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肺聯合移植!廣東醫生攀登移植界「珠穆朗瑪峰」

2020-12-08 騰訊網

「感謝白衣戰士們,讓我獲得了重生!」日前,41歲的楊凡(化名)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的她,連正常呼吸都曾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在器官捐獻者的大愛奉獻,以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的努力下,疫情期間,楊凡接受了被稱為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的高難度手術——心肺聯合移植。

24小時吸氧,她才能維持生命

楊凡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從小體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楊凡順利成長,還結婚生子。雖然圓了當媽媽的夢,但妊娠與分娩也加重了她身體的負荷。楊凡開始出現口唇青紫、呼吸困難、氣促等症狀,經過醫院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也就是典型的「艾森曼格症候群」。

楊凡四處求醫,但一直沒有好轉。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求醫時,她的身體情況已經很糟糕了。「當時她低氧狀況非常嚴重,需要24小時吸氧才能維持生命,稍活動指尖血氧最低下降至70%。」該院器官移植團隊成員、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巨春蓉博士說,經過團隊的評估,她已經達到心肺聯合移植的標準。

心臟與雙肺同時移植?楊凡對這個手術感到陌生和恐懼。由於對這個手術不了解,她和家人一直在猶豫,通過藥物保守治療了一段時間。

但是,時時刻刻吸氧也只能勉強維持細微的呼吸,楊凡每天只能困在家裡,讓她覺得「生不如死」,而且心功能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傷。2020年初,她又來到醫院,醫生評估,她晚一天接受心肺聯合移植,距離死亡就會更近一步。

在該院何建行教授的帶領下,器官移植團隊多次組織多學科討論她的病情與治療方案,醫護人員一方面給他們耐心講解心肺聯合移植手術的知識,一方面邀請他們參加病友活動。親眼看見心肺聯合移植術後患者的真實生活狀態,楊凡和家屬最終決定要「搏一搏」。

疫情下,勇攀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

心肺聯合移植手術被稱為移植界的「珠穆朗瑪峰」,需要醫療技術高超的團隊,還需要一個先決條件:找到與患者相匹配的質量尚佳的供體。

幸運的是,楊凡等到了。一位患者因為腦外傷搶救無效,家人決定捐獻器官延續大愛,他的心肺器官和楊凡配型成功。

但是,楊凡的家人卻再次猶豫了:疫情時期做這麼大的手術安全嗎?器官移植團隊的醫護人員跟楊凡及其家人說明了情況,儘管是特殊時期,醫護團隊也一定會全力以赴。

患者及家屬同意後,心肺聯合移植專家團隊馬上投入「戰鬥」。疫情期間,手術用血非常緊張,移植團隊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用血量。手術前夜,何建行教授帶領團隊反覆優化手術方案,一直到深夜。

3月19日,楊凡被推進了手術室,移植手術由廣醫一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心臟外科謝少波主任聯合主刀。

「在手術過程中,我們基於對患者病情的充分判斷與評估,採取更加精細的技術,既保證手術的安全,又儘量減少操作過程中患者的失血量,減輕了用血壓力。」器官移植團隊徐鑫主任醫師說,在整個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輸血量較以往大大降低。

手術後的第二天,楊凡就可撤下ECMO。術後一個多星期,她順利脫離呼吸機,回到普通病房。術後三周,她就已經達到出院標準。

4月10日,楊凡可以出院了。她專門穿上一件嶄新的米色風衣,迎接自己的「新生」。走出病房,楊凡的媽媽看著女兒臉色紅潤,嘴唇也有了血色,她緊緊握住醫護人員的手說:「沒有想到這麼快我的女兒就康復了,聽醫生的話準沒錯!」

據介紹,在鍾南山院士的指導下,目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已累計完成了16例心肺聯合移植手術,數量居全國第一,完成了330例肺移植手術,數量居全國第二,還開展了單肺移植、雙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兒童肺移植、全內臟反位肺移植、肺移植+胸廓畸形矯正術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團隊完成心肺聯合移植1例、雙肺移植2例、單肺移植2例。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韓文青

