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H:慢性B型肝炎在研抗病毒新藥縱覽

2020-11-09 臨床肝膽病雜誌

1病毒進入抑制劑

Myrcludex B是一種人工合成的N端烷基化多肽,由preS1的2-48殘基組成,可與NTCP競爭性結合從而抑制HBV進入細胞。最新的臨床2b期研究共納入了60例HBV/HDV合併感染人群,研究表明,單用Myrcludex B相比幹擾素有一定優勢,而聯用則優勢更為明顯。

環孢菌素A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以抑制親環素類的肽脯氨酸順/反異構酶的活性,其可能干擾NTCP介導的HBV或HDV病毒膜轉運,但也有研究表明其可能與NTCP無關。CRV431是環孢菌素A的化學改構產物,降低了其免疫抑制作用,增強了與親環素的結合能力。研究發現,CRV431在轉基因小鼠模型中減少了多種HBV相關的感染性標誌物(包括HBV DNA、 HBsAg、HBeAg和細胞對HBV的攝取)的水平,表明其具有成為抗HBV藥物的潛力。近期研究還發現,CRV431可以降低來源於多種不同器官的成纖維細胞的細胞外基質分子,膠原蛋白和纖連蛋白的產生,具有在多種疾病中發揮抗纖維化的作用。目前該項目已經準備進行臨床2期研究。

另外,上海賀普藥業研發的賀普拉肽也是通過阻斷NTCP受體而阻止病毒感染。賀普拉肽完成了隨機、雙盲、空白對照的劑量遞增1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藥物安全性良好,獲得了臨床推薦劑量並觀察到膽汁酸升高呈劑量依賴關係,尚未披露賀普拉肽如何避免膽汁酸升高的副作用。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臨床2/3期研究。

2衣殼抑制劑

莫非賽定(GLS4)是由東陽光藥業開發的一款衣殼蛋白裝配抑制劑,其在美國肝病學會2019年會上公布了2a期研究結果。該研究共招募了20例HBV患者,分別接受每日2次(A組)或3次(B組)GLS4(120 mg)聯合利託那韋(RTV, 100 mg)的治療。24周治療後,A組和B組受試者HBV DNA水平最大平均降幅為3.13 log IU/ml vs 4.37 log IU/ml, HBsAg水平最大平均下降了0.18 log IU/ml vs 0.42 log IU/ml, HBeAg水平最大平均下降了0.56 log IU/ml vs 1.01 log IU/ml, pgRNA水平平均下降了2.82 log IU/ml vs 2.47 log IU/ml, HBcrAg水平平均下降了1.42 kU/ml vs 1.53 kU/ml。GLS4/RTV在HBV患者中耐受良好,大部分不良事件均較輕,且無劑量限制毒性。目前,已經啟動了更大規模的臨床2b期試驗來評估GLS4聯合RTV和恩替卡韋對比恩替卡韋單藥給藥96周後帶來的優勢。

JNJ6379是Janssen公司研發的一款衣殼蛋白裝配抑制劑。研究表明,JNJ6379可誘導形成形態完整的病毒衣殼,但衣殼中缺乏病毒的基因組,這種作用也被稱為空殼化作用。據公布在亞太肝病學會2018年會上的數據,該研究共分為5組(JNJ6379, 25 mg, 1次/d, n=8; 75 mg, 1次/d, n=8; 150 mg, 1次/d, n=9; 250 mg, 1次/d, n=9;安慰劑, 1次/d, n=14)。治療時間為4周,觀察周期為給藥結束後8周。在給藥結束第4周時,25 mg給藥組HBV DNA相比基線的平均變化值為-2.16 log IU/ml,75 mg給藥組為-2.89 log IU/ml, 150 mg給藥組為-2.70 log IU/ml,250 mg給藥組為-2.70 log IU/ml,安慰劑組為-0.11 log IU/ml。在第8周時,25 mg給藥組HBV DNA相比基線的平均變化值為-0.27 log IU/ml,75 mg給藥組為-1.71 log IU/ml,150 mg給藥組為-1.51 log IU/ml,250 mg給藥組為-2.19 log IU/ml,安慰劑組為-0.05 log IU/ml。對於HBV RNA的變化,在治療4周後第1天,25 mg給藥組HBV RNA相比基線的平均變化值為-2.30 log 拷貝/ml,75 mg給藥組為-1.85 log 拷貝/ml,150 mg給藥組為-1.83 log 拷貝/ml,250 mg給藥組為-1.43 log 拷貝/ml,安慰劑組為0.02 log 拷貝/ml。在該研究中,沒有觀察到HBsAg和HBeAg的變化。JNJ6379耐受性良好。JNJ0440是Janssen公司另一個衣殼抑制劑,比JNJ6379活性更高,目前正在進行1期臨床研究。

