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眼裡的《易經》,猶如一部「神書」,曾幫4位大師獲諾獎

2020-12-04 東方文史

引言: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聞,我們人生的廣度和深度也隨著書中的華麗辭藻而愈加豐富。在這裡奉勸大家選擇書籍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書籍良莠不齊,較之那些歷史古籍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現在有很多人會去閱讀以前的書籍,除了了解歷史事件以外,還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對於往後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

《易經》這部作品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名人一度將《易經》當做是自己的啟蒙之書,在人生道路上的很多挫折和困惑都是《易經》幫著解決的,《易經》這本書的魅力必須要體會之後才能夠感受到。

1.《易經》處處體現著老祖宗們的智慧

《易經》傳到現在,只有周朝的《周易》被保留了下來,另外兩部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掩埋了。《易經》三部曲當中的每一部都是各個朝代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對上古《易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來突顯出本朝代的正統和天命。

《易經》出現的年代要追溯到很久之前,在中國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易經》就已經有了姓名,據傳《易經》的形成過程是緊跟時代腳步的,裡面匯集了老祖宗的經驗,《易經》之中處處彰顯了上古先民的智慧,它也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

令人費解的是《易經》作為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在近代社會卻是毀譽參半,為什麼被奉為經典的《易經》還會遭到質疑呢?那些不認同《易經》的人,認為這是一本卜筮鬼神的書籍,但是支持《易經》者,則認為其是一部蘊含真理的智慧之書。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易經》以王者之姿在西方科學界颳起了旋風。對於《易經》裡面的內容,西方的學者們嘆為觀止,他們對此讚不絕口。

2.《易經》被西方科學家奉為神書,其魅力到底在哪裡?

在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的時候,西方就已經開始發展科學了,但是西方國家不知道的是,在他們眼裡盲目落後的中國,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有關於科學的記載了。在康熙年間,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發現了二進位,一開始因為自己的不自信,他的論文並沒有發表。

後來他接觸到了中國的《易經》以及伏羲八卦,萊布尼茲深感震驚,因為他發現二進位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當中已經有了相關記述了,之後萊布尼茲才放心發表了論文。萊布尼茲對於中國的古文明倍感興趣,他還寫信給康熙,想要加入中國籍。

萊布尼茲的二進位對於近代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二進位現在是電腦的基礎。事實上在《易經》當中就已經包含了二進位的思想,《易經》讓萊布尼茲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讓西方科學家們為之震顫!

二進位值數學體系在易經中早有體現

《易經》的卦象是一套嚴密的二進位數學體系,它們的卦象嚴格遵循二進位的表示方式,它們的數字嚴格遵循二進位的運算規律。

六十四卦的正確數字表示形式為後面建立新卦序、揭示《易經》的基本規律、深入理解《易經》的內涵、詮釋《易經》的全部卦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套體系中,不僅僅反映與應用了有關的數學規律,這其中還蘊含著二維與三維的幾何圖形,還蘊含著靜態與動態的運動過程,甚至還蘊含著《易經》所獨有的數學規律等等。

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讓無數華人難以接受,但在評價《易經》時,黑格爾幾乎是頂禮膜拜。

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

1949年,歐洲哲學權威C.G捷恩為英文版《易經》作序時,留下的一段話更是神化了易經,讓中國人看了可能都要羞愧汗顏、臉紅!

談到世界人類獨一的聰明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大家所得的定律,頻繁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亙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3.《易經》是我們不可錯過的智慧之書

1975年,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卡普拉,諾貝爾獎得主,出版了《物理學之道》一書,他把量子力學理論與《易經》作了對比,認為《易經》與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動力學模型一致,而且八卦圖與強子的八重態相對應等。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本書的出版掀起了又一輪學習易經的熱潮。

《易經》在西方的影響力不斷的上升,還幫助四位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憑這一點,就不能說《易經》不科學。不可否認,中國的思想對於西方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啟迪的源泉。

總結:《易經》為科學界的發展推波助瀾,古人的智慧也讓我們拍手稱快,我們不用去羨慕西方世界的飛速發展,因為早在很久以前,中國人就已經發現了新世界的奧妙,只是被大家給忽視了而已。《易經》對於我們而言是不可錯過的作品,在人生路上,我們需要這麼一本書來指點自己,啟迪自己!

