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系統形態

2020-12-05 騰訊網

粒細胞系統形態

1)原始粒細胞:胞體直徑10~18μm,圓形或類橢圓形。胞核較大,約佔細胞的2/3以上,核染色質呈細粒狀,排列均勻,無濃集,核膜較模糊。核仁2~5個,較小,清楚。胞質量少,呈透明天藍色,繞於核周,無顆粒

2)早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2~20μm,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大,核染色質較原粒粗糙,核仁常清晰可見。胞質量較多,呈淡藍、藍或深藍色,漿內含紫紅色非特異性的天青胺藍顆粒

3)中幼粒細胞:

中性中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0~18μm,圓形。胞核橢圓形或一側開始扁平,佔細胞的1/2~2/3,染色質聚集成索塊狀,核仁消失。胞質量多,內含中等量、大小較一致的特異的中性顆粒

嗜酸性中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5~20μm,胞核與中性中幼粒細胞相似。胞質內充滿粗大、均勻、排列緊密、橘紅色的特異的嗜酸性顆粒

嗜鹼性中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0~15μm。胞核橢圓形,輪廓不清楚,核染色質較模糊。胞質內及核上含有數量不多、排列零亂、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異的嗜鹼性顆粒

4)晚幼粒細胞:

中性晚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0~16μm,呈圓形,胞核明顯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過核假設直徑的一半。核染色質粗糙,排列更緊密,呈小塊,並出現副染色質(即塊狀染色質之間的空隙),核仁無。胞質量多,染淺紅色,充滿中性顆粒

嗜酸性晚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側,呈腎形或橢圓形。胞質充滿著嗜酸性顆粒。

嗜鹼性晚幼粒細胞:胞體直徑10~14μm。胞核固縮呈腎形,輪廓模糊。胞質內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勻的嗜鹼性顆粒。

5)杆狀核粒細胞:

中性杆狀核粒細胞:胞體直徑10~15μm,圓形。胞核凹陷程度超過核假設直徑的一半,核徑最窄處大於最寬處1/3以上,形態彎曲成帶狀,核染色質粗糙呈塊狀,核兩端鈍圓染深紫紅色。胞質充滿中性顆粒

嗜酸性杆狀核粒細胞:胞體直徑11~16μm,圓形。胞核與中性杆狀粒細胞相似。胞質充滿著粗大的橘紅色嗜酸性顆粒。

嗜鹼性杆狀核粒細胞:胞體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狀。胞質內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勻、數量較少的嗜鹼性顆粒。

6)分葉核粒細胞: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胞體直徑10~14μm,圓形。胞核分葉狀,常分2~5葉,核染色質濃集或呈較多小塊。胞質豐富,漿內分布著細小紫紅色中性顆粒。

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胞體直徑11~16μm,胞核多分為兩葉。胞質充滿著粗大呈橘紅色嗜酸性顆粒

嗜鹼性分葉核粒細胞:胞體直徑10~12μm,胞核可分3~4葉或分葉不明顯。胞質嗜鹼性顆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蓋在核上

