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邏輯器件:結合了光、電、化學!

2021-01-12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史上首次,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採用電場與紫外線,通過化學器件執行邏輯運算。

背景

從智能手錶到數據中心,所有的計算機都具備相似的元器件:處理器與存儲器。這些半導體晶片由「矽」基電晶體組成。根據摩爾定律,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電晶體尺寸將不斷縮小,單顆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經過百億。

然而,當電晶體尺寸小到接近量子尺度時,瓶頸就出現了。此時,一些奇特的量子效應就會產生,例如「隧道效應」。簡單解釋一下,隧道效應是由微觀粒子波動性所確定的量子效應,又稱勢壘貫穿。

經典物理學認為,閾值能量決定物體能否越過勢壘。粒子能量小於閾值能量則不能越過,大於閾值能量則可以越過。與經典物理學不同,量子力學則認為,即使粒子能量小於閾值能量時,它們仍有一定概率可以穿越勢壘。打個比方,它們好像並不是費力地「爬過」勢壘,而是毫不費力地通過「隧道」穿越勢壘。

隧道效應在微電子學、光電子學以及納米技術中都是很重要的,也帶來了很多用途。但由於隧道效應,電子將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本來無法穿越的勢壘。這樣會引起集成電路的漏電現象,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

在後摩爾時代,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求各式新方法(例如自旋電子學)以及新材料(例如二維材料、鈣鈦礦等)來實現邏輯與存儲功能,實現性能更佳、能耗更低、發熱更少的新一代計算機器件。

基於石墨烯納米帶和碳納米管的全碳自旋邏輯器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自旋轉移矩-磁性隨機存儲器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創新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生物技術與化學系教授 Takuzo Aida、講師 Yoshimitsu Itoh、博士生 Keiichi Yano 以及他們的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計算機邏輯器件。

(圖片來源:Aida Group)

技術

傳統計算機採用「電荷」來代表二進位數字(「1」和「0」),但是東京大學的工程師們設計的器件採用的卻是「電場」與「紫外線」,從而開啟功耗更低的運算,比基於「電荷」的邏輯器件發熱更少。

這種器件也與目前的半導體晶片大不相同,因為它本質上是化學的。這種化學特性,使它有望應用於未來的計算器件。這種器件不僅好在功耗低與發熱少,而且製造起來也便宜、簡單。該器件具有碟與棒形狀的分子。在適當條件下,這些分子自組裝成「螺旋梯」般的形狀,也稱為「柱狀液晶(CLC)」。

柱狀液晶與現代電晶體的尺寸差不多(圖片來源:Aida Group)

Itoh 表示:「對於採用化學方法創造這種器件而言,讓我喜歡的一點是,它不太像『構建』某個東西,卻更像『生長』某個東西。我們利用這些成分構成了具有各種功能的各種形狀,好像利用化學來編程一樣。」

在邏輯運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將CLC 樣本放在兩個用電極覆蓋的玻璃板之間。偏振光(總是在單個平面中振動)通過樣本,達到另外一側的探測器。

在樣本的默認狀態下,CLC 處於一種隨機定向狀態,允許光線到達探測器。當電場或紫外線被「單獨」地打開,然後再關閉,檢測到的輸出保持不變。但是當磁場和紫外線被「一起」打開,約一秒之後再關閉,CLC 會以一種方式對齊,阻礙探測器接收到光線。

CLC 樣本在一秒內改變其狀態,但卻可以保持數小時。(圖片來源:Aida Group)

如果,明與暗的「輸出」狀態、電場與紫外線的「輸入」狀態,都用二進位數來表示。那麼,上述過程有效地執行邏輯「與(AND)」功能,即所有輸入必須是「1」,輸出才是「1」。

價值

這種邏輯器件以及開創性方法,將為包括低功耗、高性能計算機晶片在內的一系列研究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未來

Yano 解釋道:「『與』功能是幾種基本邏輯功能中的一種,但是對於計算來說,最重要的邏輯功能是『與非(NAND)』。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幾個領域之一。我們也希望提升CLC 的速度與密度,使之更實用。讓我著迷的是,這些自組裝分子,例如我們用於製造CLC的那些分子,是如何產生邏輯功能的。」

