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概念何時傳入中國?與晚清維新變革有關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星期日放假公休,原本是西方的作息制度,清代晚期傳入中國後,逐漸被國人接受,產生了「星期」這個新的時間觀念,並在星期日放假公休。從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節奏變得規律化,定格為今天的以七天為一個單元的生活和工作周期。

  中國以農立國,最重曆法,自古就有一套完整的曆法體系。從春秋戰國直至19世紀末,一直實行混合太陽、太陰的四分曆,俗稱夏曆或農曆,它是中國政治與文化的表徵,即歷史上的所謂「正朔」。這種曆法僅有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沒有星期。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初以晝夜更替、季節變換安排作息,後來以歲令、年節調節勞逸,其中較有規律的短期休息制度是放旬假,即每十天為一個休假日,但並不普遍實行。在與西方人接觸之前,中國人不知星期為何物。

  以七天為一星期的七曜記日法(舊時以日、月、火、水、木、金、土合稱七曜),源於古代猶太人。唐代,七曜歷傳入,但未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直到清代,情況才發生改變。1807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傳布新教,同他的中國教徒們一起,在禮拜日進行傳道祈禱,這是中國人對西方的星期日(當時多被稱為「禮拜日」)休沐制度最初的認識。鴉片戰爭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並長期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們按照本國習俗,在星期天休息娛樂,中國人始而好奇,後逐漸認同。1872年6月13日,上海《申報》發表社論稱:西洋各國的星期日休息制度,於人生有益,中國應該仿行。1875 年出版的早期維新思想家王韜的《瀛堧雜誌》,1876年上海文人葛元煦撰寫的《滬遊雜記》等著作,都介紹了寓居上海的西方人士在星期六過周末的熱鬧場景。對於西方傳來的良風美俗,經常接觸就會產生認同心理,但改變自己的習俗還困難重重。當時,中國人只是從教會、洋行等外國在華機構的作息制度及外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星期天為國家規定的公休日,但是沒有人出面倡導推行,星期日對民眾的影響主要還停留在認識階段。

  維新變革推動星期制度

  到了19世紀80年代,星期日休息制度從個別新式學堂開始,浸入中國古老的休假制度。這一制度的較早實行者是福州船政學堂,一所洋務運動中設立的著名學校。該校為了照顧外國教習的生活習慣,給部分師生放假過星期天。1882年船政學堂規定,在洋教習任教的一班,學生隨同教習星期天休息,其餘由中國教習任教的三個班,星期天不休息。同校而不同制,顯然有校方的顧慮,避免被指責全校通行西俗,但畢竟體現了先行者的勇氣。

  1895開始的戊戌維新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場自覺革新的社會風俗改良運動。對西學的推崇,使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被提上了日程。

  戊戌維新時期,大批新建立的新式學堂,在其制定的本學堂章程中大都明確規定了全校師生星期天休息的制度。當時還很少有「星期日」這個稱呼,通常以房、虛、昴、星四字代替,這是根據中國的二十八宿值日法推算而出,以後的「星期日」名詞即來源於此。1897年創辦的江寧江南儲材學堂規定:「每逢房、虛、昴、星日,照西例休息。」同年,浙江求是書院(今浙江大學前身)也定此規。寧波中西學堂校方規定:「凡遇禮拜日,則停止講讀。」但並非所有新式學堂都實行了星期日放假制度,這取決於學校當局的態度。武昌兩湖書院是張之洞創辦的一所著名的中西並重的學堂,張之洞喜談新學,卻深惡西俗。故戊戌維新時期,兩湖書院仍按舊例,「十日放旬假一日」。