【作者】 朱曉楓

【來源】 廣東健康頭條南方號

相關焦點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據郭燕紅介紹,我國人體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了移植器官來源的轉型,使得公民逝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也就是說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
  • 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移植技術繼續領先
    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移植技術繼續領先金羊網  作者:林清清、劉璐、郝黎、張藍溪  2020-12-20 器官移植代表著高精尖的醫療技術,是醫療和人文的高度結合。
  • 陸道培,亞洲骨髓移植第一人
    2020年春節之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陸院士的門診暫時取消了,但他心裡一直裝著病人。3月初,陸院士主動提出,疫情期間,門診停了,但病例討論學術會不能停,並且要求前來醫院參加病例討論。3月17日,又是一個周二,陸院士乘車奔波幾十公裡來到醫院,他說:「經常到醫院轉轉,查查房、看看病人,和臨床醫生討論一些疑難病例,拿出滿意的方案——工作的時候最快樂!」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原標題:《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2020年12月18日-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CIODC)
  • 移植動物器官:36年前女嬰為活命,移植狒狒心臟,現在怎麼樣了?
    器官移植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不多見,但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卻排起了長隊,當然這不是因為人類的醫學技術不夠,而是供體的缺乏!三十五年前的一位女嬰也遭遇了相同的問題,心臟有問題,卻等不到供體,最後死馬當活馬醫的醫生給她換上了狒狒的心臟!
  • 衛生部副部長:目前用腦死亡者器官進行移植非法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導,11月3日,在醫生告知陳桂馨腦死亡時,番禺王傑豪三姐弟開始了捐贈媽媽的器官之旅。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指出,目前使用腦死亡者的器官進行移植屬非法行為。  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前日在廣州出席《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表示,腦死亡是科學的進步,已有89個國家和地區對腦死亡做了立法。衛生部起草完成了腦死亡標準,但立法工作還有待於全國人大決議。昨日黃潔夫進一步指出,中國尚未對腦死亡進行立法,目前使用腦死亡者的器官進行移植屬非法行為。  至今為止,全國已有24位腦死亡患者捐贈了106個器官,救助了100例患者。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器官移植質量不斷提升,我國器官移植術後受者生存率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活體肝臟移植術後受者1年和3年累計生存率分別為92.5%、89.8%。心臟、腎臟移植術後生存率居國際前列。2018年我國心臟移植手術術後一年生存率為90.8%,高于于國際心肺移植學會的85.4%;腎臟移植的1年和3年受者生存率為96.7%、95.6%,居國際先進水平。
  • 非法器官移植 利益驅動醫生
    實施非法腎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陳某,是陝西省某公立三甲醫院腎移植科主治醫師。經公安機關調查,每臺手術受體需支付40萬元左右,中介拿走10萬元,牽頭人分得10萬餘元,主刀醫師陳某分得8萬元,團夥其他成員各分得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而供體僅獲3萬元。據陳某供述,該地下腎臟移植手術室於去年8月開始籌備,由他負責主刀並組建醫師團隊。麻醉師、護士等4人來自陝西省。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但事實是,在世界首例器官移植成功後僅13年的1967年,首例心臟移植就成功實現了。在進入心臟移植的故事之前,先來看一下讓心臟移植變為現實的大功臣——人工心肺機的發明,這也是在疫情期間廣為人知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的前身。
  • 解決三大難題 中國或將成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原標題:解決三大難題 中國或將成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在我國一直高效順利進行,獲得國際移植界相關專家高度評價。」
  • 衛計委:禁止醫院和醫生私下為外國人移植器官