關鍵字

半導體、電晶體、化學、邏輯、紫外線

參考資料

【1】https://www.u-tokyo.ac.jp/focus/en/press/z0508_00025.html

【2】Joseph S. Friedman et al, Cascaded spintronic logic with low-dimensional carb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DOI: 10.1038/ncomms15635

【3】https://www.mram-info.com/stt-mram

【4】Keiichi Yano, Yoshimitsu Itoh, Fumito Araoka, Go Watanabe, Takaaki Hikima, Takuzo Aida. Nematic-to-columnar mesophase transition by in situ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Science, 2019; 363 (6423): 161 DOI: 10.1126/science.aan1019

相關焦點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盛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面向無線光遺傳神經調控與多巴胺檢測的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多功能探針」(A wireless, implantable optoelectrochemical probe for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and dopamine
  • 中科院:新型納米複合離子聚合物電驅動器件問世
    最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陳韋課題組製備出石墨烯包裹銀納米顆粒的電極,並在此基礎上成功設計出電化學穩定的新型納米複合離子聚合物電驅動器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先進材料》雜誌。    據了解,金屬電極複合離子聚合物是一種新型的智能材料,可廣泛應用於仿生機器人、微醫療器械、微流控、人機互動等領域。
  • 閻興斌課題組:Water-in-salt電解液在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
    背景介紹電化學儲能裝置發展迅速,但目前商用的非水器件儘管可以展現出足夠寬的電化學窗口(ESW),但其易燃性和毒性等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而水系電解液儘管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但由於水的分解窗口(1.23)導致傳統的稀水系電解液的ESW又不能滿足絕大部分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儲能的需求。因此WISE應運而生,它在水系體系的基礎上,大大拓寬了電解液的電壓窗口,進而拓展了水系器件的電極材料的選擇範圍,有效地提升了器件的能量密度,並在SEI存在的情況下優化了器件的循環穩定性。
  • 復旦發明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轉載自復旦新聞文化網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及其先進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成功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組裝成「FUDAN」標識近年來,傳統的平面電子器件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柔性、輕質、可穿戴電子設備受到了人們密切關注。目前,可穿戴電子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生物醫藥、運輸和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隨著可穿戴纖維狀能源器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纖維狀發光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電致發光-發射從紅外到紫外的通用器件
    這阻礙了在極端波長下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展,並阻礙了將電致發光光譜學用作分析技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li Javey課題組報導了使用碳納米管陣列作為源觸點的兩端子器件可以激發各種材料的電致發光,而與它們的化學組成無關。通過施加交流電產生柵極電壓產生能帶瞬態彎曲,用於實現跨不同能帶對準的電荷注入。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另外,銀納米線的柔軟性和韌性讓其成為下一代可穿戴光電子器件的潛在候選者。對於電致變色器件而言,銀納米線薄膜電極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柔性可拉伸電子器件的發展。隨著柔性電子器件技術的快速發展。2014年,Lee首次使用銀納米線電極組裝了氧化鎢的可拉伸可穿戴電致變色器件,該器件可以可逆的拉伸和彎曲。他們將銀納米線網絡固定在PDMS彈性基底上來製備可拉伸電極。
  • 變色電致發光器件的新型交通燈設計
