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不足一星期的川普政府對中企的打壓仍未停止!
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國防部又將9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中,其中包括手機製造商小米及飛機製造商中國商飛,引起輿論譁然。
小米等中企被「拉黑」 川普唱的是什麼戲?
除了小米和中國商飛,中國航空集團、大新華航空、中微半導體設備等企業也「榜上有名」。至此,美國國防部這張黑名單上的中企,已擴大至44家。
據川普政府1月13日最新修改的行政令,一旦企業被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美國投資者將被要求在2021年11月11日之前完全剝離這些企業的證券。
同樣是14日,美國商務部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將中海油和北京天驕列入所謂的「軍事最終用戶」清單。
對於小米突然被美方「拉黑」,輿論反映非常意外。2020年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超越蘋果排名世界第三,目前搭載高通驍龍888的小米11已上市。人們也不禁擔心這通操作是否類似華為事件重演?
至於美方最新禁令,究竟會給相關中企帶來怎樣的實質性影響,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用「薛丁格的狀態」來形容,也就是說,具有不確定性。
沈逸認為,最極端情況下,進入類似商務部的實體清單,相關中企可能會受到供應鏈的影響。相比而言,財政部的禁令,是限制美國人投資中企,將對美國投資行為和投資機構產生更大的影響,顯然是損人不利已的。
川普給拜登「下套」 中企躺槍?
15日,在回應美國政府將9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名單的相關問題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強調,川普政府濫用國家力量,一再無端打壓中國企業,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商務部發言人也發表談話指出,美方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基本規則,擾亂國際金融市場秩序,這些做法損人害己、殃及各方。
對於川普政府不斷設立新的名目,來擴大中企「黑名單」,路透社評論認為,他是要在任期最後幾天鞏固其對華強硬的政治遺產。
沈逸指出,川普政府這樣做主要還是在給下屆政府「挖坑埋雷」,以此規範和約束拜登未來處理中美關係,不過這種規範和約束更多的還是著眼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為了在2022年國會選舉和2024年總統換屆選舉中挫敗民主党進行鋪墊。
從中美關係角度而言,沈逸認為,眼下川普這種在外界看來十分莫名的舉動,更像是一場「困獸猶鬥」的表演。既無法迅捷有效地打擊對方,也無需承擔高昂成本,於是在他離開白宮之前,就再來這麼一場情緒宣洩和政治表達。
拜登挑選外交老手聚焦中國事務有何深意?
即將卸任的川普政府「挖坑」不停,馬上要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有新動作。
據《金融時報》13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計劃由經驗豐富的外交政策專家庫爾特·坎貝爾出任美亞洲事務主管,聚焦中國事務。
坎貝爾是民主黨最資深的亞洲事務外交官之一,曾經常年處理與中國相關問題,並被視為「重返亞洲」戰略的主要制定者。
此外,根據拜登過渡團隊網站,羅拉·羅森伯格將出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一職,成為坎貝爾的下屬。外界解讀,這體現出美中關係的重要性正在增強。
對於拜登專設兩個中國事務相關的職位,沈逸認為,此舉很明顯,即希望引入經驗豐富的外交官,提升對中國問題的戰略決斷。同時,這種職位可以在內閣進行跨部門協調,一方面直接向總統匯報負責,一方面精準控制各部門分工協作,是以建立核心決策樞紐的形式,提升對中國問題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實踐。
拜登就任後中美關係會如何發展?
拜登上臺後會如何處理美中關係,是去年競選以來人們一直關注的話題。數天以後,拜登就要宣誓就職成為新一屆美國總統。那麼,中美關係會開始好轉起來麼?
在沈逸看來,無論是誰上臺,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掌白宮,美方對於所謂「中國挑戰」的總體判斷,在宏觀戰略層面並不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而且美方還會調整到「全社會動員對中方進行戰略制衡」的狀態。因此,妄想一夜之間回到若干年以前熟悉的那種中美關係是不現實的。
不過,他也注意到,坎貝爾提出「中美之間競爭應該得到有效管控」,這就意味著,未來中美之間不會再現川普時期那種「迎頭相撞」災難時刻。同時坎貝爾也提出「美國不謀求改變中國」,沈逸指出,這就等於說美國願意承認中國的核心利益,尊重中國有權遵循自己選擇的道路模式和制度生存下去。因此,沈逸用「謹慎樂觀」來預判拜登上臺以後的中美關係走向。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