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杜華陽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影像圖解4個
本期《影像圖解》,帶大家了解結腸CT的相關內容。
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在放射科,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件讓人為難的事。
患者上午剛做完結腸鏡,鉗取完4塊組織,快速病理提示是結腸癌,臨床醫師馬上聯繫我們希望做結腸CT,因腸道很清潔,不用再次進行腸道準備,我們電話裡拒絕了。
但是臨床醫師直接來放射科,「給個面子,您加個班,直接做了吧!」
不是臣妾不給做,實在是取完病理是結腸CT的絕對禁忌證,臣妾不敢做啊。
在臨床中我們經常遇到便血、腸道息肉篩查、結腸癌等下消化道病變的患者,便潛血實驗、內鏡檢查以及下消化道造影(鋇劑灌腸)等都是常規的檢查方式。
其中,便潛血實驗是最常用的檢查方式,但假陽性率高、無法判斷病變位置;內鏡檢查最為直觀,但不能觀察腸道的整體及腸道外結構;結腸氣鋇雙對比劑檢查是二維圖像,無法顯示與周圍組織關係。
結腸CT是相對來講比較新的檢查方式,用於下消化道病變及結腸癌篩查,有效彌補常規檢查方式的不足,如結腸癌導致腸道狹窄,腸鏡無法通過,臨床醫師又需要了解病變的範圍以評估手術的可行性,此時可通過結腸CT提供更多信息。
通過上面的小故事,想跟大家強調的是,可能我們消化科的同行對結腸CT成像方式、後期重建等了解不充分,這都沒關係;但一定要掌握結腸CT的絕對禁忌證。當我們了解了該檢查的禁忌證,就不會出現像上面這樣的錯誤了。
一、啥是結腸CT?
結腸CT即利用CT採集結腸原始數據,在工作站使用計算機對其進行後處理,重建形成2D、3D圖像,從而發現和診斷結腸病變。結腸CT成像已被證明與結腸鏡檢查的敏感性和特徵性相當,但它仍然只被普遍作為一種預防、篩選結腸癌的經濟有效的檢查。
各種檢查方式各有利弊,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不同檢查方式優缺點,給大家做了一個對比表格,幫助理解記憶:
表1:各種檢查方式對比
二、結腸CT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 適應證
結腸CT的適用人群主要包括結腸癌的篩查以及結腸鏡檢查不成功的的人群,此外,經腸鏡確診為結腸癌需要術前評估的人群也可以選擇結腸CT。
(1)結腸癌篩查:具有發生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大於50歲、一級親屬患大腺瘤性息肉或結腸癌、炎性腸病、之前患腺瘤性息肉或結腸癌);
(2)結腸鏡不成功:各種原因導致結腸鏡檢查不成功的患者,不適合腸鏡檢查(鎮靜藥過敏、心肺功能差、出血素質、患者畏懼焦慮等);腸腔狹窄或阻塞,腸鏡無法通過;腸憩室病;腸道迂曲;因患者不適腸鏡檢查不成功。
■ 禁忌證
結腸CT檢查的禁忌證主要包括但不僅限於下面幾種情況(絕對禁忌證):
(1) 急腹症(炎症急性期、穿孔、梗阻等);
(2) 中毒性巨結腸;
(3) 包含結腸的腹壁疝;活動性出血;
(4) 結腸鏡活檢或治療後兩周內。
需要強調的是,只要有腸道穿孔或出血風險的患者,一律不準行結腸CT成像!
結腸CT導致出血的可能性一般很小,即使出血,一般也是在操作過程中,由於插管比較粗、硬或者是充氣操作不當所致。需要警惕的是,結腸CT所致的腸道穿孔風險,除了上面所述的幾種情況,還需注意以下情形:
(1)老年人≥75歲;
(2)炎性腸病(尤其炎性腸病活動期、潰瘍型結腸炎活動期);
(3)腸道手術史;
(4)阻塞性病變;
(5)憩室病、腹股溝疝等。
三、結腸CT的腸道準備與檢查
結腸CT成功的關鍵在於腸道清潔、充氣滿意2方面。
腸道清潔應該做到:無糞便、無液體。
充氣滿意應該做到:常規充分擴張、無塌陷,同時小腸無氣體進入。
與結腸鏡、鋇劑灌腸檢查一樣,結腸CT也需要良好的結腸準備。不同的醫院腸道準備要求也不大相同,但都大同小異。如檢查前限制飲食,應用緩瀉劑和(或)鬆弛劑,腸道準備。
具體推薦要求是:
(1)檢查前48小時,進食無渣或少渣飲食(推薦是玉米面糊等);
(2)檢查前一天晚飯後,口服50%硫酸鎂40~80ml,同時大量飲水( >1000ml)。
結腸CT的操作注意事項:經肛門插管手動或利用自動CO2機器打入空氣擴張腸管,最好是手動打氣,在打氣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選擇打氣的量。由於結腸內打了很多氣體,對比度很難好,結腸成像技術應用低劑量、一次閉氣完成掃描,並進行仰臥位與俯臥位兩次掃描。
四、結腸CT,片子怎麼看?
