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冠肺炎重症探因:衰老的免疫系統可能惡化新冠病毒感染

2020-12-08 健康界

原文信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由倫敦大學學院Arne N. Akbar和Derek W. Gilroy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名為:Aging immunity may exacerbate COVID-19的文章。該文章發現炎症衰老對COVID-19患者有多重影響,要對COVID-19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可能需要抗炎和抗病毒的綜合治療方案。

原文內容

衰老與多種組織障礙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其中與衰老相關的一個特徵是炎症基線水平升高,即炎性衰老(inflammaging,指自然衰老進程中機體出現促炎症反應狀態慢性進行性升高的現象)。

最近的研究表明,過度炎症反應會抑制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在小鼠和人類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炎症水平的增加,會降低如流感病毒疫苗等很多種類的疫苗的效價。過度炎症反應抑制免疫反應的過程可以通過阻斷炎症發生過程來阻斷。 這一發現,對感染病原體(例如SARS-CoV-2)的老年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減小炎性衰老可作為提高老年人免疫反應能力的一種策略。

由於衰老時衰老細胞會分泌多種促炎介質,也會在機體的各個器官積聚,因此可另闢蹊徑,把清除這些細胞作為提高免疫反應能力並減輕炎性負擔的一種方式。直接阻斷炎症反應或清除可產生炎性介質的細胞,可改善和提高健康與免疫反應力。由於衰老過程中肺部衰老細胞增加,而多種組織中的衰老細胞本質上都是炎性細胞,因此老年COVID-19患者肺部的衰老細胞可能參與炎性級聯反應的啟動,或可能抑制老年患者的免疫應答。關於老年COVID-19重症患者的高基線炎症水平和高炎反應之間有何關聯,一種假設是,先前已存在的炎性細胞(包括衰老細胞群和脂肪細胞)產生炎性衰老表型,放大了後續的炎性事件,並涉及其他炎性細胞的募集。

高度分化並表現出衰老樣特徵的T淋巴細胞會在老年人體內積聚,這些細胞活化後會失去增殖能力,並表達多種衰老標誌物,但它們仍是高效的細胞毒性細胞。然而,這些衰老的T細胞會表達NKRs,並殺死不同類型的可表達NKR配體的細胞。炎症可以增加不同類型細胞(包括衰老的非淋巴細胞)的NKR配體的表達,因此,由於炎症的存在,進入COVID-19患者肺部的T細胞可能無法在抗原特異反應中很好的發揮作用,更因為其獲得了NK細胞活性,這些T細胞無法識別特異性抗原。COVID-19患者肺部的炎症,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由炎性單核細胞浸潤造成的,這會誘導非淋巴細胞NKR配體的表達,這些細胞可能被浸潤T細胞靶向殺死(如圖所示)。已報導的COVID-19患者的呼吸道中附帶組織損傷,可能和這種機制有關。

總結

炎性衰老對COVID-19患者有多種影響。衰老細胞在老年患者呼吸道積聚,可能參與炎性級聯反應的啟動,從而抑制針對病毒感染細胞的T細胞反應。炎症的另一個後果是誘導肺部細胞的表達NKR配體,使其容易被表達NKR的浸潤T細胞殺死。因此,要對COVID-19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可能需要抗炎和抗病毒的綜合治療方案,以作為對病毒疫苗接種的補充。

