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永遠是迷人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數學課也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簡單學習,更可以拓展成生活的故事、成長的案例。
我帶著學生學習了關於「點、線、面、體」知識後,布置了一項數學故事的寫作任務:點、線、面、體就在我們身邊,天空中、大地上,上學的途中、靜思的教室,還有香甜的美夢裡……那就圍繞點、線、面、體創作一個數學故事吧。
一周後,我陸續收到學生提交的數學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個正方體的故事,開頭是這樣寫的:正方體爺爺這幾天好不自在,一會腰疼,一會腿疼,一會又覺得胸口疼,到底是哪裡生病了呀?正方體奶奶好不焦急,趕快找圓柱體醫生去看。到了圓柱體醫生的小診所,先是望聞問切,接著是懸針把脈,最後圓柱體醫生決定再為正方體爺爺做一個全方位的CT,看看正方體爺爺到底是哪個地方生病了……
讀到這裡,我興奮不已——長久以來的「心病」——正方體截面的形狀終於找到了治癒的「良藥」。將正方體切上一刀,截面是什麼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還是六邊形?這個問題小學生遇到過,初中生做過,高中生也要做。但很多人都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所以,如何通過有效的載體來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是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如今,我從學生的數學故事裡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雖然故事沒有嚴謹的教科書式的數學語言,但是我知道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秘訣。於是,我為學生布置了新的學習任務:將正方體切上一刀,截面可能是什麼形狀?
第二天,我剛走進教室就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每個學生面前都擺著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塊」——蘿蔔塊、土豆塊、冬瓜塊,還有幾個裝著紅色液體的透明正方體,我們就暫且稱呼它們為「水立方」吧。
「是三角形。」
「是四邊形。」
「有時是六邊形……」
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加上嘰嘰喳喳的討論,證明他們已經弄清楚了將正方體切去一刀截面的形狀。結果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收穫比這更多,且聽他們的切身感受:「沒切蘿蔔之前,別人說切面形狀我一頭霧水,腦瓜子都拍疼了也想不出來。但是,今天我全明白了」「我們也不能下結論太早,畢竟蘿蔔正方體、土豆正方體不是真正的正方體」「說得很對,切實物讓我們理解了切面的意思,但現實的物體和數學嚴格的正方體還是有區別的,因此當切面出現了不規則的形狀,還需要我們根據正方體的特點進一步確定……」
「將正方體切去一刀」的驚喜讓我重新思考教學,而圍繞主題或者項目的課程實踐活動才剛剛開始……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五中學)
●校長點評
再創造打開新世界 | 高萬裡
學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去做,學數學也是如此。
實踐活動是搭建現實世界與抽象數學的橋梁。在活動中,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程度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和教師一起進行實踐活動探索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和學生才是最豐富、最深刻、最具有創造力的教育教學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活動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教育世界,一個走向探索和開放的時空。
我曾在校園散步時聽到一個學生說:「我數學不是很好,但是我特別喜歡數學實踐活動,也喜歡數學。」這個學生的話帶給我許多遐想,初中三年如果我們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個讓他們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學科拓展活動,讓他們經歷一次次刻骨銘心的活動體驗和經歷,定會對他們學科素養的培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原宗紅老師組織的「將正方體切去一刀」的實踐活動看,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個鮮活、有思想、有創造力的精靈,他們不僅解決了學科問題,還經歷了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這也給教師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組織好學科實踐活動?我想,學科實踐活動不是知識總量的擴充,也不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去驗證某些結論。僅就數學實踐活動來說,應以探索為主線,學習材料應具有開放性,活動主題應具有生成性。而教師角色需要再次定位:教師是活動主題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質疑者,以疑促學;教師是學習成果的欣賞者,學生的每一次探索和每一項成果都值得教師真誠欣賞與鼓勵。
教師定位好角色,帶領學生一起創造性學習、實踐,就能將學習真正引向深入。
(作者系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五中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2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