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古代,就有「夢授」的記載,漢語成語「夢筆生花」就是一個有關在睡夢中進行學習的美好傳說。當然,這只是一種幻想。但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飛快發展的時代,這種幻想有可能逐步成為現實。據說,在日本,就有人正在試行一種睡眠學習法。
所謂睡眠學習法,顧名思義,就是使人可以利用睡覺來學習。
具休做法是:事先錄好要學習的材料,在睡覺前戴上耳機,打開定時開關,然後學習者便可在指定的時間內一面安睡,一面學習。
睡眠學習並不是在人的整個睡覺過程中都能進行的,它只限於在剛入睡和將睡醒的那段時間內。
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這兩段時間裡,人的精神正處於半睡半配之中,這時人的身體完全處於休息狀態,而大腦中的部分腦細咆卻沒有休息,反而較靈活,因此若能在這段時間內將知識從耳朵輸入大腦,它就能通過記憶神經細胞的作用,深刻地留在人的腦中。睡眠學習法也正是據此原理由科學家們設計而成的。
據國外宣傳,該法對於記憶一些抽象概念、方程式、年份和外語單詞特別有效。
學習心理研究發現,有兩種典型的「抑制」現象:先學習的材料對以後學習的材料發生的幹擾作用叫前攝抑制。後學習的材料,對先前的學習、記憶產生的幹擾作用叫後攝抑制。
而睡覺前和睡醒後這段時間學習,卻只受一種幹擾,只產生一種抑制,所以這段時間有利於排除幹擾,集中精力學習。而且,入睡對剛學過的內容還有鞏固作用。
入睡或休息只是結束了外部的學習活動,但是人腦內部的神經活動並未停止,學習時產生的神經衝動還在待續著,還在神經迴路網中循環運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鞏固下來。所以,入睡前和醒後學習會使記憶更加牢固。
據說,著名畫家、哲學家達·文西就經常採用睡前醒後學習法。
這是一種利用潛意識解決難題的方法。比如,對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以暫時放下,而讓潛意識工作,大約兩小時後,再重新集中精神來思考解決,這樣做往往比連續苦思苦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一種辦法是在即將入睡時,先構思一個問題的畫面,然後把已想到的解決辦法再仔細推敲一遍,讓自己進入夢鄉。如果醒來時,尚未得到答案,可以回憶一下睡夢中有無提示。如果仍不奏效,次日可以儘量放鬆,到晚上入睡時再重複一次,一般都會得到較滿念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