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蔥蘢》:撲向綠野的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

2020-12-23 光明日報

湖北恩施鑼圈巖天坑底部的寄生植物 新華社發(宋文攝)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植物分類學應該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之所以說熟悉,是因為幾乎每個人在生命旅途中,總難免會被一棵樹、一簇花或一片綠所吸引、所打動,進而關心起它的名稱、類別與特性。這時,不管是否自覺,他實際上已經同植物分類學發生了交集與關聯。而之所以說陌生,則是鑑於植物分類學畢竟是少數科學家從事的一門冷寂學問,其種種奇異與甘苦,大都屬於業內話題,而鮮為局外人所知。「萬花如海一身藏」,植物分類學及其從業者的歷史境況庶幾如此?

為了讓植物分類學以及獻身於此業的人們能夠進入公眾視野,作家彭程悄然置身這一領域,憑藉其一貫對自然萬物的摯愛與關注,以及由此迸發的創作熱情和藝術才智,精心寫成了長篇報告文學《草木蔥蘢》。這部作品作為中國科學院、中國作協和中國科協聯袂組織的「創新報國」文叢之一,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植物分類學在自然、歷史和人的三維空間裡獲得了充沛而生動的展現。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繁茂的植物資源,同時也催生了國人由來已久的從感性和經驗入手對植物的認知與利用。然而,由於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科學教育落後,加之國人的思維長於直覺而疏於邏輯,所以知識和學理形態的植物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初,才由志在科技救國的青年才俊從國外引入。此後近半個世紀,我國第一代植物研究者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在極端困難、簡陋乃至險惡的條件下,捧出了一批堅實的成果,顯示出植物分類學在中國最初的生命力。新中國成立後,儘管百廢待興,但黨和政府還是及時關注植物研究,並作出切實的規劃與布局。改革開放以來,植物分類研究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相關部門和單位通過調整思路,明確目標,充實力量,補齊短板,夯實基礎,有效加快了科研步伐。同時進一步拓展全球視野,擴大對外交流,使學科水準在取長補短中躋身世界前列。

對於中國植物分類學走過百年曆程,《草木蔥蘢》進行了客觀精當的書寫,既充分展現出巨大、顯著的時代跨越,也沒有諱言其起點的滯後與基礎的薄弱,以及它在前行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曲折。透過全書,我們看到作家面對歷史所秉持的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創作態度。

《草木蔥蘢》講述近百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植物分類學的發展軌跡,自然要介紹與之相關的歷史背景、重要節點、專業知識、研究狀況以及材料數據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曾妨礙或遮蔽作家對作為科研主體的人的關注與描繪。

作品除了在不同場合隨時記述科學家的勞動成果之外,還沿著大致的時間順序,先後開闢四個以「棟梁」為題的獨立章節,集中狀寫了一批為植物分類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如被稱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植物學界領袖」的胡先驌;創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以突出成就矗立起植物學研究又一座豐碑的劉慎諤;在蕨類研究方面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的秦仁昌;箋草釋木六十載,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植物標本採集、整理與鑑定的王文採等等。這些章節儘管篇幅不大,但要言不煩,從而構成簡約、精緻的科學家列傳,使全書在「史」的品格之外,又增添了「志」的風採。

在《草木蔥蘢》中,植物學家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性情與作為,但又不乏共同的人格操守與人生追求。他們都有著吃苦耐勞、精細嚴謹的勞動態度。植物標本是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為了做好這項前提性和基礎性工作,幾代植物研究者櫛風沐雨,宵衣旰食,無數次跋涉和勞作於山野之間,進行植物特性勘察與標本採集,其包羅之宏富和涵蓋之廣大,在洋洋灑灑126冊,錄載了三萬多種植物檔案的《中國植物志》裡,有著充分詳盡的展示。植物園裡的工作同樣紮實細密,一絲不苟。俞德浚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堅持春秋兩季對園中數以萬計的植物進行全面檢查,株株過目,處處留心,其始終貫徹的「六有」標準,盡顯科學管理的之嚴。曾孝廉40年如一日,專心致志地為植物畫圖像,練就筆下的無法之法,硬是在「冷板凳」上作出了大貢獻……所有這些,均讓人讀後感慨萬端,肅然起敬。

他們還有始終不渝的家國情懷。20世紀初,中國的植物研究從標本採集到整理鑑定,都由外國人來做。對於這種情況,作為早期植物研究者的鐘觀光,深感不滿和不甘。為此,硬是自己動手,創造條件,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植物標本室,開了中國植物自主研究的先河,為國家和民族爭了氣。劉慎諤在歐洲從事植物研究多年,取得了顯著成就,被法國植物研究機構譽為「第一個研究法國植物的外國人」,但他最關心的還是中國植物研究的發展。他帶著兩萬多號植物標本和一批靠節衣縮食買來的專業圖書,毅然回到祖國,加入植物研究的行列。類似這樣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決心以專業報效祖國的學人在植物學界還有若干。「乞得種樹術,將以療國貧」,胡先驌當年的詩句可以作為這個群體的精神告白。

