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我校專家發現小分子藥物triptolide誘導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2020-12-0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2月29日,Oncotarget雜誌(IF=6.359)在線發表了我校生命學院雷鳴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riptolide induces protective autophagy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CaMKKβ-AMPK signaling pathway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DOI: 10.18632/oncotarget.6783), 發現小分子藥物triptolide誘導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Triptolide是藥用植物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廣泛應用於農業殺蟲劑。此次,雷鳴教授團隊在Oncotarget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證實了triptolide能夠誘導PCa細胞發生自噬。Triptolide能激發細胞發生內質網應激反應,促進內質網中的鈣離子釋放,從而激活CaMKKβ-AMPK信號通路,處於活化狀態的AMPK能夠通過磷酸化其底物激活ULK1蛋白複合體及class III PI3K蛋白複合體,並抑制自噬抑制蛋白mTOR的活性,進而導致PCa細胞發生自噬。在細胞實驗和裸鼠實驗中,利用自噬抑制劑阻斷自噬能夠促進triptolide誘導的細胞凋亡,證明了自噬起著充當PCa細胞「保護者」的作用。因此, Triptolide與低毒性的自噬抑制劑聯合使用成為一種潛在的用於前列腺疾病治療的新方法。


Triptolide誘導PCa細胞自噬分子機制的示意圖

  生命學院2012級博士生趙飛和青年教師黃偉偉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雷鳴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林業局公益性項目行業研究專項(20120460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71194,31540002)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www.impactjournals.com/oncotarget/index.php?journal=oncotarget&page=article&op=view&path[]=6783&path[]=19047

編輯:李曉春

終審:薛建鵬

相關焦點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
  • Nat Commun幹細胞藥理學研究新發現:激活自噬可清除tau蛋白
    哈佛醫學院的Haggarty教授團隊對tau病變病人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進行藥理學研究,發現了tau蛋白清除的自噬機制和小分子藥物。Haggarty教授目前供職於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系和麻省總醫院基因組醫學中心,是化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和精神病學系藥物實驗和診斷中心負責人。其團隊主要致力於研究使神經系統能夠感知、適應和響應各種內外刺激的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從而發掘靶向治療和預防神經精神疾病的藥物。
  • 人副流感病毒誘導細胞自噬機制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張歌) 記者從科技部網站獲悉,為了解析和探討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誘導自噬的類型和作用機制,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陳明周課題組經過大量的病毒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人副流感病毒誘導了線粒體自噬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2016年,研究發現一個細胞毒性小分子DNMDP造成細胞凋亡與PDE3A的表達成正相關,並驗證了DNMDP能直接結合PDE3A,促進PDE3A與SLFN12的結合,誘導細胞凋亡。2019年,王曉東實驗室博士後李典鎔偶然發現人體內包括雌激素(E2)在內的一類小分子在高於生理作用濃度時能夠誘導多種癌細胞凋亡(Molecular Cell | 王曉東團隊發現雌激素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學機制及其生理學意義)。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了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
  • 前沿 | 小分子探針與信號轉導
    2.2.3 MBCQ構效關係研究 302.2.4 MBCQ抑制自噬相關的細胞死亡 352.2.5 探究MBCQ抑制自噬的作用機理 352.2.6 MBCQ系列小分子抑制自噬的應用研究 472.3 討論與展望 49參考文獻 51第3章 化學遺傳學與小分子庫 543.1 引言 54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近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題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原標題: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昨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今年獎項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自噬作為細胞清除內質網錯誤摺疊蛋白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與內質網應激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博士研究生楊雲志和馬風光等人在研究員李於的指導下,在衣黴素(tunicamycin)誘導的內質網應激動物模型及細胞模型中發現內質網伴侶蛋白Calreticulin表達上調,同時伴隨細胞自噬水平增強。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
  • 科研人員發現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及其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機制。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一群成體多能組織幹細胞,不僅有跨胚層分化的能力,並具有其它幹細胞不具有的免疫調節功能,已被用於治療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經損傷等疾病。
  • 自噬作用可影響幹細胞活化
    細胞自噬作用可再循環其「結構部件」,並在其營養不足時產生能量。當這種保護機制被運作時它似乎也協助幹細胞被激活。相關報導發表在《EMBO》雜誌上。該研究表明,當幹細胞從靜止狀態開始活動時就會在它們的代謝活動中產生一種快速的戲劇性變化,而自噬誘導似乎是這些代謝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幹細胞能夠應對蛋白質和DNA等大分子合成需要營養和「結構部件」的應激需求,蛋白質和DNA含量也由於細胞的快速增長而上升。自噬作用中細胞器被專門的液泡雙膜所包繞。
  • 多學科交叉 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膠水:復旦...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正常的PINK1蛋白與Beclinl相互作用,是細胞自噬的正調控因子,過表達PINK1顯著提高基礎和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噬水平。而突變體的PINK1蛋白顯著降低細胞自噬的能力。最近研究表明,在小鼠腦黑質緻密區、中腦和後腦部分區域條件性敲除多巴胺神經元細胞中Atg7基因,小鼠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特徵,如腦細胞中出現α-Synuclein的聚集體和泛素化蛋白聚集體,多巴胺能神經元喪失等。
  • Stem Cells:發現兩小分子化合物提高iPS細胞誘導效率
    相關閱讀Cell Stem Cell:發現新型人體幹細胞 操控難度降低Science:首次發現可發育成卵的幹細胞幹細胞之春——生物谷盤點20092010幹細胞技術與應用講座圓滿結束細胞重編程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重新獲得分化多能性的過程。
  • 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為促進自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傳播,推動轉化醫學的發展,12月18-19日,在生物谷的主辦下,國內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腫瘤學、神經科學等方面的知名專家、教授共聚一堂,針對當前自噬研究的熱點及問題進行了精彩演講與討論。大量研究表明,自噬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病、腫瘤、炎症和免疫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10月3日下午五點三十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現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首頁——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因其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最終被他一人獨自收入囊中。 近幾年來,細胞自噬一直被視作得諾獎的熱門而屢屢出現在各類諾獎預測名單中。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治療COVID-19 抗體藥物比小分子更具潛力?
    受到基礎研究和全新藥物篩選的時間限制,這個基本公認的機理短期內會是新藥發現、主要是老藥新用的邏輯框架。氯喹/羥氯喹、瑞德西韋都是大家最近聽的最多的新冠治療藥物。雖然還沒有嚴格對照臨床試驗數據出來證明這兩種藥的療效,臨床實踐中基本世界各國都在嘗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