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翻譯風格與翻譯目的論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張明權

本期點評專家:張明權

譯題一:畢業了,我們去哪裡舞動人生?

每年都有畢業生,每年就業都難,我們每年也就同一個問題反覆思索和探討。在大學生就業這個高難問題上,社會各界都在努力為這個問題「求解」。目前看,要解開大學生就業這個「解」,難度不亞於哥德巴赫猜想。也許正因為不好解決,才引起無數人「求解」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正是我們發表這篇文章的目的。

參考譯文:

Shall we 「dance」 to work?

Each year sees the frustration of graduates at the door of a tough job market and each year the same speculation and probing. Society strives to work out a 「solution」 to the 「tickler」 that has now mounted to a Goldbach Conjecture. However, the very thorny question has attracted people to stream in to offer solutions, for which we provide ours with this article.

對於第一段文字,我想說的主要是翻譯風格問題。在網友的譯文中,wiseme06的譯文努力貼近英語的表達習慣,恰當地使用了英語的從屬分句結構,包括as引導的狀語從句,what引導的名詞性從句,以及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整個譯文可以說是目的語導向的,這裡的翻譯方法接近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documentary translation,即用譯語重建在源語文化條件下源文信息發送者與源文讀者的交際活動。但從文本類型來講,該文本並非單純的informative文本,同時也部分包含了expressive和appellative的功能。我們可以認為,主體的功能決定了翻譯的方法,除非受委託人的指示,必須使用instrumental translation的方法。這裡說的有些抽象,解釋一下就是說這裡並非需要過多考慮原文的形式功能,但翻譯時也不能忽略其中的expressive和appellative功能,expressive功能具體表現在隱喻的使用上,而appellative則表現在作者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態度中。雖然如此,翻譯最終又必須具有整體觀,所以這又給經驗型譯者提供了良機。下面著重談一談其中的幾個隱喻所涉及的翻譯問題。就隱喻的翻譯而言,documentary translation往往不是十分關注對源語喻體的保留,直接譯出其含義的比較多。但這正是單一方法的危險性。Wiseme06部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把「解」翻譯成「solution」。原文作者把就業難題最終比作了哥德巴赫猜想,這樣原文的比喻主要是用數學概念展開的。注意到這一點,這裡的隱喻翻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的譯文中,我考慮用work out, solution, tickler, thorny question等詞彙來串連整個隱喻語義場。至於標題中所謂的「舞動人生」,這個比喻的意象是獨立的,在第一段中並沒有出現與之呼應的其他說法,可以考慮保留,也可以捨棄。有一個譯者做的比較好,把標題譯成了where is the next stage after school? 最後補充一下,emilywu73的翻譯整體上也挺好的,其中fresh from和hard put to land satisfactory jobs在用詞上都很地道。小荔枝lily的翻譯用樸實的語言譯出來,感覺十分順暢自然。總之,雖然原文只有一個,但譯文卻是千差萬別的,在克服了基本錯誤的基礎上,譯文的優劣則變得難以判斷,這時候考慮譯文的目的性真的十分必要,簡單的否定(或肯定)一個人的譯文不是正確的翻譯批評方式。

譯題二:世界盃「點燃」世博園足球激情

舉世矚目的南非世界盃還未正式開賽,熱烈的氣氛就已經傳播到了千裡之外的上海世博園。隨著南非世界盃的臨近,上海世博園內的足球元素也日益增多。無論是足球明星的蠟像,還是可愛的世界盃吉祥物「扎庫米」,這一切都預示著世界盃這一全球的足球盛宴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參考譯文:

World Cup 「Spark」 Soccer Passion in Expo Park

Though resplendent games are yet to kick off, the World Cup fever has gripped the distant Shanghai Expo Park. (借用了wiseme06的一些用詞) With soccer elements vibrant in the Park, waxworks of soccer stars and loveable 「Zukumis」 come on stage to meet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soccer gala.