RG7907(RO7049389)是由Roche公司開發的第一類核心蛋白質變構調節劑。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該研究共分3組(200 mg, 2次/d, n=7; 400 mg, 2次/d, n=7, 進食狀態; 600 mg, 1次/d, n=7, 空腹狀態),用藥時間為28 d。所有隊列均顯示HBV DNA和HBV RNA顯著下降。給藥結束後,在200 mg給藥組中HBV DNA的平均降低幅度為2.7 log IU/ml,而400 mg給藥組為3.2 log IU/ml,600 mg給藥組為2.9 log IU/ml。對於HBV RNA水平,200 mg給藥組中HBV RNA的平均降低幅度為1.6 log拷貝/ml,400 mg給藥組為2.3 log 拷貝/ml。在給藥28 d期間,HBsAg或HBeAg的水平沒有顯著變化。RG7907的耐受性良好。目前正在進一步評估該藥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的結果。

Assembly bio公司也在開發一系列衣殼抑制劑,包括ABI-H0731、ABI-H2158、ABI-H3733。在HBeAg陽性CHB患者中給藥ABI-H0731(300 mg)+恩替卡韋治療24周的結果顯示,在初治患者(202研究)中,與單獨使用恩替卡韋相比,聯合用藥組患者HBV DNA降低明顯(5.94 vs 3.99,P<0.005), HBV RNA也降低明顯(2.54 vs 0.61,P<0.005)。在恩替卡韋經治患者(201研究)中,使用ABI-H0731(300 mg)加恩替卡韋治療24周,聯合用藥相比恩替卡韋單藥治療患者未檢測到HBV DNA的比例為83% vs 0,達到HBV RNA<200拷貝/ml的患者比例分別為50%和0,達到HBeAg的降低值≥0.5 log 的患者比例為17% vs 0,而HBsAg在聯合給藥組和恩替卡韋單藥組均沒有明顯降低。在24周治療結束再繼續給藥ABI-H0731(300 mg)加核苷(酸)類似物聯合治療至最長52周(211研究),在第48周時,聯合給藥組HBV DNA的平均降幅為6.3 log,HBV pgRNA的平均降幅為3.0 log。但是HBsAg的降低仍不明顯,只有一個患者取得了0.5 log的降低。Assembly bio開發的ABI-H2158是第二代衣殼抑制劑,在100 mg,1次/d治療15 d後,HBV DNA的平均降幅為2.3 log IU/ml,HBV pgRNA的平均降幅為2.1 log IU/ml,目前該藥1b期臨床試驗還在進行當中。該公司第3個衣殼抑制劑ABI-H3733目前還在臨床前研究階段,初步結果表明其對於降低cccDNA的效果要優於ABI-H0731。

