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瀘州遭遇了「8.18」「8.19」20年一遇的洪峰襲擊。瀘州應急自然災害調查評估組歷時兩個月,勘探受災現場260餘處,搜集數據10萬組,入戶調查13000餘戶,大數據比對5000餘次,比對歷史案例3個,總結整個洪峰過境中應急處置的經驗和不足,分析評價洪澇災害的性質和特定環節責任,提出針對性防範措施和整改建議,形成了瀘州市首個《較大自然災害評估報告》。這將為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科學防災、智慧應急提供決策支撐。
「四個方面」全面評估災情
報告從「8.18」「8.19」洪峰過境發生時間及原因、災害範圍、災害損失、長江洪災「四個方面」,整體評估了災害發生情況。
評估報告顯示:因長、沱兩江上遊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以上降水,兩江洪峰遭遇疊加,造成我市5個區縣、37個鄉鎮(街道)30餘萬人受到威脅,5500餘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4億元。呈現「可預見性強」「流域性突出」「災情逐漸加重」「受災領域廣」四個特點。
8月17日前,氣象部門準確預測了洪峰峰值和到達時間,我市積極把握這一關鍵有利因素,及時啟動並根據災情動態提升應急響應等級,精準採取抗洪措施,統籌整合全市應急力量,跨區域提調內江、永川、榮昌、赤水等市州專業隊伍增援,為抗洪救災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為「水退人進」快速復工復產打下堅實基礎。
「四個影響」縱向顯現應急能力提升
從災情影響分析看,本次洪災有力實現了四個最大程度降低。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市民生活的影響。農業部門積極組織農戶及時搶收蔬菜等經濟作物,協助果園開展排水作業,市場監管部門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應急檢驗和物資調度等工作,確保全市「物價平穩、社會安定」。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基礎設施的影響。洪峰過境後,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做好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氣等保障,水退人進,迅速啟動公路、供水管網、汙水管網以及供電設施和市政設施的修復工作,恢復了受災區域正常秩序。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影響。在洪峰來臨前後短短3天內,全市發布 7 輪共計 50.32 萬條預警信息,出動專業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機關幹部、志願者、基層幹部12萬餘人次,緊急轉移安置60960人,轉移大件物資29974件,將洪災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影響降到最低。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工礦商貿的影響。在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下,5家臨江危化企業全部停工停產,危化品、危險廢棄物和生產設施設備全部安全轉移,有效處置了汙水處理罐漂浮移位等重大險情,同時派出安全復工復產指導組75個,指導企業迅速恢復了正產生產。
縱向對比來看,1991年發生的「8.10」洪災,水位為241.78米,246.82萬人受災,28人死亡。2012年發生的「7.23」洪災,最高水位達19.62米,將瀘州城區淹沒了三分之一,其中小市街道被淹了近60%,造成交通阻塞。今年「8.18」「8.19」洪峰過境,長江瀘州超警戒水位3.13米,超保證水位1.63米。但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成功實現了無人員死亡、無工程潰壩、無橋梁垮塌、無船舶翻沉和無危化品洩露的戰績。充分體現了「大安全、全災種、大應急」的全新格局、全新視野、全新思路,整個過程堅持了「科學救援、科技救援、依法救援」,整個處置工作從容不亂、忙而有序。
「四個策略」展現科學應急方向
評估報告表明:領導靠前指揮調度有力是戰勝洪災重要保證。災情面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進駐應急指揮中心開展指揮調度,分管市領導奔赴各重點涉災涉險區域調查指導,將洪峰應對的領導、協調、指揮、組織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對本次洪峰安全過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先進應急體制應對有序是戰勝洪災前提條件。Ⅰ級響應啟動後,全市迅速按照預案建立了以各級應急委為總協調,以應急委辦公室為主體,市防汛辦為協同,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各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單位)參與的聯動機制,增強了各級各部門抗洪搶險的快速反應、協同作戰和緊急救援能力。
科技引領信息驅動是戰勝洪災關鍵要素。今年剛建成的應急管理綜合信息系統通過雲視訊、布控球、無人機、單兵等前端感知設備,遠程巡檢和重點防控沿江區域,將涉災涉險情況實時傳回指揮中心,及時跟蹤掌握長江水位情況,實現了對區縣、對鄉鎮、對基層、對隊伍的遠程調度指揮,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及時疏散轉移是戰勝洪災關鍵舉措。各沿江區縣堅決落實抗洪救災主體責任,機關幹部全員出動,市縣兩級應急委組織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消防應急等力量,派出巡邏艇、救生艇對已被水淹沒的城區街巷和樓棟進行逐一搜尋,對受困群眾實施緊急救援,切實做到了「應轉盡轉」「應轉全轉」。
同時,評估報告還對進一步統一各級指揮部指揮、決策、發布機制,提升集成指揮智慧應急水平,加強應急的主動預判,完善災害信息收集、報告和發布機制提出全面建議,為抓實防災減災救災「後半篇」文章進行有益探索實踐。
【來源:瀘州市應管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