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小萍 通訊員 周小軍 楊淑婷
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此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河南省西交輕質合金新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歷經10餘年研製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柴東朗教授曾任全國熱處理學會典型零件熱處理技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材料及熱處理學會物理冶金技術委員會主任、陝西材料及熱處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陝西省航空技術優秀人才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分會特別貢獻獎等;主持起草國家標準2項、國軍標2項,國家及省部級以上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應用範圍十分廣泛,是推動我國經濟各部門配套性發展和支撐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的重點關鍵領域。柴東朗教授30餘年來將畢生精力傾注於新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產業化開發,除「天問一號」外,其科研成果還在「浦江一號」衛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的高解析度微納衛星、「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等太空飛行器上成功應用。
2019年8月,「首屆陝西高校科技成果走進三門峽」活動在三門峽舉辦。藉此活動,三門峽高新區成功與柴東朗教授結緣,經過多輪交流和磋商,最終達成合作共識,由三門峽高新區、柴東朗教授團隊、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三方共同發起,合作成立了河南省西交輕質合金新材料研究院(簡稱輕質合金研究院),於2020年5月8日,正式入駐位於三門峽高新區的西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三門峽)基地。
輕質合金研究院將重點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及柴東朗教授雄厚的技術實力、先進的科研成果,致力於某強度和剛度更高,綜合性能更好的新型輕質合金新材料技術進行中試及產業化;同步開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化生產線和綜合性能優異的全新材料牌號,推動該合金新材料在國產大飛機、先進戰機、運載火箭、戰略武器、深空探測器等領域的應用,解決我國相關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甚至遭遇禁運的卡脖子問題,對助力新材料產業升級與技術革新、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深度具有跨時代重要意義。據悉,研究院的核心技術團隊已到位,正在全力以赴推進中試基地建設,計劃2020年底建成試生產。
近年來,三門峽高新區搶抓「一帶一路」、黃河金三角區域協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以創建國家高新區為發展契機,在「創新驅動發展」的號角聲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優化升級營商環境,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全面深化與陝西高校產學研合作力度,大力集聚和整合創新發展要素,主導產業基礎雄厚、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對外開放平臺星光閃耀。三門峽高新區正以蓬勃之勢引領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宜居宜業科技城。」
編輯:沈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