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山區縣扶貧開發促轉型發展 過去現在兩重天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湖北山區縣扶貧開發促轉型發展 過去現在兩重天

2014-08-04 10:59: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圖為保康縣堯治河村裡面的部分別墅,裡面住著當地的村民 尚華珍 攝

  中新網襄陽8月4日電 (楊澤文 尚華珍 都正陽)近日,記者走進湖北保康縣,在田間地頭感受山區變化。「現在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小洋樓,從來沒想過山旮旯裡也能發展這麼好。」該縣馬橋鎮堰埡村71歲的王成梅笑著介紹,自己子女都在村水利企業上班,生活跟過去相比完全是兩重天。

  保康縣地處鄂西北,是湖北襄陽市唯一的全山區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轄11個鄉鎮、257個村、19個社區,總人口28.2萬。2009年,保康被確定為湖北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2011年8月,被納入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

  新農村建設從修路開始

  「交通不便是堰埡發展的最大瓶頸,過去下一趟馬橋來回25公裡,需要一天時間,現在只要50分鐘。」堰埡村黨支部書記宦忠雲說,新農村建設從修路開始。

  早在2003年,堰埡村便推出了山村規劃理念。10多年來,該村利用村內的林川河和幹溪河水資源實施水電梯級開發,修建4座水電站,既實現了水能資源的充分利用,又建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宦忠雲介紹,為保護青山綠水,該村投入1.8億元進行生態家園的全新打造,其中修路就投入1.16億元。在崇山峻林中打通引(飲)水排洪隧道15.4公裡,擴建硬化村級主幹道32公裡,開鑿公路隧道65條13.2公裡,被《中國交通報》譽為「人間天路傳奇」,建成國家和省級公益林2.3萬畝。

  目前,該村集體企業擁有6家公司,1個賓館的小集團型規模。2013年,該村實現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1.26億元,年貢獻國家稅費15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500萬元,村集體資產逾2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5000元。全村4個社區型居民小區,95%的村民住上了生態別墅。

  消滅土坯房建設生態旅遊示範村

  去年7月中旬,隨著最後一戶低保戶搬入居民小區,至此,寺坪鎮大畈村徹底消滅了土坯房。

  「為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幫,難有所救、居有其所的目標,大畈村積極爭取危房改造、災後重建資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戶型、統一標準、統一建設,投資35萬元建設弱勢群體居民安置點1處18間,安置弱勢群體9戶18人,為每戶劃分菜園,從各方面給予幫扶照顧。」大畈村黨支部書記樊金明介紹。

  大畈村是天子湖景區遊覽的主要入口,樊金明謀劃,在移民新村的基礎上,配合新農村建設,充分利用良好的區位條件,藉助四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湖區山色等景觀,擬將大畈建設成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水上運動、養生康體與一體的生態旅遊示範村。

  五年共減貧近7萬人

  目前,保康縣以旅遊業為主,磷礦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為副。如今,保康縣農家樂總數已達1000餘家,其中星級農家樂有494家。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到2012年全縣農家樂共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經營收入2800萬元,吸納勞動力3600餘人,帶動周邊農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近年來,該縣規模以上企業達76家,2家工業企業進入襄陽市50強;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突破70萬畝,其中核桃面積達44萬畝,茶葉面積達13萬畝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80家。

  保康縣扶貧辦主任馬衛軍介紹,該縣通過實施「一建三改」、「消除危房」、「消除土坯房」、「綠化村莊」等工程,推進新農村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培育出了堯治河、堰埡、黃龍觀等一批明星村,和大畈、中坪、葉家灣、大坪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示範樣板,五年共減貧近7萬人。

  保康縣也因轉型發展,先後榮獲湖北省整村推進考核第一、全省脫貧奔小康五年綜合考評第一、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先進單位」、全省「三萬」活動先進縣和全市黨政主要領導扶貧責任制考核第一等榮譽稱號。(完)

