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醫學家老夫妻,生前承諾將身體做骨骼標本,無償捐獻讓人感動

2020-12-05 走遍中國雲遊四海

幾年前,一對醫學家老夫妻,生前承諾將身體做成「骨骼標本」,無償捐獻給醫學界使用,2019年,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內,為兩位醫學家的「骨骼標本」,舉行了莊嚴的捐獻儀式。

先生叫李秉權,雲南省神經外科奠基人。

夫人叫胡素秋,婦產科專家。

李教授生前交代: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後也要用這副「臭皮囊」繼續做貢獻,給學生們做實驗用,練熟了,病人就能少受些痛苦,肉體解剖切完,最後留下「全身骨骼」,再做教學解說用。

胡教授生前交代:我去世後,要把我的眼角膜、進口晶體、肝、腎等器官,捐獻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把身體送去解剖用。

這兩位醫生,已經「偉大」到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們永遠是醫生的楷模,功照千秋,他們把「無私」已經表達到「無我」的境界,在他們心中只有「貢獻和愛心」,他們堪稱中國醫學界的「聖者」。

相關焦點

  • 安慶78歲老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前不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要在自己離世後將自己的遺體及眼角膜無償捐獻給國家。「國家對我太好了,我也沒有別的方式,我想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給國家做一點貢獻,這是應當的。」石根應說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2014年,石根應老夫妻倆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當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俗話說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人離世後要火化,再將骨灰土葬或塔葬,立碑以祭奠和供奉。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
  • 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器官捐獻 總有人在說「我願意」!
    器官捐贈是當一個人被診斷腦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生命體徵時,基於個人生前的意願且家屬的同意,以無償捐贈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贈給瀕臨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讓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或者捐贈給醫學院校用於醫學教學。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文/圖 記者陳杰 通訊員紅會宣  現狀:最近兩年新增捐獻量為零  梁永權,20歲,因患上「慢粒型細胞白血病」離開人世,按照他生前的遺願,南方醫科大學將其遺體接收,作為日後醫藥科研用途,成為江門第二例實現遺體捐獻的志願者。
  • 為何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卻有償使用?
    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與人體再生能力的科學屬性、逝世後的人體器官隨之失去意義的道理緊密聯繫的。人體內的血液和造血幹細胞都是可以再生的,獻血、獻造血幹細胞都有嚴格的量的控制,不會傷害捐獻者的身體。世界上100多年的獻血史、50多年的獻造血幹細胞史,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證明了捐獻血液和造血幹細胞無損健康。捐獻器官是公民逝世後的一種捐獻,更談不上對身體健康的損害。
  • 吉林伊通: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此次籤約人體器官捐獻的志願者有:趙春光、楊行、王樹蘭、郭維、郝建國、王大心、侯樹珺、鄧小輝、王琦、宋海超等共10人。此次人體器官集體捐獻籤約儀式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紅十字會領導陳立軍、王志慧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和新聞媒體近200餘人見證下圓滿舉行。
  • 泉州:男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 親屬無償捐獻遺體器官
    他的親屬在悲痛之餘做出決定:無償捐獻曾某的遺體器官,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據悉,曾某來自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來南安打工已經十幾年。10月17日晚8點多,他送貨到安溪路上遭遇車禍,被送往安溪縣醫院,經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因多臟器功能衰竭,他於10月29日上午不幸去世。令人感動的是,在曾某傷重期間,親屬得知其生命將無法挽回,主動表達要捐獻遺體器官的願望,以拯救更多生命。
  • 長沙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最後一條微信讓人淚目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死而無憾,要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去得偉大!」今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 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12月9日23時,黃驊市舊城鎮白莊村73歲的孤寡老人白志強在市博愛醫院去世,生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決定——捐獻遺體,成為黃驊第一例遺體捐獻者。(12月27日《燕趙都市報》)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人的一生應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
  • 捐獻遺體角膜成為「大體良師」 長沙一女子離世前最後一條微信讓人...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希望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走得卻不平凡!」11月23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
  • 獨家:零錢哥夢想為醫學獻遺體 捐獻流程揭秘
    一直以來,去世後捐獻遺體就是「零錢哥」孫福亮心中的一件大事。2月4日,記者採訪青島市紅十字會得知,因為亮亮戶籍在高密,市紅會可以幫助他聯繫當地相關部門,共同完成亮亮的這個心願。    「自願、無償、身後事」    「遺體捐獻,是一件自願、無償的身後事,要從保護生命的角度出發。」青島市紅十字會捐獻辦公室處長張少芹說。
  • 二人為醫學奉獻一生,去世14年,再次「重逢」,一張照片感動國人
    很多人看來人在去世後,人死不能復生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如果說人在去世後還能與妻子相逢,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過在昆明大學醫學院卻有一對特殊的夫婦,在去世14年後再次相遇,他們的「相遇」感動了無數國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雲南出臺新規 將設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原標題:雲南出臺新規 將設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條例》明年3月實施 將設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11月26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我省紅十字會將設立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救助經濟困難的捐獻人家庭或者接受人。
  • 吃黃燜雞拼骨骼標本獲點讚
    盧靜直播拼接骨頭 買一份魚頭泡餅、北京烤鴨,吃完剩下的小骨頭,大部分人都將其直接當作「溼垃圾」扔掉,但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的手中,這些骨頭都能玩出花樣。近日,盧靜將自己「玩骨頭」的科普視頻發布到網上,引發不少網友點讚,有的視頻點讚數甚至超過百萬。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中華骨髓庫江西分庫馬上給雷響打來電話,說他的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者相配,並希望他進行捐獻。  原來,雷響一直有無償獻血的習慣。雖然感到突然,但是在接到電話的一刻他還是立即就同意了無償捐獻。為保證骨髓捐獻的順利進行,雷響積極配合贛州紅十字會進行複查體檢,補充鈣質,並堅持加強體能鍛鍊,以積極的心態和最佳的狀態迎接骨髓移植的那一刻。老天似乎故意在考驗他奉獻的決心。
  • 「90後」常德女孩捐獻造血幹細胞感動萬千網友
    近日,一段「90後」女孩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視頻被《人民日報》公眾微信號等媒體轉載,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前來取造血幹細胞的醫生在病床前深深鞠躬的畫面感動了萬千網友。「了不起的姑娘!」「這麼有意義的事情,我也想做!」「人美心善的小仙女!」網友們紛紛為這位「90後」女孩點讚。
  • 劉建營:捐獻造血幹細胞者的自白
    而造血幹細胞是可以再生的,但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既然是自己力所能及事,為何不利用可以再生的造血幹細胞,去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就應該給那些即將失去生命的人、一次繼續綻放的機會。我被深深地刺疼和感動,它觸動我做人良知和同情心,同時、產生了一份強烈的責任感。我來不及和家人商量,當即就填寫了志願者登記表,留取8毫升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資料庫,成為河南較早的一批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 東莞捐獻血漿補貼300元 無償獻血受到一定影響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只需捐獻血漿,每次還能拿到300元的補貼。在東莞市長安、厚街等鎮街,街頭可看到關於長安血漿站的廣告。這種「有償獻(血)漿」已影響到部分市民無償獻血的積極性。工作人員稱,採漿之前要先免費體檢,包括抽血化驗血型,檢查有無B肝、C肝、梅毒、愛滋病等傳染病,還會派車送到附近某醫院做胸透。其稱體檢過程大概要花費四五十分鐘時間,檢測合格後才能採集血漿,採集時間約半個小時。「採集的儀器只需提取血液中血漿部分,剩下的血細胞又重新輸回體內,採漿之後身體很快就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