人這一生就該讀一讀《易經》

孔子曾經說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就是如果上天能夠再讓我多活五年或者十年,或許我《易經》的研究就會有一個更加深層的領悟,之後的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了,可見《易經》對於為人處世、命運等各方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綱要,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石。讀《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

有人說古人的文言文晦澀難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這本白話文版本的《圖解易經》可以推薦給大家,這個版本不僅完整完整將原版的內容收錄進去,還將那些深奧的語言,用白話文講解,通俗易懂。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

這本《易經》只要39元,卻能讓你受益終生!點擊下方商品卡就可購買。

相關焦點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諾獎獲得者:這次知識經濟的革命,受惠於中國偉大經典《易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但是因為它的玄妙,很多人始終將它視為是一本算命的書籍,科學家甚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易經》進行批判,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萌發出現代科學基礎,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一些思想的限制。那易經當真是偽科學?它當真是文化造假的源頭?西方研究者卻認為易經是超科學!
  •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歷經6500,終於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 3位神秘高人,留下一本「奇書」,一本「神書」,一本「天書」
    為了紀念他們,他們寫了三部畢生所學的著作,分別被人稱為是《奇書》、《神書》、《天書》。一是鬼谷子·捭闔策鬼谷子,真名王詡。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學問,包括英國生物和歷史學家曾評價老子,說他是東方科學的起源,他的《道德經》也被後人視為「神書」。三是姬昌·周易提起周文王姬昌,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一生有三大成就,一是拉開武王伐紂的序幕,二是開啟周朝八百年基業,三是寫下號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 三位神秘高人,留下一本「奇書」,一本「神書」,一本「天書」!
    為了紀念他們,他們寫了三部畢生所學的著作,分別被人稱為是《奇書》、《神書》、《天書》。一是鬼谷子·捭闔策鬼谷子,真名王詡。在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但他的弟子們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 墨跡,如孫臏與龐涓、蘇秦與張儀、韓非與商鞅等。他的徒弟都能夠擁有如此大的才能,因此 根本難以想像鬼谷子他的實力能有多大,常人也是根本猜測不出來的。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4人曾獲提名
    八大標準與現實差距  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獎標準,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經濟學家與諾獎的差距。筆者研究了諾獎的相關過程及評獎實踐,歸納出八個方面的標準:  第一,從諾獎的覆蓋範圍上看,包含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廣泛的經濟學各學科門類。
  • 《易經》被質疑是偽科學?西方科學家看法不同,認為它是超科學
    一說起易經,很多人心中想的便是八卦、算命、風水之類,更是把易經當做封建迷信,但是西方頂尖科學家對於易經卻十分推崇。那麼易經到底是不是偽科學呢,裡面記載的卦象真的能夠影響人的一生?西方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太極八卦圖和宇宙統一模式驚人一致。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前的太極八卦圖,就是人們苦苦追尋的宇宙統一模式。中國的科學家也根據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從而提出了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臺灣 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
    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時間:2018-11-13 13:07   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 曾為《百家講壇》講解《易經》 11日晚,管理大師曾仕強在臺灣三軍總醫院安詳辭世,享年84歲,此前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中講解《易經的奧秘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在今年的諾獎得主公布之前,智慧財產權機構科睿維安(Clarivate Analytics)預測稱以下領域有希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加州理工學院的科林·凱莫勒(Colin Camer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喬治 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兩位學者在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史丹福大學的羅伯特·霍爾(Robert Hall
  •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 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我們,儘量不要晚上讀《易經》
    《易經》中揭秘了2個人生真相:三種人「命最苦」,三種人最有福《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
  • 科學網—探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1位學者獲32座諾獎
    探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1位學者獲32座諾獎科研項目為期十周,本科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科研活動,項目結束後會模擬正規的學術會議,提交科研報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介紹,並由專門委員會評獎。 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沙莫表示,本科生在加州理工所接受的教育不光來自於課堂,更多的是來自科研實踐。「課堂知識的傳授和研究是緊密相連的,我們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為科研做好準備。」
  • 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科學院:假的!這一謠言從何而來
    如果真如傳言所說,如果老舍沒死,那麼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就不是莫言而是老舍了。 諾貝爾獎其實還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獎項,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獲獎的更多的還是西方作家。 在一九四、五十年代,關於諾貝爾文學獎將頒給中國人的傳說就已經在文學界流傳。
  • 環球時報:達賴劉曉波獲諾獎給中國留下尷尬
    中國作家莫言昨天獲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來,網際網路上立刻轟動。我們首先在此祝賀這位中國主流作家。  按說中國人應以「平常心」看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的諾貝爾文學獎與世界頂級文學成就的相關度,比科學獎在同領域的相關度要低很多。
  • 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1999年,中國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8位,出自同一所學校。有人覺得難以置信。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