此外,其他在研的衣殼抑制劑項目還有QL-007、AB-836、ZM-H1505R、EDP514、AK0605、ALG-000184等,均處於相對早期研究階段。

3核酸幹擾藥物或其他核酸藥物

自從RNA幹擾現象和機制被發現,利用該技術研發各種治療藥物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核酸的體內穩定性、遞送、脫靶等問題也一直是橫亙在其成藥道路上的障礙。近年來相關新技術不斷湧現並取得突破性進展,已陸續有核酸藥物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批走向市場,這一領域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ARO-HBV(JNJ3989)是由Arrowhead公司研發的核酸幹擾藥物。在臨床研究中,在HBeAg陽性或陰性,以及未經治或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患者中,每月1次皮下給藥,共給藥3次,劑量分別為25、50、100、200、300、400 mg。在給藥後的113 d,HBsAg平均降低值(log IU/ml)分別為1.00 (25 mg組, n=8)、1.18 (50 mg組, n=8)、1.54 (100 mg組, n=8)、1.71 (200 mg, n=7)、1.48 (300 mg, n=8)、1.75 (400 mg, n=8)。所有患者都達到了HBsAg降低1個log的目標,並且該效果能在最後一次給藥後持續4個月以上。治療後80%的患者HBsAg最低值≤100 IU/ml,35%的患者HBsAg最低值≤10 IU/ml,12.5%的患者HBsAg最低值≤1 IU/ml。後續增加給藥頻次,即每兩周或每周100 mg劑量,或者每周劑量200 mg或300 mg, 研究結果都證實更頻繁的用藥並沒有增加HBsAg降低的速度和程度。在該研究中,HBV DNA、HBV RNA、HBeAg和HBcrAg水平也有一定降低。Arrowhead和Janssen公司也探索了JNJ3989聯合用藥的潛力,在最新公布的JNJ3989+JNJ6379聯合核苷(酸)類似物藥物的隊列研究結果中,所有12例患者都達到了HBsAg降低1.0 log IU/ml的目標。並且在HBeAg陽性(n=4, 平均最低值為-1.52 log IU/ml)或陰性患者(n=8, 平均最低值為 -1.76 log IU/ml)中這一效果無差異。所有患者的基線HBsAg>100 IU/ml,但在治療12周後,所有患者的HBsAg<100 IU/ml。目前該品種可能會擴大研究病例數,繼續探索在CHB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目前在研的核酸幹擾品種還有AB729、VIR-2218、RG6346、SR016、STSG-002、BB-103等。

反義核酸通過靶向特定DNA或mRNA序列來使靶標蛋白的表達降低從而發揮治療作用。GSK公司的兩項反義核酸HBV治療藥物GSK3389404(GSK404)GSK3228836(GSK836)目前正在進行臨床2期研究。GSK836為單純的反義寡核苷酸,而GSK404是GalNAc偶聯的反義核酸分子。HepDART 2019大會公布的結果顯示,在未接受過治療的HBV DNA≥2×103 IU/ml的CHB受試者中進行了GSK836的臨床2a期研究。在第1、4、8、11、15和22天通過皮下注射GSK836 150 mg(n=6)、300 mg(n=12)與安慰劑(n=6)進行治療,持續4周。初步評估在第29天進行。此後,所有受試者均接受替諾福韋治療6個月。GSK836表現出與劑量相關的HBsAg降低。在第29天時,150 mg[每月總劑量(TMD)=900 mg)]和300 mg(TMD=1800 mg)劑量組,HBsAg平均值與基線相比的變化分別為-0.50 log IU/ml和-1.55 log IU/ml。3名受試者的HBsAg降低大於3.0 log IU/ml,其中2名受試者的HBsAg水平降至定量限以下,在反義寡核苷酸治療停止後至少28 d和102 d,HBsAg仍低於定量下限。

另外,對於GSK404的臨床2a期研究則在穩定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HBeAg陽性或陰性CHB受試者中進行。受試者被隨機分為接受安慰劑或GSK404 30 mg、60 mg、120 mg (均為每周用藥1次)或120 mg (每2周1次給藥)皮下注射,共12周,給藥結束繼續觀察至24周。在第85天,平均HBsAg降低值分別為0.02 log IU/ml(安慰劑組,n=10)、0.13 log IU/ml(30 mg每周1次給藥組,n=6)、0.34 log IU/ml(60 mg每周1次給藥,n=20)、0.44 log IU/ml(120 mg每2周1次給藥組,n=15)和0.75 log IU/ml(120 mg每周1次給藥組,n=15)。在第85天,共3例受試者的HBsAg的降低值超過1.5 log,60 mg每周1次給藥組(1.54 log)、120 mg每周1次給藥組(2.72 log)和120 mg每2周1次給藥組(2.37 log)各1例。並無受試者的HBsAg降至檢測限以下。此外,在給藥結束後至第169天,受試者的HBsAg水平又恢復至治療前基線水平。有2例患者出現ALT升高,被認為與HBsAg的下降有關。在該研究中藥物耐受性良好。但未結合GalNAc的GSK836觀察到更強的劑量相關性HBsAg水平降低,更多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RG6084RG6217是Roche在研的兩款鎖核酸產品,目前在臨床1期研究當中。