  當時,維新派創立的社會團體大多實行星期日聚會或休息制度。1898年1月在京師創立的關西學會,其會章規定「每一星期聚會一次」。同年初創立的長沙南學會規定:會員每月四次聚會,請人講論時務,時間安排為「房、虛、昴、星之日」。湖南的延年會,是一個以改革舊風俗為宗旨的社團,其會員每逢「房、虛、昴、星日為休息日。遇休息日,可請客,可遊行」。法律學會也規定「以房、虛、昴、星日為休息日」。此外,當時的一些報紙,也採取星期日休息制度。維新志士唐才常、譚嗣同創辦的《湘報》,每逢星期日,停止出報一期。

  星期日公休漸成潮流

  經過多年的潛移默化,又經過戊戌維新風氣的鼓蕩,以星期為時間周期的觀念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已被中國社會所接受。報刊廣告與民眾生活接觸最直接。過去,報刊登載演出廣告,開演時間往往使用農曆,這時開始使用星期。1899年11月22日,《中外日報》報導歐洲某魔術團在上海演出,廣告刊登的開演日期為「禮拜二」。1902年6月8日,該報刊登英國德必士戲班演出廣告,開演時間為「華五月初三日禮拜日下午三點開演」。當時不少外國來華戲班的短期演出,常安排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因為上海等地市民的生活節奏已將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視為休閒時間。

  由於社會的認同,鑑於教育部門的特殊需要,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欽定高等學堂章程》,首次由政府出面,規定全國中等、高等學堂一律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從1906年起,清政府中央各部也相繼在星期日放假公休,率先實行的是一些新設立的中央機構,如主管教育的學部(即教育部)、主管經濟的農工商部、主管外交的外務部等。1907年秋,陸軍部也開始休星期日。1911年夏,最守舊的吏部與禮部也跟隨潮流,實行了星期日公休制度。至此,清政府中央機構已一律實行了星期天公休制度。地方機構也聞風而動。在司法系統,1907年天津審判廳已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1908年各地普設地方自治機構,成都自治局的辦公條例規定:「年節照例放假……星期休息。」

  星期日休息制度甚至進入了皇宮。1909年溥儀三歲登基,改元宣統。1911年7月,在毓慶宮為其舉行隆重的典學儀式,由陸潤庠、陳寶琛等人授讀。帝師們為一事頗費躊躇,如果在星期日給小皇帝放假,有違祖制;不放假,則不合時宜,為此上報皇室裁決。皇室決定不拘泥祖制而迎合潮流,皇太后在與攝政王載灃商量後下懿旨:「皇上尚在衝齡,未便過於勤學,所請星期休息之處,著照所請,該大臣知道。」

  新的時間概念

  在清末最後幾年間,星期已經約定俗成地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種新的時間概念。當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如公園、動物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均以星期為固定的時間單位來安排對公眾的開放日程。此時,對星期的稱呼也已較為規範。最早的時候稱星期為禮拜,稱星期天為房日、虛日、昴日、星日,1906年起,正式場合較多使用「星期」一詞,民間口頭語多用「禮拜」一詞。中國在正式用語中明確規定使用「星期」而不用「禮拜」,始於1907年清帝批准的一份奏摺。當時,關於全國學堂是實行星期日休假還是放傳統的旬假,產生了爭論。侍讀周爰諏奏請整頓學務,以塞「新學流弊」,他的重要理由是:星期日放假是以「西法變中俗」,應予以取消。清最高權力機構之一的會議政務處在議復此奏時,堅持星期日公休為世界通例,中國不能獨異;同時在名稱上規定只能稱「星期」,不能稱「禮拜」。

  由此可知,每七天休息一天的作息制度,之所以採用「星期」這一名詞,與中歷每月房、虛、昴、星四星值宿之期有關,以此創造了「星期」和「星期日」這些新名詞,而拒絕使用民間已經習用的「禮拜」或「禮拜日」,是為了避免基督教影響中國,防止西方人以夷變夏。

  作者簡介

  閔傑,1949年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論文《戊戌學會考》獲中國史學會第一屆優秀論文獎,《論清末彩票》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三等獎。