參考資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1/256.summary


相關焦點

  • 感染病毒後為何得重症?免疫偏差和失效可能是主因
    點擊查看 感染了新冠病毒後,為什麼有些人會得重症,而有些人不會?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或許是免疫偏差和失效造成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和輕症之間的差異。
  • 感染新冠後,為什麼有些人會得重症?免疫偏差和失效可能是主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感染了新冠病毒後,為什麼有些人會得重症,而有些人不會?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或許是免疫偏差和失效造成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和輕症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免疫偏差可能源於我們先天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不同反應。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親身經歷,不僅肺一個器官衰竭!
    目前認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新冠病毒結合人體細胞的受體,ACE2在心臟和肺部高表達,病毒主要侵入肺泡上皮細胞,導致呼吸道症狀,但是在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感染後這些症狀更加嚴重。在心血管和免疫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ACE2參與心臟功能以及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展。 比如腎損傷。
  •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
    其一是關於建立疫情防控預警預測國家科技機構的建議。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社會廣泛關注「疫情發展態勢」,決策層面如何解答「哪些防控策略與幹預措施有效可行且效率較高」「前瞻性預判疾控資源保障需求並動態優化部署」等。 實踐證明,疫情參數及時採集、相應流行病學數學模型分析與醫學大數據技術體系合理應用等相結合,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答與疫情的防控提供前瞻性預警預判。
  • 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新冠肺炎重症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同樣感染新冠肺炎,為什麼一些患者輕症治癒,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嚴重?這是圍繞新冠病毒的關鍵待解問題之一。研究人員指出,擁有這種變異的人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不會增加,但一旦感染就很有可能發展成重症。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安德烈亞·甘納解釋說:「目前,我們對這一基因區域的了解仍然很少,它可能具有治療價值,但我對它能否在短期內實現沒有把握。」他說:「因此,目前我們側重於對生物學的理解,為以後的研究開闢新的途徑。這或將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生病而另一些人不生病。」
  •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新冠病毒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殺手,患病致死率在不同患病人群中差異很大:年老或患有其他疾病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的致死風險,同時,男性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了解哪些人群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出現重症症狀,有助於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研究稱「自身抗體」可能「幫倒忙」,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病例
    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13日報導,科學家發現,免疫系統產生的劇烈「友好火力」,可能會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並使病人身患一種名為「長期新冠病毒病」(long Covid)的疾病。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大量被誤導的抗體,這些抗體的攻擊目標是人體器官、組織和免疫系統本身,而不是擊退入侵的病毒。
  • 同樣感染新冠病毒,有人表現為重症,蝙蝠甚至不發病,原來和它密切相關
    大約8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中度症狀,但是15%左右可進展為重症為什麼同樣的病原體感染會有不同結果?「感染了病毒的宿主出現了不同的免疫應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5月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病與免疫研究所所長楊東亮,在未來論壇講述了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
  • /陳耀凱/張國中等解析新冠無症狀感染及重症感染適應性免疫應答...
    由SARS-CoV-2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範圍大流行【1】。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COVID-19患者可以分為重症、中症、輕症和無症狀四類,其中70-80%為輕症或無症狀患者【2】。免疫反應失調是COVID-19的疾病本質之一。
  • Cell:在新冠肺炎患者和未感染者中發現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
    但在對抗SARS-CoV-2(新冠病毒)的作用中,T細胞的重要性還是個未知數。測量對新冠病毒的適應性免疫對於疫苗研發、了解新冠肺炎發病機理以及準確把控大流行至關重要。 北京時間5月15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過敏和免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受感染的人體內含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可能有助於他們康復。而且,在一些從未被感染過的個體中也檢測到具有這些細胞防禦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以前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曹雪濤:感染新冠病毒後,機體早期啟動的天然免疫反應起清除病毒的作用,也就是說早期的免疫應答反應肯定是保護性的,因此出現了輕症患者很快痊癒。但是,當免疫過度活化,特別是病毒沒控制住(突破了免疫防線),就會導致免疫系統破壞,從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過度炎症反應和免疫紊亂會損傷肺部等自身組織,導致免疫病理發生。
  • 為何新冠病毒會在短時間內奪走一些人的生命?怕是免疫系統惹的禍
    日前,他及團隊在世界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在對西雅圖地區9家醫院中進入ICU的24位重症新冠患者研究表明——新冠病患者的肺部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這種情況的崩盤,典型性地出現在患病後的七天並且也會在年輕人中或者其它較為健康的患病者中出現。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過度炎症反應和免疫紊亂會損傷肺部等自身組織,導致免疫病理發生。  相較於其他病毒感染7~10天即可產生大量抗體,新冠病毒的抗體產生需要更長的時間。新冠病毒抗體在體內存在多久、能不能起保護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一些研究提示,中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體內抗體產生水平較高,但往往中老年人群中發展為重症的較多。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對抗新冠肺炎,守住重症治療最後一道防線!
    1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診療原則 隨著對新冠病毒感染的疾病的認識和診治水平的提高,國家衛健委先後更新了七次、六版診療方案(包括第五版的修正版)以及兩次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
  • 呼吸病專家:抗擊新冠肺炎 人體免疫系統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會對人體哪些系統造成影響? 周新:因為每個人機體的免疫反應不一樣,新冠病毒入侵機體後每個人的反應也不同,所表現的臨床症狀也有所差異。總體來講,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主要表現有三個常見的症狀:第一是發熱,第二是乏力,第三是咳嗽,如果肺炎嚴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但也有少數人,可以沒有發熱症狀,僅是咳嗽,或無明顯的症狀。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英國一項研究甚至指出,新冠核酸陽性者中有76%是連咳嗽、發熱、味覺喪失等症狀都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即便如此,如今有111萬人因新冠病毒不幸離世,約佔已知感染者的2.8%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症狀差異?哪些人的病情更易發生惡化?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齡、男性、基礎疾病這三大因素或增加重症風險。不過,即使是這幾類人群內部,症狀也有輕重之分。顯然,有更多因素影響了新冠病情的發展。
  • 新冠輕症者可產生強烈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重症重要免疫成分
    新冠輕症者可產生強烈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重症重要免疫成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報導稱,即使沒有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會觸發強烈的記憶T細胞反應。
  • 磷酸氯喹會是新冠病毒「剋星」嗎?
    因此科研人員對現有的藥物進行測試,並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嘗試治療新冠肺炎。其中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對七種藥物進行了體外新冠病毒的抑制實驗。瑞德西韋和磷酸氯喹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低微摩爾濃度下有效地抑制了病毒對細胞的感染,科研人員推測這一有效濃度也可以在人體內達到,說明有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維生素D或無法預防新冠病毒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日發表了題為《維生素D能預防新冠病毒嗎?》他說,有幾個理由使人猜測維生素D可以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研究表明,維生素D能增強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並抑制免疫系統的炎症反應;而炎症反應過度是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特徵。根據馬蒂諾的元分析,與安慰劑相比,補充維生素D可以從整體上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