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東江北幹流33條一級支流水環境治理EPCO工程初見成效

2020-12-06 新華網廣東頻道

  今年,增城區對東江北幹流的12條一級支流、1條二級支流、1條沿江暗渠開展水環境治理EPCO項目。目前整治的13條河湧,均已全面消除黑臭,其中11條河湧氨氮和溶解氧指標達到地表V類水質標準及以上。

  據東江北幹流大墩斷面的水質監測結果,2019年較2018年全年平均水質,氨氮降低36.8%,溶解氧增加65.4%,其中2019年11月份水質全面達到了地表II類水質國考標準,水質大幅度改善。

  據介紹,增城區內東江北幹流一級支流共33條,根據增城區環保局水質數據統計,2017年全年檢測平均水質均未能達到考核標準,呈現劣V類甚至黑臭狀態,對東江北幹流下遊造成嚴重影響。

  為解決水體黑臭問題,本次水環境整治工程按照「全面調查、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採取「以截汙控源為核心,優化水體聯動機制,消除內源汙染,完善水生態系統功能結構,充分發揮水體的自淨功能」的整體思路,完善河湧的沿河截汙系統及分散式處理系統,利用閘泵調度及中水補給增加河道水動力及水環境容量;同時結合市政截汙規劃等工程,實現河湧水質消除黑臭,主要指標達到V類的水質目標。

  據了解,增城區治水過程中創新採取「市級指導、區鎮聯動、政企結合」的模式,率先在廣州市採用EPC+O模式,發揮其項目實施聯合體成員主觀能動性並運用各自領域的專業先進管理經驗。

  自今年1月施工進場,針對項目範圍內的每一條河湧和所有管網系統實施全面摸排,精準鎖定汙染源,與區、鎮、街三級各職能部門聯合整治,有效結合工程措施和行政執法,開展了一系列管網摸排、拆違拆建、管網疏浚、截汙納管等治理措施,並將短期應急處理和長效機制相結合,以實現水質短期見效和長制久清的目標。

  截至目前,整體工程已完成84%,其中共完成管網摸查84km、截汙納管36.73km、共整治汙水排放口1253處,有效截汙9.61萬m³/d;河湧清淤9.8萬m³、生態補水管道3.8km,所完成所有設備設施均進入運營維護期。

   

 東洲湧治理前。新華網發           東洲湧治理後。新華網發

    

  米場湧治理前。新華網發           米場湧治理後。新華網發

  北控水務(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本項目牽頭單位及運營維護單位,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為本項目施工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為本項目勘察、設計單位。(周立波)