相關焦點

  • 星期制度的興起
    現在人們對於星期制度是相當的熟悉了,「彩色周末」取名也是如此,希望陪伴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周末時光~那星期制度是如何興起的呢? 查閱資料可以發現,星期制度並非起源於中國,它是兩河流域的人們指定的制度。
  • 晚清時期的六隻「羊」,影響了中國2個世紀,你都知道嗎?
    12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12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12種動物,其中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種屬相都出現過很多有名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六位屬羊的清朝名人,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六個人影響了晚清長達200多年。
  • 維新、革命與西餐:如何用味覺跟上維新運動的風潮?
    對晚清率先接觸西餐的中國社會精英來說,西餐被賦予了各種意義,換言之,飲食已成為圍繞社會主題展開的話語的一部分。面對西餐,中國人一方面妄自尊大,認為中國飲食天下第一;另一方面,國人也常常把西方的強大與他們的飲食習慣相聯繫,因此也常把飲食的維新作為維新理想的一部分,甚至賦予西餐過多的「新意」。下文將以康有為等重要維新或革命人士的飲食觀念和踐行方式為例,分析近代中西飲食價值觀念層面的衝突與融合方式。
  • 「永動機」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那麼,永動機這個西方的「舶來品」到底是如何傳入中國,又如何開啟了國人的想像力呢?為何已被科學判決死刑的永動機仍然在民間秘密流傳?從晚清至今,中國人關於永動機的想法從未真正消亡,有時甚至還大行其道。王國維翻譯介紹永動機一般認為,我國古代是沒有永動機的思想與設計的,也有極少的學者從中國古代的時計裝置(如水晶漏)中提煉出了永動機的思想。不過通常認為,中國人關於永動機的思想是從晚清民國開始,伴隨能量守恆定律被介紹至中國而開始傳播的。
  • 晚清中國的「日本轉向」:東亞古典精神的相逢與終結
    1881年2月24日,中俄最終籤訂《聖彼得堡條約》,一波三折的伊犁問題得到完善的解決,被普遍視為中國外交的勝利。也正是在這一期間,西禮覲見、向外國派遣公使等有關「天朝定製」的「國體」的至上難題逐一得到了克服。中國與世界進入相對有序的互動時期,而互動的規則就是當時正在生成中的近代國際法體系。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致命的例外,那就是日本。
  • 《幾何原本》歷600餘年完整傳入中國
    但是,回顧這段過程,總的來說,也還算順利,因為這個過程中基本未遇到排斥傳入的事件。相反,從《幾何原本》傳入之後的反應來看,其還是相當受歡迎的。《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時期偉大的數學家歐幾裡德(Euclid,約公元前330—公元前275)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寫成的一部數學經典之作,在歷史上 有數學家的聖經之稱。
  • 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被捲入世界的晚清中國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目 熊月之 口岸城市與維新思潮
  • 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對洋務科技政策的批評是怎樣的呢?
    導語: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對洋務科技政策的批評是怎樣的呢?「昔吾中人之至德國也,必問甲兵炮械,日人之至德國也,必問格致。德相畢士馬克曰:『異日者,中國其為日弱乎?』」中日兩國同時學習西方的科技,中國注重的是甲兵炮械等軍事技術,而日本著重於科學,結果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結局。這是維新派對洋務派科技政策失誤的批評,也是維新派對此前中國學習西方科技的深刻反思和概括性的總結。其實,洋務派這種只注重軍事,只注重技術的做法,早在戊戌變法之前就有人提出異議。
  • 樂平觀音泉,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此勒石為記
    左宗棠觀音泉燕然勒石 左宗棠(1812—1885),晚清重臣、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須知,這位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中國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收復新疆的功臣,卻與南方的江右名郡樂平,曾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繫。這是因為樂平有個觀音泉,這裡有著左宗棠的足跡,留下左宗棠的遺事。觀音泉,即原市委黨校、今東山寺所在地。
  •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他的每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今天,人們每每言及晚清幼童留學,必提及容閎。若無容閎鍥而不捨的努力,中國規模化的海外留學還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成行。《先行者容閎》全面梳理了容閎奔波而又忙碌的一生。容閎,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1847年1月,容閎隨布朗夫婦前往美國求學,兩年後考入耶魯大學。
