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日產CEO戈恩在日本被捕,都忘記了三菱還在造汽車。為了配合三菱隱形造車,隱形賣車這種經營風格,關於三菱我也就寫這一篇EVO,以後不會再寫。什麼Eclipse, GTO只能是抱歉了。為了表明我就事論事的態度,先在此diss三菱財團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無恥歷史,從戰艦到飛機。

說起三菱的汽車,貌似其興趣從來都不在瀝青路面上,從達喀爾到WRC,三菱一直是縱情天地豪氣萬丈的漢子所鍾情的品牌,而EVO就誕生於WRC世界拉力錦標賽的高性能車型。它基於A級車平臺的三菱Lancer,全稱Lancer Evolution。第一代車型發布與1992年,搭載4G63發動機為其提供250匹馬力,比普通Lancer的頂配GSR版多出55匹,一進入市場就大受歡迎。當然,受到奧迪Quattro在WRC的B組(無技術限制組)的巨大衝擊,當時的拉力賽車都紛紛轉投四驅陣營,EVO一代也不例外,不過使用的還是從Galant上拿來的四驅系統,加裝了後橋的限滑差速器(LSD)。彼時,三菱的旗艦車型仍然是GTO,在北美叫3000GT,是完完全全的跑車,並不是EVO這種依託家用轎車的高性能車型。發布EVO只是一種新的市場嘗試,然而三菱並不知道日後的EVO幾乎成了三菱造車水準的代表作乃至絕唱。

頭文字D中須滕京一的車型是EVO III,此時的4G63配備了更大的渦輪葉片,動力提升到270匹,重量和一代相比幾乎沒有變化。漫畫裡為了提升車輛的動力響應,克服出彎時的渦輪遲滯,京一為車子加裝了偏時點火系統。這個要命的系統來在於WRC,在車輛入彎減速後,ECU會繼續讓油氣混合進入氣缸而不點火,然後進入排氣段。最後因排氣段高溫而被直接引燃爆炸,產生的膨脹氣體繼續推動渦輪工作,保持增壓壓力。因此當車手出彎給油時,動力就直接釋放出來而不需要重新建立增壓壓力。

頭文字D漫畫創作連載於1995年前後,而從1996年開始,三菱迎來了自己的WRC王朝,至今為止獲得的四次冠軍全部來自於1996,1997,1998和1999年連續的四屆。也正是在此時上市的第四代車型,即漫畫中帝王車隊次席巖城清次的座駕,開始裝備AYC系統。這個系統就是日後S-AWC系統的雛形。Active Yaw Control動態矢量控制系統,通過G值感應,方向盤和油門的動作輸入來判斷當前車輛姿態,然後來控制後輪的扭矩分配達到車動為人所需的狀態。雖然這套系統原理並不複雜,硬體上也很容易實現。但最終要有優異的性能表現,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與之匹配的軟體。工程師為了呈現出車隨人動的效果而不斷地對系統進行調教優化,修改各種參數變化下計算機的判斷,改變扭矩分配的比例等。真正的成本是大量的物力和精力的投入,數據的積累,持續的測試。與其說賣的是硬體,不如說軟體的調配才是整個技術的核心。這就如同某車評人所說的,三分硬體,七分調教。作為回報,10000臺裝備AYC的車型幾乎是被日本消費者掃蕩式買走了。

當第八代EVO發布時,S-AWC系統已經進化稱完全體,包含了AYC動態矢量控制系統,ACD動態中央差速器,並整合了ASC車身穩定系統以及高性能的ABS系統。這個ABS系統依託AYC,已經可以單獨控制每個車輪的扭矩分配和制動力度。第八代EVO在英國也有很多特殊的版本發布,其中最高性能的FQ400車型,405匹馬力,其在Top Gear節目的賽道測試中,跑出了非常接近蘭博基尼大牛Murcielago的成績,在部分過彎速度上甚至還超過了大牛。如果實際battle,結果無人敢說。那時的EVO在本田豐田走量不走心的產品線策略和日產R35還沒有誕生之時,一度登上了日本汽車的頂點,以四門轎車這個不怎麼理想的平臺出身,扛起了日系性能的大旗。

之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EVO九代,十代一直到final edition最後的一批車,經營慘澹的的三菱解散了高性能車型研發小組,並且把乘用車業務直接脫手給了日產雷諾聯盟。巨大的研發成本壓力和銷售赤字最終拖死了EVO這個系列。
Evolution停止了它的evolution。
筆者在美國讀研時親歷了EVO十代final edition最終紀念版的發布,然而囊中羞澀(當時二手價格在美東地區也已超過5萬美金),沒能像某車評人那樣幸運入手,實在是人生大憾。2017年思域TYPE-R發布時又因其他原因放棄工作回國,二度痛不欲生。對於喜歡高性能車的我們來說,超跑是想都不敢想的雞尾酒療法,而日系的這幾款平民英雄,才是救命的印度格列衛。

三菱EVO的歷史就像我的這篇小文一樣戛然而止,匆匆收筆。看著北美大街上飛馳自如的斯巴魯WRX STI,我想告訴三菱的是,也許輝煌無法持續,但是只要活下去就有未可知。希望三菱能在日產的手中重新拾起自己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