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草果,中國人和世界華人圈對它並不陌生,我去越南、緬甸做田野調查期間,見識到當地華人運用草果熬出上好、香噴噴的河粉湯頭;緬甸人愛吃伊洛瓦底江捕撈的鯰魚、鱧魚和吳郭魚,用來熬製魚湯麵(Mohinga),由於魚有很重的土味,緬甸人就以草果來除味,神奇的是土味不見了,一鍋清澈香甜的高湯讓人驚豔!
說到緬甸真令人難忘,這裡有3多:佛塔多、廟宇多、和尚多,每日虔誠膜拜、供花獻佛,朗讀經文,雖然大部分人生活並不優渥,掏錢買食物布施卻是日常中最重要的大事。
清晨和午後,一群穿粉紅色僧袍的尼姑,頭頂著缽或任何可以盛裝食物的器皿,沿途接受人們供養,在這裡男女老少都可短期出家,小朋友會在學校暑假到廟宇「渡過」,開學再「還俗」回家,煞是有趣!
人們不惜攜家帶眷千裡迢迢拜訪各大廟宇,一家老小走累了就找個空間,或躺或臥又或者短暫睡個午覺,醒來大家圍坐吃帶來的飯菜,其樂融融。
緬甸人在信仰面前顯得自在又自若。
除腥羶增香調味
逛逛市場,最多的香料就是草果,我猜想大概是緬甸人多以河魚及河鮮為主,恰巧草果能除腥羶又增香調味,讓原本經濟不寬裕的民眾得以享受一頓好膳食。
草果原生長於雲南、廣西地區,南方人把它當藥,根據《飲膳正要》闡述:「味辛,溫,無毒。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消酒毒。」在中醫草果性溫、味辛、燥溼除寒、祛痰截瘧、消食止吐。
根據《本經逢原》所述:「除寒燥溼,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2至3%的揮發性精油、烯、醛、醇、桉葉油素、草果酮等成分,對去除羊肉腥羶味具有奇特功效,無怪乎北方人視若珍寶。
市場最多的香料就是草果。
草藥躋身辛香料
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發現草果,稱之為「嘎古拉」,由於有去除羊肉羶味的能力,使蒙古人欣喜若狂,一度成為進貢香料。從此被納入調香增味版圖,從草藥躋身辛香料範疇。
南方人素來飲食清淡,重原食原味,原對草果的運用並不熟稔也沒什麼好感,近年來被調製成各種複方調味粉、臺灣盛行的百草粉、對岸風靡的十三香,著名美食博主「滇西小哥」愛用草果粉來製作各沾醬、醃漬食物,開啟了南方人對它的另眼相待,才發現產於南方的草果原來是好物。
緬式馬賽魚湯就是用草果去腥羶。
食物矯味能力強
草果看起來的確其貌不揚,表面棕灰色至灰黑色,呈橢圓形,外皮具明顯縱線或稜線,皮堅韌略硬,剖開中間有隔膜,一顆共有3瓣,種子有8至20顆。
草果的味道乍聞並不討喜:帶有甲殼昆蟲氣味,有一種近乎薰馥芳香的味道,有一點辛辣、微苦又幽馝,但沉穩而內斂。正因為外形、味道如此特殊,食物矯味能力也最強!
日常熬湯去除骨髓腥羶味,取一兩顆拍破外殼,放入湯品中一起熬煮;燉煮牛肉或羊肉也非常對味;想要在肉末中適度調味,草果也能勝任愉快。若發現高湯保存不當,稍稍變質、老滷水經過多次使用而產生複雜異味,先不要急著處置,只要放入幾顆草果,小火沸而不騰數分鐘,原來不好的味道就會消失。
草果真是一根魔法棒,瞬間把南瓜變成馬車!外國人將草果歸類為亞洲獨有的、盛產於中國的「中式黑豆蔻」真是實至名歸!
清晨及午後最常見的地景——託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