結腸CT包含2維圖像(橫軸位、冠狀位)以及3維圖像(SSD、VRT、VE)。橫軸位圖像,影像醫師會看到薄層(1mm)、厚層(一般為5mm);冠狀位圖像(3-4mm)。
臨床醫師拿到的膠片無論是橫軸位,還是冠狀位都是厚層圖像。SSD、VRT、VE圖像影像醫師和臨床醫師看到的都一樣。
下面,以77歲便血的女性患者的結腸CT為例(結腸CT正常),簡單介紹一下每個序列的圖像重點該看什麼。
結腸CT的閱片
軸位:仰臥位及俯臥位,連續層面觀察(軟組織窗、肺窗),對頭足方向走行腸管(直腸、升降結腸、盲腸)內的病變顯示好(上圖分別為近橫結腸、升降結腸、近回盲部、直腸上段軸位圖像)。
冠狀位:左右方向走行腸管(乙狀結腸、橫結腸)內的病變顯示好(上圖分別為顯示橫結腸、升結腸、降結腸、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較好的冠狀位圖像) 。
(上4圖分別為VRT的前後位、左前斜、左後斜、後前位圖像)
(上4圖分別為SSD的前後位、左前斜、左側位、後前位圖像)
SSD、VRT:整體顯示結腸,直觀,不宜診斷細微病變。
(上圖分別為VE和對應的位置)
VE(虛擬內鏡):順行、逆行結合仰臥位、俯臥位。對腔內隆起病變敏感性高;有盲區,對結腸充氣程度要求較高,對扁平病變或黏膜充血水腫敏感性差。
有的醫院在做結腸CT時,會使用鋇劑,達到空氣鋇劑雙重對比劑效果。後處理重建中,在SSD基礎上,選取特殊透亮重建技術獲得類似於結腸雙對比造影的圖像,觀察腸壁及腸腔內情況。
五、結腸CT如何顯示腸道病變?
下面,通過一個結腸癌在常規CT及結腸CT臨床實例,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結腸CT是如何顯示腸道病變的。
患者男性,68歲男性,在常規CT平掃的圖像:
上圖,大家仔細看,可以看到乙狀結腸腸腔內軟組織影。而在臨床中,如果腸道佔位較小,腸內容物較多,在工作量較大時,很容易被了臨床醫生忽略。
相同的患者,在結腸CT中,由於進行腸道準備,結腸內打了很多氣體,乙狀結腸佔位清晰,VE圖像可以顯示狹窄的腸腔。
除了對結腸癌顯示較佳外,結腸CT對結腸息肉、結腸憩室、填塞憩室、結腸皺襞、脂肪瘤、結腸氣囊腫症、結腸外壓性改變、內鏡無法發現的同時癌均有良好的顯示。
六、結腸癌篩查,試試結腸CT
結腸CT是診斷結腸疾病尤其是隆起性病變的有效方法,是結直腸癌篩查的一種檢查方法,是對結腸鏡的有益補充。
我們國內關於結腸癌篩查的普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癌症協會關於結腸癌篩查的建議,從50歲開始,男性和女性都遵循這下面時間表進行篩查,以發現結腸息肉和/或結腸癌症:
(1) 每5年進行一次靈活的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結腸鏡檢查每10年一次,或每5年雙對比鋇灌腸,或每5年進行CT結腸成像(虛擬結腸鏡檢查);
(2) 每年糞便潛血試驗;
(3) 每年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4) 每3年進行一次糞便DNA檢測。
此文只是簡單介紹有關結腸CT的相關內容,希望同行們對結腸CT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結腸CT的禁忌證。不要讓患者或者是影像科醫師覺得開結腸CT檢查的醫師太「業餘」!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杜華陽
本文審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原標題:《消化科醫生開出這樣一份結腸CT檢查,影像科直呼不敢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