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37°C的恆定體溫,既浪費熱量又不靈活,好處在哪裡?

2020-10-12 撈星辰的種花家

人類是恆溫動物,我們的體溫在37°C左右,這是一個較高的溫度。但要一直維持這個溫度,我們需要付出很多代價!

  • 比如十分消耗熱量。

我們的恆溫屬性決定了不能隨意調節體溫,在任何環境中都要維持37°C的體溫,否則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而變溫動物則可以根據環境來決定是否產生熱量,對溫度的利用效率比我們高得多!

例如稜皮龜會將熱量儲存起來,只有才遊泳時才會保持身體溫熱;箭魚在捕獵時會選擇性的給眼睛和大腦供熱,方便狩獵。

  • 比如不利於生長。

我們攝入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來維持體溫的恆定,所以用於生長發育的那部分能量相對就會較少。如果環境或者食物供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存活的機率就更低!

而變溫動物則相反,它們只需要較少的能量就能維持體溫和生理機能,這使得它們在極端環境中更容易存活,而且把能量轉化為生長發育的效率也比我們高得多。

  • 比如要頻繁進食。

為了維持體溫的恆定,我們需要頻繁的進食。如果遇到漫長的冬季或者食物不足的情況,那我們就束手無策,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

但變溫動物應對這種場景卻經驗十足,它們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那就是「睡覺」(冬眠)。

在冬眠中,變溫動物的新陳代謝極低,基本不消耗能量,而且也不需要進食,它們只需要等環境變好之後再出來活動即可!

既然我們的生存策略相對於變溫動物而言更拙劣,那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什麼我們保留了「恆溫」這一特性呢?

消耗的越多,擁有的越多

變溫動物的數量是恆溫動物的數十倍,但恆溫動物才是這個世界的統治者!

恆溫動物有兩類: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和鳥類。

這兩個物種十分霸道,它們遍布地球的各個位置,高山、海洋、天空和南北極。

比如在南北兩極,只有恆溫動物,沒有變溫動物。因為變溫動物無法控制自己的體溫,身體的溫度會隨環境溫度的降低而降低。在低溫的環境中,它們代謝緩慢,酶的活性十分低,能動性非常差!

而恆溫動物則不然。

恆溫動物恆定的體溫能夠維持穩定的代謝速度,身體內的酶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保持著極強的能動性。

而擁有了出色的運動能力,就意味著在極端的環境中也能掌握主動權,它們能夠出去狩獵、捕食,使自己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目前地球上很多動物的歷史都比人類長,但最後發展起來的卻是人類,恆定的體溫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讓我們掌握了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環境的制約。

蛇是變溫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出現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而人類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只有60至80萬年,比蛇的歷史要晚很多。在如此長的時間裡蛇沒有一次成為過地球霸主,或許是它在環境面前的被動表現制約了它。

除了超強的能動性外,恆溫動物還可以連續生長,這是變溫動物做不到的!

雖然變溫動物將能量用在生長上的效率比恆溫動物高,可在連續性上卻比恆溫動物差很多。

比如遇到極端的天氣,變溫動物便會進入冬眠狀態來保存自己,此時生長過程就會立即停止。但恆溫動物不一樣,即使遇到極端天氣恆溫動物也能繼續捕食,以此來保持身體的生長發育。

37°C,人類的黃金溫度

真菌喜歡低溫,超過三分之二的真菌在37°C以上便無法生存!

人類能夠接觸到的真菌有4000多種,但真正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卻只有300多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37°C的恆定體溫。

生物學家卡薩德瓦利和他的團隊研究過4083種真菌,結果發現真菌活動的適宜溫度在-4°C—30°C,一旦低於或者超過這個溫度,真菌就難以生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C以上的環境中存活,僅有5%的真菌能在41°C的環境中存活。

最後卡薩德瓦利又通過對動物身體尺寸、溫度變化對防禦真菌影響等研究發現了成本最低,防禦能力最佳的「黃金」溫度——36.7°C,與人類的體溫基本一致。

蝙蝠正常活動時的體溫是40°C左右,而冬眠時則會大幅下降,這時蝙蝠受到真菌感染並發病概率會大幅上升。

例如加拿大曾經爆發過蝙蝠瘟疫,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有幾百萬隻蝙蝠死去,幾乎殺光了那裡所有的蝙蝠。而發病原因就是蝙蝠在冬眠時被真菌入侵,引發白鼻症候群,然後死去!


這是一篇優質的文章,快把它轉發出去吧!

話題:37°C的恆定體溫是人類進化而來的優勢,除此之外你還知道關於人類的哪些進化優勢呢?

-END-

我是,主頁還有更多科普內容,歡迎關注我!