相關焦點

  • 好項目怎樣促轉型——吳起縣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側記
    作為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的落腳點和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吳起縣曾依託境內豐富的油氣資源,在2015年之前連續11年入選陝西「十強縣」。然而,隨著國際油價大跌,經濟結構單一的吳起縣之後幾年卻遭遇了發展困境,財政收入「斷崖式下降」。
  • 創新扶貧模式 實現精準脫貧——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
    現在,我們進入扶貧開發工作攻堅拔寨的衝刺期,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科學謀劃好扶貧開發工作,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017年是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年,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 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秦巴論壇舉辦 聚焦秦巴山區的綠色循環發展
    秦巴山脈重要的綜合區位、極高的生態價值、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艱巨的扶貧任務已引起國人的高度關注。在「一帶一路」和扶貧攻堅的戰略背景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綠色協同和科教興業的發展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秦巴地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目標,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 新疆投資129億元對17個邊境重點縣進行扶貧開發
    溫暖、寬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代替了昔日潮溼、陰冷的毛石窩子;近3000戶農牧民的孩子走出大山,來到縣城乾淨漂亮的學校讀書;廣大農牧民正通過發展現代畜牧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改變著命運。    邊境貧困縣阿合奇變了!這些變化始於2007年。當年,阿合奇縣成為全國「邊境扶貧開發試點縣」,一雙雙援助之手伸向這裡,一個個援助項目投向這裡,阿合奇打響了一場扶貧攻堅戰。
  • 湖北麻城1.9萬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麻城集老區、山區、庫區、貧困地區於一體,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也是湖北省脫貧攻堅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縣(市)之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4年底,麻城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9096戶、159733人,貧困村178個,貧困發生率為16.68%。
  • 湖北最窮的城市,不是黃岡或十堰,而是這個山區城市
    湖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基礎設施良好,再加上農林漁業發達,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富庶之地;而進入21世紀以後,今天湖北的綜合經濟水平仍然位居中部六省第一(西部地區第一是內蒙古)。但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湖北發展的並不均衡,貧富差距非常大,那麼湖北最窮的地級市是哪個呢?
  • 安康:念好消費扶貧「三字訣」
    原標題:安康:念好消費扶貧「三字訣」   紫陽富硒茶、平利絞股藍、嵐皋魔芋……這些秦巴山區的土特產如今已成為安康的新名片。
  • 美食也能扶貧 30萬隻「揚州鵝」湖北鄖西的扶貧之旅
    日前,揚州五亭食品集團天歌鵝業有限公司與湖北鄖西縣人民政府籤訂「天歌鵝業示範養殖及技術服務協議」。明年將有30萬隻「揚州鵝」鵝苗從揚州飛往千裡之外的湖北鄖西縣參與農業產業的精準扶貧,屆時天歌鵝業將提供示範養殖及技術服務。這一舉措填補了當地鵝產業養殖流通空白。
  • 湖南團開放日:新常態下「加減乘除」法轉型發展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 題:湖南團開放日:新常態下「加減乘除」法轉型發展  記者 鄧霞 劉雙雙  不沿邊、不靠海,外向型經濟仍是短腿;武陵山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母親河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新常態下,中部內陸省份湖南面對這些「攔路虎」如何破題發展?
  • 山西陽泉平定縣文旅融合促轉型 新產業助力富民增收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煤炭之鄉蹚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煤炭資源豐富,到2016年時煤炭產業在全縣工業經濟總量中還佔一半左右。平定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為突破口,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到2019年末,平定縣煤炭產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已降至30%左右。與此同時,旅遊業、特色農業、新材料等產業加速發展,助力富民增收。2019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到30928元、14743元。
  • 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為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此外,在雲南省普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分別建立中國-南亞及東南亞跨境減貧與發展示範基地和中國-中亞及西亞減貧與發展聯盟基地。與會專家稱,這將為沿線國家乃至全球進一步貢獻減貧智慧。研討會上,與會人士以重慶市石柱縣、雲南省臨滄市等為例,就中國西南山區可持續減貧與發展路徑與典型模式調研展開深入研討。與會外方專家表示,中國的減貧與發展獲得很大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點多、面廣、程度深、易反覆,交通滯後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
  • 終要邁過那道坎兒:雲貴川代表談烏蒙山扶貧攻堅
    而這一次,需要打贏的不再是硝煙瀰漫的殺敵戰場,而是關乎百姓的脫困扶貧。烏蒙山片區地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毗鄰片區含38個縣(市、區)。其中,32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個省重點縣。這裡貧困程度深,人口增長快;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人均耕地少,土壤極其瘠薄。2300元扶貧標準以下農村人口918.4萬人,貧困發生率47%。這就是烏蒙山片區的真實現狀。
  • 應勇: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省委書記、領導小組組長應勇出席會議並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長江中遊生態保護屏障和綠色發展增長極。省委副書記、省長、領導小組組長王曉東主持會議。
  • 防疫扶貧兩不誤 | 水往高處流,用水不再愁!上海創新技術突破山區...
    在喀斯特地貌遍布的我國西南山區,由於地表保水能力差,山上的百姓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河流在山腳下流淌,卻無法用上。千百年來,這種「結構性缺水」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瓶頸之一。自2016年起,一個來自上海的科技扶貧項目,為突破這一瓶頸帶來了希望。不用電、不用油,只要山下河水不斷流,山上百姓水不愁。
  • 湖北78746名幹部駐貧困村開展幫扶
    2018年以來,全省縣以上累計培訓黨政領導幹部、部門行業幹部等脫貧攻堅「五類幹部」87.3萬人次。基層組織有活力,脫貧攻堅添動力。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吳耀文介紹,國家電網持續25年開展湖北「三縣一區」 (秭歸、長陽、巴東和神農架林區)定點扶貧,完成電網投資35.85億元,捐建6座集中式和236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惠及貧困人口35.01萬人。
  • 湖北「副縣級」鄉鎮,318國道貫穿,被譽為「深山野嶺夜明珠」
    湖北省是一個因長江而興的省份,不過湖北省的經濟發展也比較不平衡,中東部發展相對比較好,而西部區域的城市經濟就相對滯後了。像西北角的十堰市和西南角的施恩自治州就是湖北相對比較偏遠的山區,尤其是恩施自治州,更是境內絕大部分區域都是山區,還是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集聚地。
  • 關於《中共黃岡市委黃岡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貴州經驗,結合湖北實際,就全省扶貧攻堅工作及時作出全面部署。9月24日,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
  • ...山區縣醫院科研人員開發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興和縣:扶貧政策宣講「進田地 上炕頭」
    (攝影:黃焯)宣傳接地氣 政策入人心在興和縣團結鄉大五村,縣宣講隊成員張恩義將宣講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大家圍坐在一起,與農民群眾聊生產、談發展,為貧困群眾答疑解惑,為農戶拓寬發展思路。(攝影:黃焯)「因為黨的各項政策好,我們大同夭鄉大五號村這幾年發展變化特別大,我們貧困戶不僅脫貧了,還搬進了新房裡。脫貧以後還能不能享受扶貧政策?幫扶幹部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搭照我們?」團結鄉大五號村貧困群眾常家龍問道。「您放心,脫貧後不會不管大家,國家出臺『四個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縣宣講隊成員張恩義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