相關焦點

  • 水清岸綠景美 南三河環境治理顯成效
    導 語對於水系密布的惠州來說,一流城市環境、一流城市品質,離不開水清岸綠,水環境治理是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2014年9月,惠州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惠州市一直圍繞「河清、海晏、湖美、惠民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下狠功夫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態卷。
  • 廣州:到2020年重點河流一級支流水質穩定達到Ⅳ類
    《方案》提出了14項強化措施,分別為:徹底查清汙染源、著力加快管網及汙水處理廠建設、著力提高生活汙水收集率和處理率、著力提高汙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全面整治農村生活汙水、著力加快河湧綜合整治、著力提高工業汙染治理和監管水平、徹底整治「散亂汙」場所、徹底整治農業汙染、徹底清理河湧垃圾、著力推進村級企業集聚區改造提升、全面實行「一斷面一策」、全面保障資金投入和嚴格考核督導。
  • 汙染防治「五大保衛戰」成效顯著
    汙染防治「五大保衛戰」成效顯著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據了解,我省各部門合力攻堅,狠抓「支流水」,目前,阿什河、倭肯河、梧桐河三條河流全部退出劣V類;通過狠抓「水源水」水質達標率實現逐步提升。
  • 深晚報導|上下遊地區同心協力 一起保東江之水長清
    高遠:近年來,尋烏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標中央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要求,落實江西省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贛州市爭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排頭兵的戰略部署,大力推進治山理水,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 流溪河30條一級支流水質達II類以上
    記者從市河長辦獲悉,經過上下遊共同努力,流溪河治水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流溪河流域從化段流經的3個國省考斷面長期穩定在Ⅱ類以上水質,溫泉鎮以上30條一級支流基本達到Ⅱ類以上水質。此外,流溪河碧道示範段工程也正在積極推進中,「流溪九灣,一灣一景」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 我旗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確保治理取得成效
    今年以來,旗生態環境分局以水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精準分析流域內各控制單元突出環境問題,科學設定規劃目標治,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確保治理取得成效。為加強水汙染防治工作,旗生態環境分局組織編制了《鄂溫克族自治旗水汙染防治工作計劃》,成立水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積極開展牧區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和牧區生活汙水治理設施調查工作,使全旗44各嘎查定為已完成汙水治理和汙水得到有效管控的自然村。
  • 我國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9日訊 12月18日,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2019-2020)》。
  •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
    三、中國科學院積極部署《規劃》的工程成效評估,為保障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進提供科技支撐目前,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處於建設的關鍵時期,工程實施的進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標和效益怎樣,部分高寒區的退化環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態系統是否穩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發揮,都需要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
  • 密雲區深入推進河長制 全面治理河道生態環境
    密雲區深入推進河長制 全面治理河道生態環境 2020-12-03 11: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山15個流域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成效
    他吞吞吐吐本報訊 1月8日,記者從中山市黑臭(未達標)水體防治學習觀摩交流會上獲悉,目前中山市16個黑臭水體治理項目中,已完工項目2個,已動工項目6個,新開工項目3個;15個流域的黑臭水體治理攻堅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 微生物複合材料放大招,科技助力生態環境治理
    近年來,東莞市在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與此同時,也面臨因城市建設與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微生物複合材料團隊,在李捍東研究員的帶領下,積極和地方政府、企業開展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微生物複合材料團隊負責人李捍東研究員,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微生物複合材料放大招,科技助力生態環境治理
    近年來,東莞市在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與此同時,也面臨因城市建設與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微生物複合材料團隊,在李捍東研究員的帶領下,積極和地方政府、企業開展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廣西治理石漠化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聚焦發布會為更好地介紹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於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30分,在廣西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
  • 中國水汙染治理三十年
    這條河從1850年修城市下水道、做治汙準備,1950年修汙水處理廠,至2000年大馬哈魚回歸,後50年共投入300億英鎊,顯現出流域水汙染治理的艱辛。1989年,第一次水汙染防治大會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提出了水域分類管理、汙染源分級控制、劃分水環境功能區、發放排汙許可證等一系列對策,大大強化了各級環保部門依法行政的手段。 1995年,以治理淮河為動員令,向汙染宣戰,中國汙染最嚴重的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以及渤海成為「33211」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 誤入東江的中華白海豚,還是永遠離開了我們!
    導 語 11月12日下午,有人在東江博羅段發現了一條海豚,報給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後,專業人員根據視頻判斷,可能是一條成年的中華白海豚,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推動綠色發展(118)丨東江湖水環境一級保護區——「網紅地」念好...
    東江湖水環境保護局副局長羅永耀說。近年來,資興市投資近2000萬元,對18.8公裡的環湖公路、小東江沿線實施了截汙管網工程。沿線集鎮鄉村、餐飲住宿經營單位的汙水,都通過管網接入汙水處理廠。「生活汙水都進了管網,我自己又安裝了油煙處理器、油水分離器。」何曉金帶著記者參觀,只見廚房乾淨整潔,屋前屋後不見汙水。
  • 有人在東江拍到了中華白海豚!
    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視頻做出初步判斷,並推測這隻中華白海豚可能是從珠江誤入東江的。視頻截圖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國家惟一一級保護的海洋鯨豚該中華白海豚極有可能出現在距博羅縣極近且位於東江博羅段下遊的東莞!東江東莞段距東江博羅段並不遠博羅縣距東莞並不遠,東江幹流東莞段從由東往西沿東莞北部邊緣穿過我市境內(對岸則為惠州博羅縣),起於橋頭鎮莞惠交界,止於石龍鎮南二橋。
  • 大沙河變「塞納河」,看深圳水汙染治理成效
    在深圳的南山區,有一條發源於羊臺山的「綠色飄帶」,這條名為大沙河的河流,蜿蜒連綿13.7公裡,串聯起西麗湖、大學城、高新區、深圳灣,被稱作深圳的「塞納河」。如今的大沙河,水清岸綠、海鳥盤旋、遊人如織,誰也想不到它曾經是一條發黑髮臭的河道,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源於深圳這些年在水汙染治理上的「重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