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恆溫動物,我們的體溫在37°C左右,這是一個較高的溫度。但要一直維持這個溫度,我們需要付出很多代價!
我們的恆溫屬性決定了不能隨意調節體溫,在任何環境中都要維持37°C的體溫,否則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而變溫動物則可以根據環境來決定是否產生熱量,對溫度的利用效率比我們高得多!
例如稜皮龜會將熱量儲存起來,只有才遊泳時才會保持身體溫熱;箭魚在捕獵時會選擇性的給眼睛和大腦供熱,方便狩獵。
我們攝入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來維持體溫的恆定,所以用於生長發育的那部分能量相對就會較少。如果環境或者食物供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存活的機率就更低!
而變溫動物則相反,它們只需要較少的能量就能維持體溫和生理機能,這使得它們在極端環境中更容易存活,而且把能量轉化為生長發育的效率也比我們高得多。
為了維持體溫的恆定,我們需要頻繁的進食。如果遇到漫長的冬季或者食物不足的情況,那我們就束手無策,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
但變溫動物應對這種場景卻經驗十足,它們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那就是「睡覺」(冬眠)。
在冬眠中,變溫動物的新陳代謝極低,基本不消耗能量,而且也不需要進食,它們只需要等環境變好之後再出來活動即可!
既然我們的生存策略相對於變溫動物而言更拙劣,那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什麼我們保留了「恆溫」這一特性呢?
變溫動物的數量是恆溫動物的數十倍,但恆溫動物才是這個世界的統治者!
恆溫動物有兩類: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和鳥類。
這兩個物種十分霸道,它們遍布地球的各個位置,高山、海洋、天空和南北極。
比如在南北兩極,只有恆溫動物,沒有變溫動物。因為變溫動物無法控制自己的體溫,身體的溫度會隨環境溫度的降低而降低。在低溫的環境中,它們代謝緩慢,酶的活性十分低,能動性非常差!
而恆溫動物則不然。
恆溫動物恆定的體溫能夠維持穩定的代謝速度,身體內的酶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保持著極強的能動性。
而擁有了出色的運動能力,就意味著在極端的環境中也能掌握主動權,它們能夠出去狩獵、捕食,使自己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目前地球上很多動物的歷史都比人類長,但最後發展起來的卻是人類,恆定的體溫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讓我們掌握了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環境的制約。
蛇是變溫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出現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而人類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只有60至80萬年,比蛇的歷史要晚很多。在如此長的時間裡蛇沒有一次成為過地球霸主,或許是它在環境面前的被動表現制約了它。
除了超強的能動性外,恆溫動物還可以連續生長,這是變溫動物做不到的!
雖然變溫動物將能量用在生長上的效率比恆溫動物高,可在連續性上卻比恆溫動物差很多。
比如遇到極端的天氣,變溫動物便會進入冬眠狀態來保存自己,此時生長過程就會立即停止。但恆溫動物不一樣,即使遇到極端天氣恆溫動物也能繼續捕食,以此來保持身體的生長發育。
真菌喜歡低溫,超過三分之二的真菌在37°C以上便無法生存!
人類能夠接觸到的真菌有4000多種,但真正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卻只有300多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37°C的恆定體溫。
生物學家卡薩德瓦利和他的團隊研究過4083種真菌,結果發現真菌活動的適宜溫度在-4°C—30°C,一旦低於或者超過這個溫度,真菌就難以生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C以上的環境中存活,僅有5%的真菌能在41°C的環境中存活。
最後卡薩德瓦利又通過對動物身體尺寸、溫度變化對防禦真菌影響等研究發現了成本最低,防禦能力最佳的「黃金」溫度——36.7°C,與人類的體溫基本一致。
蝙蝠正常活動時的體溫是40°C左右,而冬眠時則會大幅下降,這時蝙蝠受到真菌感染並發病概率會大幅上升。
例如加拿大曾經爆發過蝙蝠瘟疫,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有幾百萬隻蝙蝠死去,幾乎殺光了那裡所有的蝙蝠。而發病原因就是蝙蝠在冬眠時被真菌入侵,引發白鼻症候群,然後死去!
這是一篇優質的文章,快把它轉發出去吧!
話題:37°C的恆定體溫是人類進化而來的優勢,除此之外你還知道關於人類的哪些進化優勢呢?
-END-
我是,主頁還有更多科普內容,歡迎關注我!
下一期你還想了解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