文章只作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本文來源網絡,本平臺致力於信息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細胞分為很多種如紅細胞、白細胞等,在這之中還有一種細胞名為中性粒細胞。可能很多朋友會很納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當然,既然考慮AML-M3,又怎會把這類細胞歸類為原始淋巴細胞?可能是原始粒細胞,也可能是形態不典型的異常早幼粒細胞,畢竟異常細胞形態變幻莫測,沒有唯一標準,一切皆有可能。即使形態上認為偏向原始淋巴細胞,但基於可見從形態能夠辨認出的異常早幼粒細胞,診斷意見仍然考慮為AML-M3,因此第一考慮是把這類細胞歸類為原始粒細胞。在分片過程中,當比例超過20%時,有些猶豫了,原始粒細胞大於20%的AML-M3,還沒有遇見過這樣的病例。
  • 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六期|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免疫系統|-健康界
    與巨噬細胞不同,中性粒細胞不是抗原提呈細胞,而是血液中隨時待命的「職業殺手」。一旦它們被召集,那麼僅僅需要半個小時,中性粒細胞就能離開血液並被完全激活。  在這種狀態下,中性粒細胞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吞噬能力,一旦它們的獵物被吞入,一整套強力的化學物質就在等待這個不幸的「客人」了。  中性粒細胞也可以產生細胞因子,警示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
  •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
    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疑似、臨床診斷或確診病例時,應參照乙、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於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曾稱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 急急如律令,血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四部曲
    APL看異常早幼粒,強調的一定是異常兩字,即使正常早幼粒形態比例>50%都不能診斷APL,在粒細胞缺乏症或者白血病化療過程中用了刺激因子後早幼粒細胞比例都可能明顯增高,胞體大顆粒粗且鬆散局部密集,核往往大而規則。假如是異常早幼粒細胞,胞體大小不一,倒三角或降落傘樣,胞質突起,核形變異,顆粒粗細不一,即使全片比例不足20%,也要提示臨床APL可能性大,建議結合染色體和融合基因檢查。
  • 花序的形態建成:從信號感知到細胞代謝
    研究背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穀類作物之一,它養活了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水稻產量是由分櫱數、粒重和粒數共同決定的複雜性狀。每穗粒數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可變因素。水稻的有限花序是由分生組織分化而成的一級枝梗分生組織在中心花軸上產成多個二級枝梗分生組織而形成的。然而,我們對決定水稻每穗粒數的內源機制還知之甚少。核心問題:我們希望了解控制水稻每穗粒數的分子機制,以及植物細胞表面感知的內源信號是如何通過核信號轉導激活生殖分生組織以決定器官數量的。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細胞「中心粒」或為另一生物信使
    攜帶生物信息的可能不僅只有基因,一種被稱為中心粒的細胞結構,或許也可充當信息在細胞代際間傳遞的載體。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受精卵中僅遺傳自父親的原始中心粒,在胚胎發育中可持續經歷十次細胞分裂。這意味著中心粒很可能也是信息載體。該發現將對生物學和疾病的治療產生深遠影響。
  • 研究人員發表中性粒細胞穩態和炎症狀態下的單細胞發育和異質性圖譜
    中性粒細胞是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循環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是宿主抵禦入侵細菌等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沒有統一的認知,這種分歧阻礙了中性粒細胞研究的發展。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據大多數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的理解,這些藥物作用於所謂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即應對身體特定威脅的T細胞和B細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約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更為普遍地對身體入侵者作出反應的先天免疫系統可能是免疫療法成功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Brinkmann稱其為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這一發現開闢了中粒細胞系研究的一個新領域[3]。當病原體進入人體後,會被「崗哨」淋巴細胞打上標籤——抗體。注意!有一波神奇的操作:有的標籤還自帶「調味劑」,也就是調理素,能讓病原體相對中性粒細胞口感變得更「美味」,讓後續的吞噬作用更加強大高效。衝破崗哨的病原體開始侵染組織,此時,中性粒細胞還在血液中巡視。那麼問題來了,中性粒細胞是如何衝破血管屏障來殲滅病原體的呢?
  •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
    原始粒細胞是目前最早可識別的中性粒細胞,隨後其進一步逐漸發育成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細胞,最終分化為成熟中性粒細胞,並釋放至外周血液中。從原始粒細胞發育分化至成熟中性粒細胞約需要7~14天。一般情況下,未受損骨髓可以每天產生6×10^8~4×10^9個成熟中性粒細胞。骨髓中成熟中性粒細胞的儲備量約有2.5×10^12個,為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細胞總數目的12~20倍。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科學家發現人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
    中性粒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戰士,幫助治癒損傷或抵禦疾病。然而,一旦它們在發育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可能成為危險的標誌。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Cell丨中心粒如何獨立於細胞周期進行複製
    中心粒是高度結構化的細胞器,它們的結構和嚴格控制的複製模式使它們成為研究細胞器生物發生的絕佳模型【2】。大多數細胞與生俱來一對中心粒,在S期精確複製一次,最終生長到一致的大小。中心粒的生物合成主要受Polo樣激酶4(Plk4)的調控。
  • 嗜酸粒細胞稀釋液的幾種配方
    嗜酸粒細胞直接計數試劑的幾種配方一、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   試劑:
  • Cell|單細胞測序揭示組織環境對中性粒細胞命運共同決定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壽命短且各不相同中性粒細胞壽命不長,其形成組織特異性的機制是什麼呢?作者將每個組織的特徵投射到血液中性粒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上,發現血液組織的特徵是最強的,批量轉錄組數據顯示肺、小腸和皮膚的轉錄組更加多樣化,可能是屏障組織受到自然暴露的共生微生物群的影響,無菌小鼠的腸道和皮膚幾乎沒有中性粒細胞證明了這一猜想。但肺和脾臟的中性粒細胞又是如何形成組織特徵的?
  • 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的檢驗診斷
    【翻譯】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屬於急性髓系白血病非特指型(AML,NOS),是一種主要向嗜鹼性粒細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小編注】造血細胞的分化/發育與成熟。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均來自髓系祖細胞,但並不是同一分化序列。中性粒細胞來自於粒-單系祖細胞→中性粒系祖細胞(實線箭頭),嗜酸性/嗜鹼性 粒系祖細胞是直接來源於髓系祖細胞,還是來源於粒-單系祖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