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首個較大自然災害評估報告出爐,抓實防災減災救災「後半篇...

2021-01-07 瀟湘晨報

今年以來,瀘州遭遇了「8.18」「8.19」20年一遇的洪峰襲擊。瀘州應急自然災害調查評估組歷時兩個月,勘探受災現場260餘處,搜集數據10萬組,入戶調查13000餘戶,大數據比對5000餘次,比對歷史案例3個,總結整個洪峰過境中應急處置的經驗和不足,分析評價洪澇災害的性質和特定環節責任,提出針對性防範措施和整改建議,形成了瀘州市首個《較大自然災害評估報告》。這將為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科學防災、智慧應急提供決策支撐。

「四個方面」全面評估災情

報告從「8.18」「8.19」洪峰過境發生時間及原因、災害範圍、災害損失、長江洪災「四個方面」,整體評估了災害發生情況。

評估報告顯示:因長、沱兩江上遊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以上降水,兩江洪峰遭遇疊加,造成我市5個區縣、37個鄉鎮(街道)30餘萬人受到威脅,5500餘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4億元。呈現「可預見性強」「流域性突出」「災情逐漸加重」「受災領域廣」四個特點。

8月17日前,氣象部門準確預測了洪峰峰值和到達時間,我市積極把握這一關鍵有利因素,及時啟動並根據災情動態提升應急響應等級,精準採取抗洪措施,統籌整合全市應急力量,跨區域提調內江、永川、榮昌、赤水等市州專業隊伍增援,為抗洪救災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為「水退人進」快速復工復產打下堅實基礎。

「四個影響」縱向顯現應急能力提升

從災情影響分析看,本次洪災有力實現了四個最大程度降低。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市民生活的影響。農業部門積極組織農戶及時搶收蔬菜等經濟作物,協助果園開展排水作業,市場監管部門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應急檢驗和物資調度等工作,確保全市「物價平穩、社會安定」。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基礎設施的影響。洪峰過境後,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做好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氣等保障,水退人進,迅速啟動公路、供水管網、汙水管網以及供電設施和市政設施的修復工作,恢復了受災區域正常秩序。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影響。在洪峰來臨前後短短3天內,全市發布 7 輪共計 50.32 萬條預警信息,出動專業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機關幹部、志願者、基層幹部12萬餘人次,緊急轉移安置60960人,轉移大件物資29974件,將洪災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影響降到最低。

最大程度降低洪災對工礦商貿的影響。在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下,5家臨江危化企業全部停工停產,危化品、危險廢棄物和生產設施設備全部安全轉移,有效處置了汙水處理罐漂浮移位等重大險情,同時派出安全復工復產指導組75個,指導企業迅速恢復了正產生產。

縱向對比來看,1991年發生的「8.10」洪災,水位為241.78米,246.82萬人受災,28人死亡。2012年發生的「7.23」洪災,最高水位達19.62米,將瀘州城區淹沒了三分之一,其中小市街道被淹了近60%,造成交通阻塞。今年「8.18」「8.19」洪峰過境,長江瀘州超警戒水位3.13米,超保證水位1.63米。但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成功實現了無人員死亡、無工程潰壩、無橋梁垮塌、無船舶翻沉和無危化品洩露的戰績。充分體現了「大安全、全災種、大應急」的全新格局、全新視野、全新思路,整個過程堅持了「科學救援、科技救援、依法救援」,整個處置工作從容不亂、忙而有序。

「四個策略」展現科學應急方向

評估報告表明:領導靠前指揮調度有力是戰勝洪災重要保證。災情面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進駐應急指揮中心開展指揮調度,分管市領導奔赴各重點涉災涉險區域調查指導,將洪峰應對的領導、協調、指揮、組織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對本次洪峰安全過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先進應急體制應對有序是戰勝洪災前提條件。Ⅰ級響應啟動後,全市迅速按照預案建立了以各級應急委為總協調,以應急委辦公室為主體,市防汛辦為協同,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各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單位)參與的聯動機制,增強了各級各部門抗洪搶險的快速反應、協同作戰和緊急救援能力。

科技引領信息驅動是戰勝洪災關鍵要素。今年剛建成的應急管理綜合信息系統通過雲視訊、布控球、無人機、單兵等前端感知設備,遠程巡檢和重點防控沿江區域,將涉災涉險情況實時傳回指揮中心,及時跟蹤掌握長江水位情況,實現了對區縣、對鄉鎮、對基層、對隊伍的遠程調度指揮,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及時疏散轉移是戰勝洪災關鍵舉措。各沿江區縣堅決落實抗洪救災主體責任,機關幹部全員出動,市縣兩級應急委組織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消防應急等力量,派出巡邏艇、救生艇對已被水淹沒的城區街巷和樓棟進行逐一搜尋,對受困群眾實施緊急救援,切實做到了「應轉盡轉」「應轉全轉」。

同時,評估報告還對進一步統一各級指揮部指揮、決策、發布機制,提升集成指揮智慧應急水平,加強應急的主動預判,完善災害信息收集、報告和發布機制提出全面建議,為抓實防災減災救災「後半篇」文章進行有益探索實踐。

