系統
智慧病房落地武漢市第六醫院以來好評不斷。2020年11月,武漢市第六醫院與聯新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共同展示了智慧病房建設,現場吸引到不少觀展者和媒體聚焦。
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
患者滿意,才是真的滿意。未來,聯新將繼續與武漢市第六醫院繼續合作,為臨床開發更多更好用的產品,協助醫院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不斷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