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展】一種前體藥物可有效治療高危型實體瘤

2020-11-24 騰訊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Lauren

導言:前藥,也稱前體藥物、藥物前體等,是指藥物經過化學結構修飾後得到的在體外無活性或活性較小、在體內經酶或非酶的轉化釋放出活性藥物而發揮藥效的化合物。近日,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找出一種前體藥物,可有效治療高危型實體瘤

儘管進行了強化治療,高風險實體瘤如神經母細胞瘤、尤文氏肉瘤和橫紋肌肉瘤仍然很難治癒,因為這些疾病的高風險患者對治療沒有反應。傳統的靜脈或口服化療只能向腫瘤輸送少量的藥物,不僅治療無效,而且會導致耐藥性和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腹瀉、骨髓抑制和繼發性惡性腫瘤。

近日,在一項突破性的研究中,費城兒童醫院(CHOP)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實驗室開發的一種強化療法,可以使80%到100%患有耐藥性或高風險實體瘤的小鼠得到長期緩解。該研究發表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雜誌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題為「NRAS Status Determines Sensitivity to SHP2 Inhibitor Combination Therapies Targeting the RAS-MAPK Pathway in Neuroblastoma」。

開發更好的藥物前體

研究人員研製的藥劑是一種前藥,這種藥物在被人體轉化為具有藥理活性的藥物之前是惰性的。這項研究中的活性藥物屬於喜樹鹼家族,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可以促進細胞死亡和摧毀腫瘤。其他的喜樹鹼,特別是伊立替康和拓撲替康,已經被用於治療實體腫瘤,但它們通常對高危疾病無效,因為腫瘤要麼最初對藥物產生耐藥性,要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耐藥性

伊立替康本身也是一種前藥,其活性物質SN38的藥效有限,因為它很快就被滅活並從體內移除,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到達腫瘤。與此同時,伊立替康仍然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和頑固性腹瀉。

為了克服療效差和毒性高的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前藥,通過一種可斷裂的鍵與四臂聚乙二醇支架連接藥物SN22的四個殘留物。通過以這種方式附著SN22成分,研究小組能夠延長藥物的循環時間,從而使腫瘤吸收的藥物達到原來的50到100倍

由於其結構的改變,SN22還可以能像其他喜樹鹼一樣,免受酶的滅活,也不受將藥物從腫瘤細胞的細胞轉運蛋白的影響。總之,所有這些修飾可幫助更多的藥物在腫瘤中積累,它們留在細胞中而不被輸出,所以腫瘤組織中的高水平藥物持續了數小時甚至數天

研究人員在幾種疾病的小鼠模型中測試了他們的前藥,包括具有內在和獲得性耐藥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化療耐藥的尤文氏肉瘤和融合陽性橫紋肌肉瘤。SN22前藥給藥在所有模型中均可導致腫瘤完全消失,且完全緩解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病例佔80%至100%,而伊立替康治療效果甚微或沒有效果。

更好的安全性

除了對耐藥腫瘤非常有效外,這種工程前藥的毒性也比伊立替康小。伊立替康會導致肝酶升高和血計數改變,而SN22前藥則不會,也不會導致任何其他副作用。前藥形式的SN22給藥也減少了健康器官對活性藥物的暴露,與伊立替康相比,SN22的藥效增強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更少的藥物來縮小腫瘤,這是一種緩慢的辦法,可以使腫瘤長時間接觸到低劑量的藥物。」

研究人員表示:「綜合起來,我們的前藥具有優越性,能夠改善生物相容性,我們在幾個高危癌症的臨床相關模型中證明了這一點,SN22給藥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新治療方法,能夠解決當前治療的相當大的局限性,我們期待評估其在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treatment-success-high-risk-solid-tumors.html