【來源:瀘州市應管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防災減災救災交流發言材料
    今年,防災減災救災職能劃轉我局後,為增強應對和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xx縣應急管理局採取措施,紮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一是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成立了xx縣減災委員會,作為全縣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協調指揮機構,根據減災救災工作實際,將有關單位納入成員單位,更好地發揮在全縣性防災減災救災特別是災情會商、救災應急指揮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
  • 夯實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丨閃電評論
    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 黑龍江省全面部署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9月10日,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下發切實做好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減災委成員單位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工作部署,繼續全力做好各項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各地、各成員單位要壓緊壓實責任,全力以赴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儘快恢復災區正常社會秩序;各級領導幹部要繼續強化責任、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確保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有序展開,最大限度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要嚴格核實災情,及時統計災害損失情況,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核查災情,嚴格執行有關標準,確保災情數據真實準確。
  • 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如何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保護人民群眾生命...
    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記者李思默 王偉 李竟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連日來,各地根據疫情防控的不同情況,創新舉措,紮實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情況,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經國務院同意,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
  •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積累了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寶貴經驗,國家綜合減災能力明顯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成效舉世公認。
  • ...北鬥+防災減災」應用趨於成熟 湖南舉行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
    12月17日,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產需對接會(第二場)上,省工信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與湖南北鬥微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湖南聯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北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現場對接,推動北鬥安全監測預警技術裝備應用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氣象防災減災關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安全福祉,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 懷遠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防護和消殺用品、醫藥等生產供應工作;協調企業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及災後恢復生產;組織通信網絡以及各通信企業保障救災通信工作,確保信息暢通。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災情評估、應急救助和災後救助提出諮詢意見。4.2.4  信息發布實行審批機制,一般、較大自然災害由縣人民政府減災救災委辦公室審批發布;重大、特別重大自然災害由縣人民政府減災救災委審批發布。
  • 國新辦就中國減災工作及亞洲減災大會籌備工作等舉行新聞發布會
    使我們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有了提高;針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系統的不斷完善,為及時組織抗災救災工作提供了保障;建立完善災害應急體系,基本做到了災後24小時內救災人員到位、物資到位、資金到位、信息到位,保證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廣泛深入開展基於社區的減災宣傳活動,提高全民減災意識。
  •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蚌埠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措施
    5.1.2  啟動程序災害發生後,市減災救災委辦公室在接到災情報告後經分析評估,認定災情達到啟動標準,向市減災救災委提出啟動Ⅰ級響應的建議,由市減災救災委主任決定啟動Ⅰ級響應。5.2.2  啟動程序災害發生後,市減災救災委辦公室在接到災情報告後經分析評估,認定災情達到啟動標準,向市減災救災委提出啟動Ⅱ級響應的建議,由市減災救災委主任決定啟動Ⅱ級響應。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  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日期: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己亥年(豬年)四月初八,距離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還有4天。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 長春市委副書記徐晗來嶺踏查災情並指導防災減災工作
    (9月8日),長春市委副書記徐晗來到公主嶺市,踏查災情並指導防災減災工作。他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貫徹省委、市委關於防汛救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抓緊抓實抓細防災減災工作,想一切辦法、盡一切可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因此,每當重大自然災害來臨,解放軍、武警部隊迅速行動,第一時間發出救援命令,各系統救援隊及時到達,一場舉國參與、各部門全力應對的應急救援火速展開。積極推動將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了減災救災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由63萬餘人組成的災害信息員隊伍,防災減災人才隊伍不斷擴大。
  • 印發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省教育廳:負責做好災後學校復學等的教學組織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災後校舍恢復重建;負責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應急的宣傳、教育、演練工作。  省公安廳:負責災區的社會治安工作,協助組織災區群眾的緊急轉移工作。
  • 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
    現答覆如下:    近年來我省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綜合減災規劃,堅持以防範為主、能力建設為本的指導思想,狠抓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建設,深入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完善抗災備災基礎設施,全省防災減災整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管理體制初步確立。
  • 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周期間,市應急管理局、市地震辦公室將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從不同途徑、方位、角度大力普及防災減災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今天讓我們學習一下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1.什麼是地震?
  • 我校與上海市住建委共建的​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迎來成立30周年
    由同濟大學、上海市住建委攜手共建的國內首個專門開展城市災害基礎性、綜合性、前瞻性研究的市級研究機構——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迎來成立30周年。作為紀念研究所成立30周年的重要活動,3月30日,同濟大學、上海市住建委聯合舉辦「城市防災減災創新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外從事城市防災減災研究及工程實踐的專家學者150餘人與會,圍繞城市防災減災的相關重要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全國防災減災周:專家帶你一起識災避災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丁亦鑫)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風暴潮是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說起自然災害,大家腦海中也許會馬上浮現出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嘯等「排山倒海」的畫面。但其到底有哪些類型?陳紅旗解釋道,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六種。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佔90%,突發性強,危害大。
  • 防災減災周之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們該怎麼辦?
    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3.颱風過境後:不去地質災害點。災後出門要先了解路段情況,選擇正確的出行路線、要及時處理颱風過境時留下的垃圾等,並對住房以及公共場所進行消毒和衛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