4HBsAg抑制劑

Roche公司在近年來通過基於表型的高通量篩選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結構的能降低HBsAg水平的新結構小分子(專利公開號為WO2015113990、WO2016107832、WO2016177655、 WO2016023877、WO2019110589等)。RG7834便是通過基於表型的高通量篩選後優化得到的小分子,在dHepaRG細胞中,RG7834能夠有效抑制HBV抗原HBsAg、HBeAg和HBV DNA, IC50值分別為2.8 nmol/L、2.6 nmol/L和3.2 nmol/L。針對RG7834這一全新結構的HBsAg抑制劑分子,從專利檢索可以看到較多公司也進行了研究,包括Gilead(WO2018144605)、廣生堂(WO2018161960)、銀杏樹藥業(WO2018019297)、愛科百發(WO2018130152)等。RG7834進展到臨床1期研究階段,但目前已終止,具體原因未披露。

Rep2139是由含有40個鹼基的一段ACAC重複序列組成的,化學修飾包括核糖2』位羥基甲基化,胞嘧啶5位甲基化和硫代單磷酸酯。Rep2165則是在Rep2139的基礎上在特定位置替換了3個未經化學修飾的核糖腺苷(圖1a中下劃線位置),可以增加對藥品的清除。在臨床2期研究Rep 401中(圖1b),共招募40位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在前24周,採用替諾福韋(TDF, Viread)治療,300 mg口服,每日1次。接下來24周,實驗組採用Rep2139-Mg或者Rep2165-Mg(250 mg, 靜脈注射, 每周1次)+TDF(300 mg, 口服, 1次/d)+幹擾素(Pegasys, 180 μg, 皮下注射, 每周1次)一直治療至第72周。而對照組在後續的24周採用TDF+幹擾素治療,劑量和給藥頻率同上,在第48周全部患者採用和實驗組一樣的給藥方案,增加Rep 2139-Mg或者Rep 2165-Mg的給藥方案直至96周為止。

結果如圖2所示,在完成治療之後進行了大於24周的隨訪患者中(36例),HBsAg<1000 IU/ml的患者比例為72%,HBsAg<1 IU/ml的患者比例為50%,HBsAg≤最低檢測限(LLOQ, 0.05 IU/ml)的患者比例為42%,實現HBsAg血清學轉換的患者比例為53%。HBV DNA水平≤2000 IU/ml的患者比例為78%,檢測不到HBV DNA的患者比例為47%。實現病毒學控制(HBV DNA≤2000 IU/ml, ALT復常)的患者比例為39%。實現功能性治癒(HBsAg<LLOQ, HBV DNA 低於檢測下限,ALT復常)的患者比例為39%。臨床獲益並不再需要藥物治療(進展低風險,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的患者比例為78%。此外,沒有發現Rep 2139和Rep 2165對於病毒學指標影響的差別。

此外,在早期進行的臨床研究Rep 301-LTF中,已有11例患者完成治療並隨訪達到3年~3年半。在這些患者中,ALT指標正常化的患者比例為73%,肝硬度中值正常化或降低的患者比例為64%,實現HBsAg<1 IU/ml的患者比例為55%,實現HBsAg≤LLOQ(0.05 IU/mL)的患者比例為42%,實現HBsAg血清學轉換的患者比例為36%。HDV RNA相比基線降低大於2 log的患者比例為82%,檢測不到HBV RNA的患者比例為64%。在實現了HBV RNA持續陰性的患者中(共7例),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比例為100%,檢測不到HBV DNA的患者比例為71%,實現HBV病毒學控制(HBV DNA≤2000 IU/ml,ALT正常)的患者比例為43%,實現HBV功能性治癒(HBsAg<LLOQ, HBV DNA檢測不到, ALT正常的患者比例為57%(4/7),實現HBV臨床獲益不需再藥物治療(定義同前)的患者比例為100%。在上述臨床研究中,患者的ALT升高明顯,但總膽紅素、白蛋白以及國際標準化比值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研究人員發現ALT的升高和HBsAg發生3個log值的下降以及實現功能性治癒是正相關的。下一步Replicor公司希望能實現皮下給藥,並且希望找到新的免疫調節藥物來進行組合而提高治癒率。

