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吳畏都會看前一天的水果報損數據。這已經成為她的習慣。
一個桃子局部按壓變黑,一個牛油果催熟過度出現黑絲,都會直接報廢不用。牛油果剛推出上架時,門店把控不到位,進10箱要扔5箱。
全部用新鮮水果做水果茶,這是必然要面臨的選擇難題。
賣滿杯真水果,單店日均2000杯
2016年,開了第2家店的果呀呀面臨轉型。吳畏給自己砍斷了幾條後路:不賣奶茶,做奶茶的品牌太多了,做不出太大的差異化;不賣現榨果汁,鮮榨果汁很難做好喝,也容易被家庭榨汁機取代。
在門店一款賣得不錯的芒果飲品啟發下,她選擇做水果茶,並且要堅持用真果。
如今,和市面上常見的水果茶側重水果、茶的搭配不同,果呀呀更圍繞「水果」做深耕。
在其菜單上,全年都賣的只有草莓、芒果、牛油果三個種類。吳畏堅持「不時不食」,葡萄、水蜜桃都只在當季賣,「很多水果,過季了口感就是會不穩定。」
果呀呀的產品,主打果汁+果肉,產品價格集中在27元上下。
「把好的水果變成花樣讓消費者去吃」,是果呀呀的定位。據吳畏介紹,一杯多肉葡萄要用到1斤半葡萄,一杯石榴飲料需要2個石榴。
目前,他們在長沙以全直營模式開店25家。據吳畏介紹,一家店月均營業額在40~50萬之間,最好的門店可以做到百萬,單店日均出杯2000杯。
這並不意味著做水果茶就是暴利——恰恰相反,果呀呀選擇了最難走的一條路。
一個月賣30萬還賠錢?做水果茶痛點多
「果呀呀的毛利平均只有50%多,甚至如果外賣和堂食比例沒協調好,或者水果管控不到位,一個月賣30萬都是賠錢的。」吳畏坦言。
做水果茶,還堅持只用真果,難題太多了:
1、利潤低、損耗大、操作難
水果茶的利潤低,很大一部分來自損耗。水果儲存、運輸、製作中出現腐爛,廢棄掉就是成本。
還有硬成本的投入。由於水果種類多、又需要現切,果呀呀一家店80平,也難分出座位區。
喜茶有一則被很多人熟知的新聞,多肉葡萄裡的葡萄,要店員在店裡顆顆手工現剝。
果呀呀也一樣,有的一家店員工是普通飲品店的兩倍,甚至超過5個人切水果,比做飲品的人都多。
成本增加的同時,更多「不標準化動作」,讓人員管控難度也更大。
2、難標準化
每一個水果都有自己的脾氣,這是連鎖門店標準化和穩定性上的難題。
不過這對果呀呀來說,在現階段反而不是特別大的痛點。「鮮果不要追求完全的一模一樣,好喝是最終的目的。用同一品種同一產地,不會有特別大口感上的差別。」吳畏說。
3、難做熱飲
水果茶不好做熱飲,這也是行業共知的難題。在這道題的解答上,吳畏的選擇是「不做」。、
果呀呀除了椰奶,其他水果茶在冬季依舊是做冰的。但放大手工現做的特色,推出板慄、芋泥的熱飲產品作為補充。
據吳畏介紹,目前從營業額上看,冬季和夏季相差並不大。
4、好用的水果種類有限
新茶飲經過幾輪創新升級後,供應鏈能解決、消費者又買單的水果茶開始穩定在葡萄、草莓、芒果、水蜜桃等固定的幾款。
這對深耕水果特色的果呀呀來說,存在一定的局限。吳畏對此的觀點是:把水果在應季時做通透,讓消費者能嘗試到不同產地的水果。
另外,她認識到,不一定要很多SKU,那是水果店做的事情,茶飲店是「做精,而不是多」。