    黃潔夫表示,國家衛生計生委將出臺新政,任何一家器官移植醫院,如不開展屍體器官(即公民身後捐獻的器官)移植項目,將被吊銷器官獲取和移植資格;私下分配器官的醫院,或使用國家器官共享系統以外來源器官開展移植手術的醫生,也將被取消移植資格。  同時,根據中國器官移植的臨床需求,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委員會還計劃陸續審評增補100家器官移植醫院。
  • 只需6步 輕鬆get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
    不僅如此,截止2019年,全球臍帶血應用已超過50000例,中國臍帶血應用已超過12000例,穩坐圍產期幹細胞界的榜首。大哥永遠是那個大哥!不過,臍帶血直接回輸?能行?安全不?專業嗎?真的假的?能行!安全!專業!
  • 器官移植無法逾越的道德爭論:窮人身體或將被富人利用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 雖然「換臉」手術容易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陳忠華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換臉術既不是人類急需突破的醫學難題,在手術上也沒有難度和技術壁壘。陳忠華介紹稱,所謂「換臉術」無非是把外科技術與器官移植技術疊加起來,並不困難。突破極限,挑戰巔峰都談不上,無非是普通應用的拓展,技術的延伸。「換臉術」在需求上存在爭議:到底值不值得做?利弊平衡點在哪裡?還有不同聲音。陳忠華表示,他不是特別推崇這項技術,「換臉」本身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換臉」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解決,人類應該應用新材料,尋找新方法。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研究證實至少10%的人接受他人心、肺、肝、腎等主要器官移植後性情大變,「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才能,甚至記憶。 例如:一名女子接受器官移植後,突然開始會說流利外語;另一名女孩移植了年輕音樂創作人的心肺後,又突然愛好彈吉他,而且開始寫詩譜曲。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應用種類上的廣泛性是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1]。  我國腎移植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胚胎器官移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些優勢為我國大規模深入開展器官移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陰莖移植也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培育出的新技術。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11日晚9點多,醫生判定腦死亡,隔12個小時後再次判斷腦死亡無誤。12點開始器官摘取及評估,與此同時,器官的信息已經錄入COTRS系統進行自動匹配。   而每當COTRS系統有腎源分配到了中山市人民醫院,鄧德成的手機就會收到簡訊提示。他必須在一小時之內登錄器官捐獻與分配系統查看腎源信息,並按照患者的排序進行溝通。「有的可能身體狀況不好做不了,那就推到下一位。」鄧德成告訴記者。
  • 【科技新品】豬心臟打破異種移植時間紀錄
    過去10年來,美國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一直是那些腹腔中跳動著一顆豬心臟的狒狒的家。4月5日,NIH的研究人員報告說,有5顆移植心臟創造了破紀錄的存活數據,其中1顆心臟在狒狒體內健康存活了近3年時間。儘管這一結果尚不足以證明豬器官在人體內的安全性,但它可以被視為長期處於困境的跨物種器官移植(又被稱為異種移植)的一個振奮人心的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朝著把動物器官移植給人體的最終目標邁出的又一步。
  • 試管是移植一個好還是移植兩個好呢?
    就算是做個試管嬰兒也都會想:醫生能不能移植兩個胚胎進去呢?很多人可能初衷是想提高試管的成功率但其實也有部分是想可以抱倆。其實移植幾個胚胎並不是由醫生來決定的內容,其中主要的一個關鍵還是取決於患者的身體情況以及胚胎的質量。今天泰東方就跟大家聊聊到底試管移植是一個好還是兩個好呢?
  • 中國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在漢辭世,遵從遺願捐獻角膜
    中國器官移植開創者之一、同濟醫院夏穗生教授4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95歲。遵從夏老生前遺願捐獻角膜。在我國,每年有超過兩萬名患者因為各種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讓生命之花再次綻放。從出生僅4個月的嬰兒,到古稀之年的老者;從單獨的腎臟移植到多器官聯合移植,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心、肺、肝、腎、胰腺、小腸在內的胸、腹腔臟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