從該結果也可看出,NAPs對於降低HBsAg的效果相比其他類型的藥物具有一定優勢,但具體的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和探討。

5免疫調節劑

免疫調節劑目前在研項目(除疫苗外)主要集中的靶點為TLR7、TLR8、PD-L1以及PD-1等。

針對TLR7靶點,Gilead公司曾開發Vesatolimod(GS-9620)。在一項臨床2期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中評估了Vesatolimod在初治CHB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納入192例患者,根據HBeAg狀態和轉氨酶水平按照2∶2∶2∶1的比例隨機分為4組,分別接受Vesatolimod 1 mg、2 mg、4 mg或安慰劑治療,每周1次給藥,共12周。同時所有受試者使用每日1次的替諾福韋300 mg,共48周。第24周時,給藥組中只有10例患者(6%)HBsAg經歷了0.5 log的降低,而安慰劑組降低的比例為11%,沒有患者HBsAg消失。3例患者在第48周時發生了HBeAg消失和血清學轉換,其中2例發生在安慰劑組。由於Vesatolimod對於HBV病毒學指標的改變並不明顯,治療HBV感染相關研究已終止。

正大天晴和強生公司也聯合開發一款TLR7激動劑JNJ-4964(TQ-A3334)。在健康受試者中進行的單劑量遞增1期臨床研究中,從0.2 mg到1.8 mg的劑量都是耐受的,並且當劑量超過0.2 mg時,單次給藥都能劑量相關性的引起相關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應答,包括ISG(MX1、ISG15、OAS1),IFN-γ,IP-10,IL-1RA和MCP-1。目前,JNJ-4964仍在進行臨床1期研究。

美國肝病學會2019年會議上,Gilead公布了針對TLR8靶點的Selgantolimod(GS-9688)2期研究結果。該研究為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試驗,48例HBeAg陽性或陰性CHB患者按照2∶2∶1的比例隨機分為3組,分別接受:每周1次3.0 mg GS-9688加口服核苷(酸)類似物藥物; 每周1次1.5 mg GS-9688加口服核苷(酸)類似物藥物; 安慰劑加口服核苷(酸)類似物藥物。療程為24周,觀察期24周,觀察期繼續使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藥物。在第24周時,1.5 mg給藥組有1例HBeAg陰性受試者HBsAg下降大於1 log IU/ml,3.0 mg給藥組有1例HBeAg陰性受試者HBsAg消失。1.5 mg給藥組有1例HBeAg陽性受試者HBeAg消失。口服GS-9688對CHB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療48周的研究結果仍在評估中。

6 其他項目

關於cccDNA抑制劑,Gilead曾開發過一款KDM5抑制劑GS-5801,臨床前研究表明,在HBV感染的PHH細胞中,GS-5801針對HBV RNA的抑制率EC50為0.043 μmol/L, 針對HBV DNA的EC50為0.065 μmol/L, 針對HBeAg的EC50為0.154 μmol/L, 針對HBsAg的EC50為0.142 μmol/L。該項目曾進展到臨床1期研究階段,但目前已終止,未披露具體原因。目前,cccDNA抑制劑還有CHR-101、BSBI-25在研,均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

此外,亞盛醫藥的細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抑制劑APG-1387治療CHB也已進入臨床1期研究。Arbutus公司也在開發下一代直接靶向於RNA的小分子藥物,目前還在先導優化階段。Enyo公司開發的FXR激動劑EYP001也進入了臨床2期研究階段,研究中耐受性良好,但未觀察到明顯的HBV病毒學指標的改變。基因編輯療法(EBT-106、ARCUS-HBV),細胞療法(LTCR-H2-1、 IMMTav)等也都在治療CHB領域進行早期嘗試。

綜上所述,目前在研的不同類型的抗HBV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但還需要大型2期或3期臨床研究以進一步驗證。由於針對HBV生命周期或宿主的不同靶點,不能簡單的從單一指標的改變來評判孰優孰劣。同時也應當看到,不同機製藥物的聯合應用仍是今後研發的策略,包括靶向宿主的免疫調節藥物。雖然CHB的治癒之路依然充滿挑戰,但曙光就在前方。

引證本文

何寅武, 王建華. 慢性B型肝炎在研抗病毒新藥縱覽[J]. 臨床肝膽病雜誌, 2020, 36(10): 2298-2304.