下一期你還想了解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比如種族、性別、外貌等等。但一般人的體溫一定是37℃左右,並且維持著基本恆定。為什麼人的體溫會是這種狀況呢?   在生物學裡面,科學家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不管是寒帶的企鵝還是熱帶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左右。
  •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除了吃飯睡覺,估計體溫就是今年以來大家最為關注的事了吧。只要體溫一超過37℃就緊張得不行。  37℃從何來?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人類的生存需要保持一個恆定的體溫,必然要選擇一個產熱和散熱最容易平衡的點,在這一溫度時,機體活動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與機體散失在環境中的熱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體溫的恆定。
  • 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漲姿勢帖 人類的體溫為何偏偏是37攝氏度? 我們已經太習慣自己的體溫到視若無睹,除非中暑、發燒、寒冷,才懂得想念它。 如果靜下來思考我們的體溫為何如此,會發現其中暗含著更加久遠的故事:恆溫動物異軍突起,與變溫動物爭奪天下。
  • 我們的體溫為啥偏偏是37℃?原來如此
    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人體對體溫的調節是非常精確的,體溫只要比正常值有0.5℃的變化,就會讓你感到不舒服。如果體溫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1℃,你就可能需要趕快去掛急診。那麼,人體是怎樣維持體溫恆定的呢?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文/猿飛日月對於人體的溫度,我們人人都非常了解,畢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即使掙再多的錢,恐怕也是醫藥費,我們都知道人的體溫一般都保持在37℃,如果超過了這個溫度,那麼你肯定是發燒感冒了,如果低於這個溫度的話,很可能你的身體也出了某種狀況。
  • 37°C成為歷史,人類正常體溫現在是多少,我們的身體正在變冷?
    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37攝氏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不過這件事情,隨著最近不斷的測量體溫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有的人關注健康,所以這一段時期經常測量體溫,不過很多人連著測了十幾天的體溫,卻發現自己的體溫並沒有超過37攝氏度,這是怎麼回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是37°C?人是恆溫動物。
  • 人類正常體溫從過去的37度下降到36.7度,背後的科學原因是什麼?
    從去年疫情發生到現在,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會非常留意自己的體溫,而且出門的時候被測溫已經成為常態,這個期間相信許多人都發現,原來自己正常的體溫值肯定都要比37攝氏度偏低一些,而一些小區、商場等場所也將體溫高於37.3攝氏度作為發熱的標準。為什麼人類的正常體溫,現在要比過去發生偏低的現象呢?
  • 體溫37°C已成昨日黃花!人類體溫大範圍降低,或延長壽命30年
    | 本文由時光派原創| 作者:三月齋體溫是如何產生的呢?很多人並不知道。物質燃燒產生熱量,便有了溫度。體溫產生,也離不開「燃燒」的本質。細胞,通過燃燒體內的營養物質產生熱量,並經過血液的傳播,輸送到每一個角落。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人類是一種恆溫生物,我們身體內部有相應的機制來調節體溫的穩定。當體溫降低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讓肌肉顫抖,以產生更多的熱量;同時會讓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耗散。眾所周知,人的正常體溫為37 ℃。那麼,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37 ℃被認為是人的正常體溫?37 ℃又是指哪裡的溫度呢?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當體溫降低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讓肌肉顫抖,以產生更多的熱量;同時會讓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耗散。同樣地,當體溫升高時,大腦也會採取措施試圖降溫。 人體需要維持一個合適的溫度才行,因為身體中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都依賴於各種酶的活性。如果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酶的活性都會下降,都會影響生物化學反應速度,導致新陳代謝無法維持正常。那麼,多少度的體溫才是正常的呢?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人體要保持36-37攝氏度的體溫竟然是因為這個……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度,低了或高了身體都會不舒服,但這是為什麼呢? 西媒稱,這是因為36到37攝氏度的體溫可保護人們免受感染。
  • 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口腔和肛門的溫度也不相同,後者的溫度一般比前者高1℃。此外,由於活動所產生的器官新陳代謝與血液流動的變化,也會使體溫有所改變。而且現在我們知道,體溫不會隨著地域改變。然而在一天當中,體溫還是會稍有變化的,下午的時候會緩慢上升到最高點,一般會比在夜間最低的溫度高出將近1℃,所以37℃僅是人體全天體溫的平均值。
  • 跨越157年的數據——人類回不去的37℃
    人體體溫指的是人體內部的溫度,例如腹腔、胸腔、直腸、口腔、大腦等的溫度,而非體表皮膚的溫度,體溫一直是臨床上用來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生命體徵。人體無時無刻不在代謝產熱,運動產熱,並向環境中散熱,二者協調維持體溫的恆定。包括人在內的恆溫動物都有通過大腦體溫中樞調節溫度的能力,這個體溫中樞位於人腦部的下丘腦區域。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如果體溫超過37.3℃,就可以基本認定為發燒,不過只是低燒,並不嚴重。嚴格來說,37℃只是人體溫度的一個近似平均值,這個概念由德國醫學家卡爾·文德力西於1868年提出後沿襲至今。而根據現代醫學家測量的數據,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至37.7℃之間波動,平均約為36.8℃。至於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其實包含了兩個問題:人為什麼要保持恆定的體溫?這個恆定溫度值為什麼選在37℃左右?
  • 37°C不再是人類體溫標杆 人類100多年來平均體溫不斷下滑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應該記得書本上有說人類正常體溫在37°C左右,所以37°C也成為是否發熱的一個關鍵。如今這個數據有可能被打破,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稱100年來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了。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
    文/行走天涯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難以想像!曾幾何時,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的正常的體溫數值是在37℃,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自己的正常體溫並不是37℃,而是36.7℃。這對於不少人來說就一頭霧水了。殊不知人的體溫其實也不會永遠的恆定不變,雖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恆溫動物。人的體溫偏高1℃或者偏低一攝氏度。身體都會極為不適。
  • 真的不是 37℃了,多項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包括絕大多數醫生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37℃。但生活中我們又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自己量出來的體溫往往是 36℃多,而不是 37℃。
  • 狗狗體溫為何也是約為37℃,體溫過高如何科學降溫
    首先你要知道狗狗是恆溫動物及溫血動物,它是依靠身體體溫調節系統來保證體溫的恆定,讓體溫始終保持約為37℃。並且在外界環境升高的狀況下排出熱量,通過的方式是伸出舌頭喘息。這種行為如同人類的出汗和貓的舔趾。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
    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通過新陳代謝、體力勞動、血液循環等,產生了相對恆定的體溫調節機制,也就是所謂的「恆溫動物」。這種體溫調節機制是人類在幾萬年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除了上述條件外,過程中可能還有與病毒抗爭的因素,因為我們都知道人體發燒的過程就是在與病毒抗爭的過程,37度的體溫足以殺死大部分病毒,確保人類在地球上持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