    摘要:介紹了一種基於變色電致發光器件的新型交通燈設計。電致發光器件結構簡單,易實現商品化。基於電致發光效應的器件目前以有機EL(有機聚合物電致發光器件)和LED(光發射二極體)為主,大有取代傳統的廣泛用於電信及PC領域的CCFL背光的趨勢。兩者在激發和發光機制上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在電激發下分別從2個電極注入的空穴和電子複合形成單重態激子,激子經過衰減後發光,只是製作器件的方法和材料的玻璃化溫度有明顯的差異。
  • 首個三相交流電驅動電致發光器件問世—新聞—科學網
    應用在柔性電子中的傳統光電器件,無論是無機發光、有機發光,還是量子點和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都是「三明治型」的疊層結構,也就是需要在功能層兩側夾有兩個電極。同時,為了保證發射或吸收光,其中至少一個電極必須是透明的。 這給行業發展帶來不小的瓶頸。
  • 廈門芯光潤澤新型碳化矽MOSFET器件
    【嘉德點評】廈門芯光潤澤的該項專利提出的碳化矽MOSFET器件在提升器件續流能力的同時,還可防止肖特基接觸區在器件工作於高壓阻斷模式時洩漏電流過大的問題。
  • 可編程邏輯器件和ASIC對比介紹
    1.1 可編程邏輯器件 可編程邏輯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就是一種可以由用戶定義和設置邏輯功能的數字集成電路,屬於可編程 ASIC。通常CPLD器件採用COMS E2PROM工藝製作,當用戶的邏輯寫入後即使掉電也不會丟失。通常CPLD內部還集成了E2PROM,FIFO,或則是雙口RAM,以適應不同功能的數字系統設計。 FPGA是另一類可編程邏輯器件,在結構上與CPLD有很大的差別,電路設計不受與-或陣列結構的兩級組合邏輯限制。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研發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需要藉助於泵浦-探測技術。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子衍射、超快X射線衍射是泵浦-探測技術三大手段。我國研究團隊研究了磁性合金材料中的超快退磁過程。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
  • 深圳研究生院在新型平面型OLED電致發光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電致發光現象自發現以來,就被人們廣泛研究,包括OLED器件。自從1987年OLED器件被鄧青雲博士報導以來,所有研究工作均是基於三明治夾心結構來製備的,即在上下兩層電極間夾著發光層和其它功能層,其中一個電極必須為透明電極。傳統的器件結構一方面限制了電極材料的選擇範圍,同時也極大地限制了器件的製備方法與工藝。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除此之外,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也展現出優良的透氣性、透水性、以及穿著舒適性。因而,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果簡介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團隊針對近期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黃維院士等構築了世界上首個由三相交流電直接驅動的電致發光器件
    時至今日,電致發光器件已經由只具有一個發光單元的「三明治型」結構拓展到了具有兩個發光單元的共平面電極型結構。那麼基於共平面電極的新型電致發光器件結構是否可以進一步將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單元拓展到三個甚至更多,以在照明、顯示、傳感等多領域實現更多具有獨特吸引力的應用呢?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南大新成果有望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王肖沐告訴記者,現代半導體器件主要依賴電荷實現對信息的表達、存儲、傳輸和處理。「舉個例子,我們最基本的元器件叫三極體,電流通過的時候表達為『1』,電流不流通的時候表達為『0』。」基於這種二進位的信息表達邏輯,電晶體作為基本單元,通過控制電荷的流動,也就是電流,完成信息的處理與計算等功能。但是摩爾定律的一個核心障礙是,只要有電流流過導體,產生焦耳熱,功耗的極限值就不可避免。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光電器件微納加工技術——光刻工藝與雷射直寫
    電火花加工(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ing,EDM)是利用浸在工作液中的兩極間脈衝放電時產生的電蝕作用,蝕除導電材料的特種微納製造加工法。 電火花微加工技術不受材料硬度的影響,並且通過調整電參數便可方便實現粗、半精、精、超精加工之間的切換,因此也被應用到微加工領域。
  • 採用複雜可編程邏輯器件與ISA總線相結合實現數據採集系統設計
    採用複雜可編程邏輯器件與ISA總線相結合實現數據採集系統設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8-12-30 09:33:00 數據採集是工業測量和控制系統中的重要部分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平面光波導技術及其器件發展趨勢分析 - 訊石光通訊網-做光通訊...
    如此則要求厚的光刻膠,厚光刻膠成膜、均勻性等難控制,通常採用複合掩膜的方式。可採用金屬掩膜,如Cr或Al,也可採用晶體掩膜,如Si3N4等。金屬掩膜可採用PVD(物理氣相沉積)濺射的方式沉積。晶體掩膜可採用LPCVD(低氣壓化學氣相沉積)法進行。   (4)光刻。光刻是把設計好的版圖轉移到芯層光波導上。包括塗膠、前烘、曝光、堅膜、顯影、後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