  • 與星期有關的英語俚語
    1、 與Sunday有關的:   Sunday best , Sunday clothes , Sunday togs , Sunday-go-to-meeting clothes——高檔、漂亮的衣裳;盛裝。   Sunday run——長距離。
  • 書薦丨《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追溯「中式英語」的...
    《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陳自鵬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書為一項關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對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晚清至民國是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被動打開國門,開始接觸和接受各種外來事物,而英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門外來學科,英語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缺乏,從「拿來主義」到模仿借鑑,再到自主開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走過了一段艱難但穩步向前的發展歷程。
  • 晚清時期的貴族生活都十分奢靡,那麼具體奢靡在什麼地方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不僅源於西方列強的入侵,更因為其自身的腐朽和墮落。晚清時期的貴族們,生活非常奢侈,一點也不知道節儉。 通過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晚清時期封建制度已經走上末路,從古至今許多王朝和國家的興衰都印證了一個道理,由節儉進入奢侈是非常容易的,而由奢侈腐靡重回節儉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當晚清的貴族們開始沉淪在無邊的奢靡生活中時,這個朝代就已經進入加速衰亡期,晚清時期的封建貴族們生活十分奢靡,具體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 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被視為西方近代植物學傳入中國的標誌,漢語「細胞」一詞最早就出自這部譯著。至於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植物學》在晚清中國社會的傳播有限,影響不大。《植物學》問世數年後便傳到日本,對日本近代植物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細胞」一詞傳入日本後成為植物學、解剖學的術語,並由此衍生出了「細菌」一詞。在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西學的浪潮中,「細胞」等詞彙又從日本傳來,反過來深刻影響了中國。
  • 「細菌」「病毒」概念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衛生防疫觀念的興起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西方生物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傳入,中國逐漸建立起現代衛生防疫知識和醫療體系,提高了應對各類衛生問題和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細菌」和「病毒」這兩個概念的傳播,具有基礎性作用,直接確立了有害微生物與流行傳染病之間的病原學聯繫,參與推動了現代衛生防疫觀念在中國的形成與普及。
  • 網易雲音樂首張星期概念專輯《Life·live》上線
    作為網易雲音樂首張星期概念專輯,《Life·live》由花粥、焦邁奇、葵因、鬼卞、銀臨、廖俊濤、周銳7位音樂人共同加盟完成,共收錄7首全新作品,用不同的音樂色彩串聯起從周一到周日的7天。這張專輯收穫大量歌迷的喜愛,每首歌曲的評論數都迅速超過999+,多首歌曲登上網易雲音樂熱歌榜、飆升榜、原創榜等榜單。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曹和濟:《津門奉使紀聞》,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一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將自己的身份定義為「作諜」、「耳目」,這是曹氏自陳,亦是作為親歷者的他對坐探這一角色的歸納。「坐省」與「坐京」就「耳目」的性質來講,清代還有兩種與之類似的群體:「坐省」與「坐京」。
  • 我國西瓜產量佔全球70%多,但西瓜原產地卻不是我國,何時傳入的
    雖然我國是全世界的西瓜產量和消費量第一大國,我們也都是最愛西瓜的「吃瓜人」,但是西瓜的原產地卻並不是我國,西瓜的名字中有個「西」字,其實就與它來自於西方有關,或許有朋友會據此而聯想到冬瓜和南瓜,其實這種命名方法並不具有普遍性
  • 盤點:與星期有關的英文短語知多少(圖)
    與星期有關的短語與Monday有關的:Monday morningfeeling , Monday feeling美國人在周末休假後星期一不想工作的那樣一種心情。Monday morningquarterback放馬後炮的人。Monday morningquarterbacking放馬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