閱讀《草木蔥蘢》還可發現,作家不僅善於捕捉和提煉植物研究者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品質,而且很注意進行新穎、別致的表達,努力營造質文兼具、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作品結構別開生面,梳理植物分類研究的歷程,但沒有滿足於常見的材料整理與平鋪直敘,而是首先鎖定集植物分類之大成的科學巨著《中國植物志》,並將其喻為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樹,然後以此為焦點和線索,通過樹由「播種」到「新苗」再到「佳木」的成長過程,展開植物分類研究的方方面面,同時盤點它所經歷的「虛熱」「風雨」「春回」「金秋」的洗禮,及其光明開闊的前路。於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曲折發展、砥礪前行的軌跡,有「意」有「象」,躍然紙間。

同時,《草木蔥蘢》的知識播撒自然生動。聚焦植物分類學必然要介紹相關專業知識。而在涉及這類文字時,作家不僅落筆輕盈,深入淺出,生趣盎然;更重要的是,能將植物學的專門知識巧妙地穿插於人物行為和事物變化之中,化為藝術敘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有效地強化了作品的文學性和審美表現力。

(作者:古耜,系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2009年,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結束了18年的海外漂泊後,毅然放棄優越條件選擇回國,為了科學事業後繼有人,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為了國家重要領域尖端技術的發展,他不計名利、殫精竭慮。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 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科研精神 由坐得冷板凳,潛心磨一劍 「化學學科是實驗科學,研究成果就是要拿來做產品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一個數據不實,結果就可能失之千裡,所有數據都必須經得起檢驗」。馮小明說,做科研就得有家國情懷,要耐得寂寞,要敢於坐「冷板凳」。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周向宇院士:弘揚家國情懷 矢志知新創新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高春燕)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周向宇做客南開,參加我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研究生黨支部聯合組織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擔新時代重任」主題黨日活動。向師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分享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2020-03-09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河北中考語文試卷:培育家國情懷厚植人文精神
    整張試卷強調家國情懷,重視親情、孝道、鄉土觀念,倡導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心懷天下。第三部分作文話題「認識你自己」,表現自我關懷,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尊嚴、價值、命運,追求自我和關切自我。孫軍國認為,2019年河北中考語文卷穩中見新,表現濃鬱的傳統文化色彩和濃厚的人文精神。
  • 程遠雄:培養醫學生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傳承鍾南山的精神力量
    他告訴記者,自己博士階段師從鍾南山院士,鍾院士的醫者仁心、為民情懷深深鼓舞了他。「『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鍾老師已經84歲高齡,在第一時間無私無畏、挺身而出,我沒有理由不前僕後繼。」程遠雄表示,自己還要將鍾南山院士給予自己的精神力量傳承下去,「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是醫學生教育中最重要一課。除了在教學中融入理念的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
  • 全國語文試題評析:涉及五四運動、黃大年精神,家國情懷濃
    ,精心擷取素材,科學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一、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高考語文命題立足高考評價體系,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通過科學設計命題,厚植家國情懷,倡導品德修養,講述奮鬥故事,引導考生傳承愛國精神,接續時代奮鬥,譜寫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奮進之歌。
  • 雙節來渭博 聽先賢故事 學家國情懷(組圖)
    陝西網訊(通訊員 楊娟)9月29日、30日,渭南市高級中學和渭南小學的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參與該館正在舉行的「迎中秋 慶國慶 家國情懷」渭南歷史人物專題導賞和月相儀製作體驗活動。在了解渭南先賢故事和感受月相變化中歡度國慶中秋雙節,感悟家國情懷。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由端午節形成的端午文化,事實上反映出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也成為了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 涵養家國情懷 做好結合文章
    主題教育啟動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聚焦主題主線,突出學校特色,以高站位謀劃、高標準組織、高要求實施,堅持學習引領和滋養初心相結合、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著力重點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紮實推進主題教育,在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家國情懷:課本中的遼寧
    在開幕式現場,三位老師為讀者朋友帶來的迷你網課,不僅帶我們再一次走進積澱深厚的遼寧和建設發展中的遼寧,也讓無私奉獻、拼搏奮鬥的家國情懷深植心中。 遼寧是一個充滿奉獻熱情的地方,課本中的雷鋒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讓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接力傳承。「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加快山東科技創新,海內外院士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藥理學教授歐陽冬生的家國情懷
    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現實力量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記者剛走進歐陽冬生辦公室,就聽見他在與女兒通電話。看見記者進來,他與女兒簡單交代幾句便掛了電話,並對記者說:「我女兒很優秀。」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縱觀從《印象·絲綢之路》大型電影系列紀錄片到長篇小說《援非醫生》、青春喜劇電影《青春特煩惱》;音樂作品《百位明星關注留守兒童》、《一路幸福》等,幾年時間裡向凱工匠精神創作執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愛國題材。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家國情懷以一種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家國情懷的「家」在此處不是現代意義的家(現在說的家在古時稱「戶」),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
  •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的報導——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