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白衣戰士們,讓我獲得了重生!」日前,41歲的楊凡(化名)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的她,連正常呼吸都曾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在器官捐獻者的大愛奉獻,以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的努力下,疫情期間,楊凡接受了被稱為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的高難度手術——心肺聯合移植。
24小時吸氧,她才能維持生命
楊凡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從小體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楊凡順利成長,還結婚生子。雖然圓了當媽媽的夢,但妊娠與分娩也加重了她身體的負荷。楊凡開始出現口唇青紫、呼吸困難、氣促等症狀,經過醫院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也就是典型的「艾森曼格症候群」。
楊凡四處求醫,但一直沒有好轉。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求醫時,她的身體情況已經很糟糕了。「當時她低氧狀況非常嚴重,需要24小時吸氧才能維持生命,稍活動指尖血氧最低下降至70%。」該院器官移植團隊成員、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巨春蓉博士說,經過團隊的評估,她已經達到心肺聯合移植的標準。
心臟與雙肺同時移植?楊凡對這個手術感到陌生和恐懼。由於對這個手術不了解,她和家人一直在猶豫,通過藥物保守治療了一段時間。
但是,時時刻刻吸氧也只能勉強維持細微的呼吸,楊凡每天只能困在家裡,讓她覺得「生不如死」,而且心功能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傷。2020年初,她又來到醫院,醫生評估,她晚一天接受心肺聯合移植,距離死亡就會更近一步。
在該院何建行教授的帶領下,器官移植團隊多次組織多學科討論她的病情與治療方案,醫護人員一方面給他們耐心講解心肺聯合移植手術的知識,一方面邀請他們參加病友活動。親眼看見心肺聯合移植術後患者的真實生活狀態,楊凡和家屬最終決定要「搏一搏」。
疫情下,勇攀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
心肺聯合移植手術被稱為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需要醫療技術高超的團隊,還需要一個先決條件:找到與患者相匹配的質量尚佳的供體。
幸運的是,楊凡等到了。一位患者因為腦外傷搶救無效,家人決定捐獻器官延續大愛,他的心肺器官和楊凡配型成功。
但是,楊凡的家人卻再次猶豫了:疫情時期做這麼大的手術安全嗎?器官移植團隊的醫護人員跟楊凡及其家人說明了情況,儘管是特殊時期,醫護團隊也一定會全力以赴。
患者及家屬同意後,心肺聯合移植專家團隊馬上投入「戰鬥」。疫情期間,手術用血非常緊張,移植團隊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用血量。手術前夜,何建行教授帶領團隊反覆優化手術方案,一直到深夜。
3月19日,楊凡被推進了手術室,移植手術由廣醫一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心臟外科謝少波主任聯合主刀。
「在手術過程中,我們基於對患者病情的充分判斷與評估,採取更加精細的技術,既保證手術的安全,又儘量減少操作過程中患者的失血量,減輕了用血壓力。」器官移植團隊徐鑫主任醫師說,在整個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輸血量較以往大大降低。
手術後的第二天,楊凡就可撤下ECMO。術後一個多星期,她順利脫離呼吸機,回到普通病房。術後三周,她就已經達到出院標準。
4月10日,楊凡可以出院了。她專門穿上一件嶄新的米色風衣,迎接自己的「新生」。走出病房,楊凡的媽媽看著女兒臉色紅潤,嘴唇也有了血色,她緊緊握住醫護人員的手說:「沒有想到這麼快我的女兒就康復了,聽醫生的話準沒錯!」
據介紹,在鍾南山院士的指導下,目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已累計完成了16例心肺聯合移植手術,數量居全國第一,完成了330例肺移植手術,數量居全國第二,還開展了單肺移植、雙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兒童肺移植、全內臟反位肺移植、肺移植+胸廓畸形矯正術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團隊完成心肺聯合移植1例、雙肺移植2例、單肺移植2例。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韓文青
【作者】 朱曉楓
【來源】 廣東健康頭條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