本文編輯:劉曉紅

公眾號編輯:邢翔宇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下載全文PDF

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核心影響因子1.598

2019年度核心影響因子、核心總被引頻次、綜合評價總分在消化病學類核心期刊中均排名第1位

《臨床肝膽病雜誌》再度獲評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 , 總排名居消化病學類核心期刊冠首

歡迎來稿|《臨床肝膽病雜誌》2021年第1~4期重點號選題

相關焦點

  • 慢性B型肝炎患者:我為什麼要抗病毒?讓醫生告訴你實情
    目前,我國B型肝炎患者已達到幾千萬,其中有四成患者由於沒有經過正規的治療最終發展成肝癌,慢性B肝患者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生命周期,平安度過一生十分關鍵。 在慢性B型肝炎治療中,抗病毒治療十分重要,以下是對慢性B型肝炎為何需要抗病毒治療進行簡要介紹,希望對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提供合理參考。
  • 亞盛醫藥IAP抑制劑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II期...
    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CHB)的II期臨床研究已經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項研究為一項國際多中心、開放性的Ⅱ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用於初治或經治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計劃全球多國共入組104例患者。
  • B型肝炎簡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等腸道外途徑傳播,由人傳播給人;成年人感染多數自愈;幼兒感染則易成為慢性感染和/或發展為慢性肝炎,甚至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細胞癌。
  • 慢性B型肝炎的危害不容小覷,嚴重時可引起癌變,患者應時刻注意
    01慢性B型肝炎是什麼?了解基本的小知識,關愛B肝患者的身體健康1、慢性B型肝炎的簡介慢性B型肝炎是常見疑難病,病情容易反覆發作,其中大部分合併肝纖維化,甚至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肝癌。中醫屬脅痛、黃疸、積聚、臌脹等範疇。
  • 慢性B型肝炎簡稱CHB,治療困難,世界醫研者正齊心致力新藥研發
    導語:經歷過2020年的疫情,談及肺炎,想必大家會率先聯想到新冠肺炎,其實從前更為常見的肺炎是一種叫做慢性B型肝炎的肺炎。慢性B型肝炎(CHB)的發病機制相當複雜,治療也相當棘手。長期以來,許多基礎和臨床學者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就CHB發病機制及病因治療的進展概述如下。
  •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
    一種B肝在研新藥GC1102,藥智資料庫的全球臨床試驗資料庫顯示繼續處於Phase 2和Phase 2/Phase 3研究當中。GC1102是由韓國Green Cross 公司自主研發,作為一種單克隆抗體藥物。
  • B肝在研新藥RNAi激活劑,成功檢測已有3種,阻止轉錄物翻譯
    因為在慢性感染過程中,某些病毒基因的RNAi沉默甚至可能導致cccDNA的失活。B肝在研新藥B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療進展。基於現有治療方法療效一般,不可能可靠地清除B肝病毒的所有複製中間產物,RNA幹擾在研B肝新藥越來越受到藥物學家的重視。從作用機制方面,RNA幹擾(RNAi)激活劑可以對B肝病毒複製周期進行破壞(上圖為本研究人員提供:RNA幹擾(RNAi)激活劑對B型肝炎病毒(HBV)複製周期的幹擾作用)。
  • 2020年全球抗病毒藥物研發現狀及趨勢
    治療愛滋病、B型肝炎和C型肝炎等慢性病毒感染的藥物佔90%,治療急性病毒感染的藥物僅5個,包括4個流感病毒藥物和1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藥物。自1997年第一個聯用藥物獲批以來,聯用藥物獲批的比例越來越高,並將逐漸成為主流。
  • [APASLB肝新藥]直接抗病毒藥物值得期待
    《國際肝病》:請分享一下您正在進行的治療B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課題研究?該藥物現在已經從學術理論階段發展到臨床試驗階段,Myrcludex B治療B型肝炎的Ⅱ期臨床試驗已經在美國AASLD年會上報告。  此外,該藥物在丁型肝炎中的應用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
