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蘇州國內首條穿越通航運河異型疊層隧道實現航道交通轉換

2020-12-04 媒體大搜索

11月19日,由蘇州市住建局負責的蘇州國際物流快速通道-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迎來標誌性節點,實現了在國內高等級航道——蘇申外港江蘇段的交通轉換,標誌著該工程吳中區段正式進入第二施工階段,也為早日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施工現場正在進行基坑回水,預計兩天時間可以全部完成。

「此次的圍堰回水施工標誌著本項目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控制因素最多以及基坑最深的一期施工完美收官。」項目建設單位中鐵二十局一公司獨墅湖項目副經理孫金號介紹,該項目是我國首條穿越通航運河的異型疊層隧道,同時也是蘇州市基坑開挖最深的項目。

蘇州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西接東方大道和醒湖路,向東以隧道形式穿越蘇申外港、獨墅島、獨墅湖以及萬壽街後接創苑路,在醒湖路設置一對出入口匝道。其中4條匝道在東吳寺和蘇申外港的航道範圍內交匯疊加,基坑開挖最深處達26.7米,蘇申外港水下開挖近19米。由於蘇申外港線為四級通航標準的物流網,是江蘇通往上海的高等級航道,可通行1000噸級的貨櫃駁船,施工中不能中斷航道正常通航。為此,項目施工方案經過反覆論證,決定採取半幅圍堰,翻築圍堰保證通航。

該工程建成後,打通穿越金雞湖—獨墅湖的屏障,帶動蘇州工業園區科教創新區和尹山湖片區發展,加快全市市域一體化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蘇報融媒記者 王安琪)

責編:李俊鋒

相關焦點

  • 安貝斯 |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工程又一項技術條件複雜、環保要求高、建設要求及標準極高的跨海交通工程。  由於大連城區的交通路線基本沿著大連灣展開,其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僅有兩條路,而大連灣逐漸成為了阻礙大連南北聯繫的海域,為了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聯繫,響應我國實行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大連灣海底隧道開始被提上建造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作為中國在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是承接港珠澳大橋後又一大跨海交通項目,而且其建築團隊基本包括港珠澳大橋的原班人馬。
  • 巴拿馬運河要擴建(組圖)
    施工期間,運河交通不會中斷。擴建計劃總預算為52.5億美元,其中23億美元資金來自貸款和債券發行,這筆錢將以提高運河通過費的方式償還。2005年,巴拿馬運河通過費總收入為12億美元。  據運河管理當局說,擴建後的運河運輸量將增長一倍。到2025年,巴拿馬運河的平均年收入將有可能達到60億美元,經濟前景極為看好。
  •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世界上有名的運河有哪些?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世界上有名的運河有哪些?10曼徹斯特運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北部,從東哈姆到曼徹斯特,長58公裡,深約9米,有5個船閘,可通海輪。1887年開始修鑿,1894年通航。9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屬於水閘式運河,其長度約為65公裡,寬度300米-150米。8約塔運河位於瑞典,19世紀初建造,水道途經維納恩湖和韋特恩湖,延伸至約塔河和特羅爾海特運河,連接哥德堡和波羅的海城市南雪。運河長190.5公裡,其中87公裡人工修建。
  • 雪龍號船長:北極東北航道"通航"時代已到來
    新華網「雪龍」號9月17日電專訪:北極東北航道「部分通航」時代已到來——訪「雪龍」號船長王建忠  新華社記者 璩靜  7月至9月,「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兩度穿越北冰洋進行首次跨北冰洋調查,成為我國航海史上第一艘穿越北極東北航道的船舶,為我國未來參與北極東北航道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和航行數據。
  •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正在浮運對接(中交一航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9日消息(記者賈鐵生)12月9日,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
  • 國內首條地鐵海底隧道在山東青島貫通
    6日上午,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順利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地鐵海底隧道,也是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和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是繼膠州灣大橋、膠州灣公路隧道之後又一條連接青島西海岸新區和主城區的過海大通道。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是目前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隧道海底區間線路縱坡呈「V」字形,最深處距離海平面約88米,隧道上方每平方釐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壓,相當於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輛小汽車的壓力。它也是國內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全長8.1公裡。
  • 國內首條海底隧道:福建廈門翔安隧道正式通車
    國內首條海底隧道:福建廈門翔安隧道正式通車時間: 2010-04-27責任編輯: 錦尨旅遊_中國網中國大陸首條海底公路隧道——翔安隧道於26日上午9時在廈門通車,這是大陸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 組圖:國內首條海底隧道正式通車
    國內首條海底隧道福建廈門翔安隧道正式通車。 (圖1)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公路隧道——翔安隧道於26日上午9時在廈門通車,這是大陸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 世界上重要的海峽和運河一覽
    今天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90%的世界貿易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海峽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1、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2、蘇伊士運河:亞洲、非洲、歐洲通往印度洋的捷徑。蘇伊士運河位於紅海北端、埃及東北部,是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著名國際通航運河。
  • 國內首條小曲率半徑S型曲線頂管隧道項目順利貫通
    近日,經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務集團」)及參建各方近百天的艱苦奮戰,濱河大道(新洲路—福田水質淨化廠)汙水管道工程中地質最為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W16-W14段頂管隧道順利貫通。
  • ...南澳大橋將接入全國高速公路網 汕頭灣海底隧道建設進展順利...
    (來源:中新網)  02  合肥至六安高速G40江淮運河大橋開始拆除  1月6日,合肥至六安高速改擴項目再傳捷報,G40江淮運河大橋正式開始進行拆除升級重建,這是繼該段保通線順利實現通車後,又一重大工程節點突破。
  • 「在行動」給橋梁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三峽庫區通航,如何讓水道保持暢通?全國首個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如何將綠色融入航空?近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了重慶交通大學,上述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國家級科研平臺科研團隊最新科技創新進展裡。
  • 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正式通車[組圖]
    當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作為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裡,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節省了82分鐘。中國大陸首條海底公路隧道——翔安隧道於26日上午9時在廈門通車,這是大陸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 10條世界著名的航運運河,中國有1條上榜!你知道幾條?
    航運運河是專門沿主要的水域航道修建的人工水道,以便船隻通行。多數情況下,這些運河是用來連接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在內的眾多水體的,為船隻特別是貨船提供了一條替代路線。這些運河在海洋工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在主要水域網絡間提供便捷的運輸路線,而且也有助於國家管理水運交通。
  • 巴拿馬運河為什麼花了400多年才通航?美國最終又為何歸還運河?
    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條國際運河。在地中海地區,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使歐亞的海運貿易無需再繞道非洲好望角。在世界另一側,巴拿馬運河連通太平洋與大西洋,使兩洋間的貿易運輸不必再繞行麥哲倫海峽,航程大幅度縮短。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實現「海底初吻」
    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度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巴拿馬運河「過路費」為何這麼貴?
    巴拿馬運河  l 從構想到實現  巴拿馬運河修建以前,來自亞洲的船隻要想到達美洲東海岸的港口(比如紐約港),需要繞行至南美洲最南端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運河修建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對建造跨洋運河的興趣不斷被激發。19世紀末,巴拿馬運河修建方案終於確定,1914年,運河正式建成通航。
  • 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中國日報8月12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