這些做水果茶的痛點,不止果呀呀,整個行業都在面臨。不少品牌的辦法是通過水果和凍果、果醬等原料搭配使用的方式,解決水果茶標準化等方面的難題。
在吳畏看來,這是品牌做出規模化、標準化一定要進行的選擇。
而果呀呀願意堅持用真果,是為尋找到差異化的特色。「在標準化的路上,已經有很多品牌在做了。用以前老人的話說,我就只能撿一些『手藝人』的活。果呀呀滿足的可能是一批人、小眾的生意。可能利潤不高,但也是有利潤的,我願意多試一試。」
減少水果損耗,供應鏈做深耕
當然,從現實角度看,做好水果茶不能單靠初心,必須在供應鏈發力。
從市場買水果,成本、品控都不能把握,2017年開始,吳畏開始跑果園、摸供應鏈。目前,果呀呀一半自己採購水果、一半跟穩定的供應商合作。
保持供應鏈穩定,吳畏把握了幾個關鍵點:
1、以價格換取穩定
在水果採購上,果呀呀傾向於以利潤換取產品品質的穩定。
「我和果園經常在談的時候,我不會在一兩塊之間壓價太低,但是更希望對方能把果園打理好,明年願意繼續賣給我。」吳畏說。
穩定的產地,是產品口感穩定的前提。
2、多產地水果搭配
保持產品的口感穩定,果呀呀是通過不同產地的水果搭配使用實現的。
比如,葡萄榨汁根據時間交接使用新疆和雲南產夏黑葡萄,果肉用巨峰;而在水蜜桃上,四川的硬一些的水蜜桃更適合榨汁、且有香氣,蘇州陽山水蜜桃更軟一些用做果肉。
3、採生水果,加熱催熟
在水果的選擇上,採摘時都是生果,運輸過程中損耗較低。
到倉庫後,會根據門店提前1天的報貨,將生果提前催熟。當然,這需要準確預估銷量。
4、建「水果屆麵包房「
果呀呀的門店,都採用幾家店一個中央廚房的模式,完成原料的快速配送。另外,其門店的設置也類似水果屆的「麵包店」——在門店設置專門的區域揀選、清洗、對水果切塊預處理。
今年夏天,果呀呀在門店推出9.9元/斤的荔枝桶,嘗試售賣新鮮水果。海南妃子笑荔枝、高顏值包裝、性價比價格,1000份很快秒殺完。
在未來布局裡,吳畏規劃零售推出水果產品:
將新鮮水果以成本價和飲品券一起打包出售,增加消費者吃水果的多場景。配合這樣的產品設計,果呀呀會嘗試社區方向門店。
「果呀呀如果以後要開更多的店,一定是在水果上有更多的能量。」吳畏說。
另外,水果茶的規模化發展,面臨著比奶茶更嚴峻的食品安全難題。在果呀呀即將開出的新店裡,切水果的區域會打造成透明封閉式玻璃房子,儘可能避免外界接觸,同時讓消費者看得見。
除了可視性,吳畏還在探索「可參觀性」,讓顧客有機會去看產地、採購、催熟過程,讓顧客對品牌建立長期的信任。
而在門店規模的規劃裡,據吳畏介紹,果呀呀的供應鏈支持能力,可以滿足長沙株洲潭州嶽陽等周邊城市開店。預計在兩年內,開出100家店。
談起對外拓展的步伐,不同於茶顏悅色的「近路線」,果呀呀有到深圳開店的打算。氣候、年輕人消費習慣等,讓賣水果茶更適宜。這也將在激烈的市場裡,對品牌、模式進行更快速檢驗。
結語
「水果茶是一個必須量大才能做的生意,量大才能壓價格,才能在水果上發揮更多玩法。」吳畏認為。
堅持用新鮮水果,捨棄眼前利潤、做長遠布局的思路,或許是這個品牌建立壁壘的開始。
而最終能走多遠,還要要看品牌力和運營支撐。
(來源:咖門 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