  • 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複雜,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殺傷肝細胞,而是引起機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應答,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致肝細胞損傷,並誘發肝臟炎症。而肝臟炎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是慢性B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基礎。可見宿主因素在慢性HBV感染的臨床轉歸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B肝在研新藥基於然而,MAIT細胞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仍不清楚。中國研究人員進行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檢測其抗病毒潛力,並探討其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過程中,動態變化及調控因素。本研究數據和結論,已經過全面的同行評審,於2020年10月20日首次出版在《HEPATOLOGY》雜誌上。
  •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這項試驗由12位該領域醫學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課題為美國和加拿大治療幼稚兒童慢性B型肝炎的肝組織學研究。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慢性B肝病毒感染是導致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 黑猩猩試驗表明TLR-7口服激動劑GS-9620或可治療慢性B型肝炎
    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來說,直接抗病毒藥物能夠抑制B型肝炎病毒(HBV)載量,但需終生服用。相比之下,刺激先天免疫系統能提高機體對病毒的控制能力,而且在有限的治療之後獲得長期效應。
  • ...PD-L1抗體ASC22獲國家藥監局批准,在慢性B肝患者中開展臨床試驗!
    根據WHO發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全球範圍內B肝病毒感染者約為2.57億,中國境內感染者超過8600萬人。在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T細胞功能耗竭等是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而阻斷PD-1/PD-L1通路可以有效提高特異性殺傷T細胞功能,有望使慢性B型肝炎患者實現臨床治癒。
  • 國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藥物!歌禮1類創新藥ASC41臨床試驗...
    在慢性B型肝炎(HBV)領域,歌禮的ASC22有望成為全球首個(first-in-class)PD-L1抗體B肝免疫治療藥物,通過阻斷PD-1/PD-L1通路有效提高特異性T細胞功能,且具有皮下注射、室溫穩定的特點,其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 廣生堂:B型肝炎治療藥「恩替卡韋」獲一致性評價
    公告顯示,恩替卡韋是各國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一致推薦的治療慢性B型肝炎一線藥物,用於病毒複製活躍,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持續升高或肝臟組織學顯示有活動性病變的慢性成人B型肝炎的治療,具有抗病毒效果好、安全性高、低耐藥的特點,在我國目前核苷類抗B肝病毒市場佔有率第一。
  • B肝檢查的那些事兒|B型肝炎病毒|肝功能|膽紅素|-健康界
    B型肝炎患者檢查血常規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是否明顯降低,考慮是否存在肝硬化及脾功能亢進。以及在幹擾素抗病毒治療前及治療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看是否存在明顯的副作用,並幫助決定是否需要調整幹擾素劑量或療程。2.
  •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和Ib期研究數據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已有多項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查看該藥全球臨床試驗資料庫中,ABI-H0731已有七項處於II期臨床試驗。最新的II期研究主要是應用ABI-H0731強化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研究(2020-07-01登記)。
  • 血清HBV RNA定量在指導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該研究進一步對41例經核苷(酸)類似物(NAs)治療2年以上的慢性B型肝炎(CHB)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20例患者血清HBV RNA和肝內cccDNA均陽性,9例血清HBV RNA和肝內cccDNA均低於檢測下限,12例肝內cccDNA陽性,但血清HBV RNA低於檢測下限。分析提示血清HBV RNA與肝內cccDNA的存在與否及轉錄活性密切相關。
  • AASLD2020:在研B肝新藥ALG-010133體外能有效抑制HBsAg分泌
    目前的慢性B型肝炎(CHB)治療標準在抑制病毒複製方面非常有效,但未能降低抑制人類免疫系統的B肝表面抗原(HBsAg)並阻止「功能性治癒」的實現。核酸聚合物(NAP),如REP-2139,作為單藥治療和聯合治療可顯著降低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循環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