【2】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80/16/3413

相關焦點

  • 樂土實體瘤檢測—免疫治療Biomarker綜合評估新指標
    多篇臨床研究指出,基因突變也會對藥物療效產生影響,部分體細胞突變如KRAS、TP53、POLE等突變的患者對免疫藥物更敏感,患者生存獲益更長,可作為免疫藥物療效正相關生物標誌物;STK11、JAK1/2、B2M等基因突變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負相關生物標誌物。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在血液系統腫瘤臨床獲益的同時,領域內關於HDAC抑制劑針對實體瘤的治療嘗試從未停止,先後開展數百項臨床試驗。然而研究結果令人失望,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迄今,HDAC抑制劑對實體瘤患者的獲益尚無定論,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2019年全球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發展現狀
    文章來源火石創造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技術真正能應用於臨床估計還尚需時日。隨著對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相關免疫抑制機理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免疫細胞治療攻破實體瘤已經不再遙遠。
  • 百濟神州公布替雷利珠單抗治療MSI-H或dMMR實體瘤的初步結果
    百濟神州今天在中國廈門舉行的第21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上公布在研抗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正在進行的1/2期臨床研究治療中國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型(dMMR)實體瘤患者的初步臨床數據。
  • 羅氏Rozlytrek在歐盟獲批: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和ROS1陽性肺癌!
    在美國和歐盟,Rozlytrek之前分別被授予了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和優先藥物資格(PRIME)。NTRK基因融合已經在一系列難以治療的實體瘤類型中得到了鑑定,包括胰腺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
  • 吉凱基因子公司展示治療胃癌、胰腺癌等實體瘤的創新研究成果
    上海吉倍生物技術公司(Genbase)就是這89個上海生物技術創新企業之一,在2019AACR年會上展示了其研究成果——用於治療胃癌/胰腺癌和實體瘤的創新藥物研究。正如Genbase執行長袁紀軍博士所說:「癌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國籍、種族和宗教信仰。胃癌、胰腺癌以及其他實體腫瘤是致命的。
  • 肝癌治療新進展!CD147 CAR-NK:顯示有效抗腫瘤活性
    文:黎元肝細胞癌是人類最致命的實體瘤之一,目前沒有有效的療法可用於治療這類癌症。一線標準治療藥物索拉非尼(一種多激酶抑制劑)在晚期肝細胞癌中廣泛應用,但其存在著療效低、副作用嚴重的問題。在眾多開發中的肝癌療法中,CAR修飾的免疫細胞療法正迅速發展,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是找到安全有效的靶點。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為大家整理了目前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及已獲批的藥物治療,供大家參考。肺癌精準治療時代-靶向藥悉數登場靶向治療使驅動基因型肺癌逐漸成為臨床可控的疾病,相比化療時代,提升了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使晚期轉移性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升至23〜27個月,5年生存率可達14.6%。
  • 對實體瘤有效的癌症疫苗初步研發成功​
    創新型「可植入」癌症疫苗研發成功隨著醫學的發展,癌症患者目前有非常多的治療選擇,但目前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弊端,化療在殺死迅速分裂的癌細胞同時也損害體內的健康細胞,並且不能預防腫瘤轉移復發。免疫療法具有持續的抗癌效果,但是由於腫瘤產生的免疫抑制性局部環境,使免疫藥物無法到達腫瘤內部起作用。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目前也已經有兩款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以及Kite公司(現已被吉列德公司收購)的Yescarta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對於實體腫瘤而言,目前的CAR-T仍然還面臨許多困難,比如治療實體瘤效果不佳,不能夠有效地浸潤到腫瘤組織內部,CAR-T細胞生存時間不長等等。
  • CAR-T治療實體瘤再邁一小步,背後是這家細胞療法實力「猛將|母細胞...
    就神經母細胞瘤來說,GD2抗體是針對高危神經母細胞瘤的特效藥物,目前全球已有Unituxin、Qarziba和Danyelza三款藥物獲批上市。在國內,百濟神州從EUSA Pharma引進的Qarziba(迪妥昔單抗),也於今年11月提交了上市申請。除了抗體藥物之外,GD2也是近年來CAR-T治療實體瘤的主要研究靶點之一。
  • 新綜述探究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潛力
    細胞免疫武器在治癒白血病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效果,但是在治療實體瘤方面表現出有限的效果和持久性。針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一般經驗已確定了一系列變量、弱點和優勢,從而影響了腫瘤疾病的臨床結果。在一篇新的綜述類型論文中,來自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和羅馬第三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方面進行了概述,旨在確定當前仍然「缺失的策略」來對抗上皮癌。
  • 實體瘤免疫治療再迎希望,ScTIL細胞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2014-2016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單抗被批准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肺癌等實體瘤;2017年FDA批准兩個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用於治療血液腫瘤。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意識到腫瘤免疫治療有望成為治癒腫瘤的「新武器」。
  • Nature:科學家們找到治療兒童實體瘤的新方法
    2017年9月1日/生物谷BIOON/---為了提高患有致命性癌症的兒童的治療效果,來自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兒童實體瘤樣本庫、藥物敏感性資料庫以及相關的信息。這些資源對於全球科研界免費開放。St.
  • 新型TKI藥物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優勢分析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種起源於Cajal間質細胞或其前體細胞的良性間葉源性腫瘤,可發生於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另有約10% GIST患者存在PDGFRA基因突變,PDGFRA與相應配體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結合可使酪氨酸殘基磷酸化,調節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凋亡,當其發生突變時,上述細胞通路可能失控從而形成腫瘤。其他未發生這兩種突變的 GIST患者稱為野生型GIST,這類患者可能存在SDHX、BRAF、NF1、K/N-RAS和PIK3CA等基因突變。
  • 比肩免疫治療,抗癌「黑科技」ADC型藥物締造靶化一體「生物飛彈」
    直到T-DM1、DS-8201和IMMU-132三大ADC藥物的出現,將ADC型生物飛彈正式從從血液腫瘤引向實體腫瘤,開啟了實體腫瘤的靶化一體藥物的開拓之旅。而且,目前研究數據顯示,ADC型藥物無愧生物飛彈之稱,在各類癌種、多藥耐藥以及無法成靶的患者中均表現出強勢的療效。非常讓人震撼!
  • Diabetes:新一代藥物坎格列淨或可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
    圖片摘自:www.medscape.com2016年7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曾經被批准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一代藥物,在不需要與二甲雙胍結合使用時或許會更加有效;這三種名為坎格列淨(canagliflozin)、達格列淨(Dapagliflozin)和依帕列淨(Empagliflozin)的可以抑制鈉-葡萄糖共轉運體2(SGLT2)的新一代藥物在過去兩年裡,在歐洲和美國被批准用於作用2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
  • 榮昌生物-B(09995-HK)自研抗c-Met陽性晚期實體瘤藥物獲臨床試驗批件
    來源:財華網【財華社訊】榮昌生物-B(09995-HK)公布,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ADC)(RC108)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將在中國開展針對c-Met陽性晚期實體瘤的I期臨床試驗。
  • CAR-T免疫療法新模式——治療實體瘤
    2016年3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療法已然成為人類對抗癌症新的希望,而CAR-T療法則是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之一。CAR-T藥物已經成功在人類血液癌症研究中被證明有重要作用,然而針對實體瘤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果能應用於治療實體瘤,那將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為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與該領域內的主要公司展開密切的合作。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助理教授Edmund Moon和他們團隊已成功地完成了臨床前期研究,有助於開闢此道路前進。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根據NCCN指南和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對TNBC這類適合行新輔助治療的疾病,可先行新輔助治療,以便更好地評估患者對系統治療的反應,從而調整輔助治療的選擇,以獲得更好的長期生存。應積極推動新型藥物的臨床研究及生物預測標誌物的探索性分析,從新輔助治療到手術、到術後輔助治療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