這段文字開頭的「舉世矚目」不能簡單的翻譯成world-renowned,這裡的意思是to attract the worldwide attention,有網友注意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世界盃舉世矚目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足球本身源於英國,世界盃可以說是世界上受關注最為廣泛的運動,因此這裡要不要直譯出來,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還有這段文字中兩次提到了世界盃的臨近,也可以合併掉,在英語中沒有必要重複。「千裡之外」肯定是虛指,不必直接翻譯成thousands of miles,用distant就可以了(周杰倫歌曲《千裡之外》還真就翻譯成了Thousands of Miles Apart,那個是歌詞的翻譯,可以另文探討),或者可以說the World Expo at Shanghai in the Far East,但現在說上海在遠東似乎也是畫蛇添足了。「足球元素」就是soccer elements,前面有一期點評提到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Chinese elements。最後說一下「足球盛宴」,真可見中國的吃文化特點,我覺得用gala或carnival是可以的,當然feast也不錯,也可以指「令人愉快的活動」,感覺程度不太夠,開個玩笑,西方人的盛宴也許根本無法和中國的相比,所以還是carnival或gala來得貼切點,本屆世界盃中國隊再次缺席,看樣子我們得少吃點,多踢踢球了。

譯題三:「獨二代」物質豐富精神孤獨隨著「

80後」獨生子女的成家立業,第二代獨生子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日前,有社會學家稱:"第一代獨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這種情況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親情上的殘缺將比第一代更加嚴重。" 情況真有這麼糟糕嗎?有家長及相關專家表示,「獨一代」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感觸很深刻,而且他們年輕、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假如他們能重視孩子的成長教育,那「獨二代」的物質和精神都可以很富足。

參考譯文:

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Rich or Poor?

(這裡不提供譯文,可以參考wiseme06和emilywu73的翻譯)。

關於80後的譯法,我覺得the 1980s generation比post-80s要好。關於某一代人,美國人創造的詞彙包括the Lost Gene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Baby Boomers, Me Generation, Generation X, Generation Y以及Next Generation。「代」這個概念原本產生於人類的生命繁衍,在過去一般來說20年左右為一代,但現在中國流行的80後與90後等概念似乎已經超越了這個生物學的定義,更多的具有了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的generation gap的含義。當然文化意義的衍生並沒有完全排除生物學意義上的區分,所謂「三年一個代溝」的說法畢竟是站不住腳的。從表達的角度上講,post-這個前綴是多餘的,英語中可以直接說the 1980s 或者the '80s,網上也說post-80s的說法僅限中國大陸,也就是說這是個典型的China English詞彙。關於「獨生子」,在英語中沒有特定含義的「獨生子」就是one child, only child, single child(kid),但中國獨生子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外國人也關注到了這個現象,於是給我們一個詞彙,China One。在本段翻譯中,幾種說法可以交替使用。結合上面對「代」的翻譯的討論,「獨二代」可以翻譯成 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成家立業」在這裡主要是指成家,因為後面沒討論立業的問題。漢語喜歡四字格,所以有時候會帶出很多沒有的信息來。「成家立業」就是form families of their own,Emilywu73翻譯成了thrived and wived可謂用心良苦,但thrived給人突兀的感覺,就是我談及的上述原因造成的,用wived來表示娶妻生子,或許還會招致女權主義的抗議。 「進入人們的視野」可以翻譯成come into view, come under spotlight, 也可以翻譯成come onto the stage。這個問題不大。「手足之情」是指兄弟之間的愛,也包括姊妹之情,英語中有sibling attachment,但太學術了一點,也可以說love between brothers and sisters或者fraternity。「雪上加霜」不用直譯,可以借用英語的比較級,譯成even worse,也就是所謂的發揮譯入語的優勢吧。「親情上的殘缺」聽起來蠻嚇人的,其實就是lack of family ties,現代漢語經常有點像Laurence Sterne那個時代的英語,能煽情的儘量煽情,翻譯的時候還是提防些好。最後說一下:「獨一代」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感觸很深刻,說的是the first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turned parents have experienced the only-child (solitary) life themselves, 這裡wiseme06處理的不是很清楚,倒是gina0718發現了這個問題。這可能又跟漢語的表達方式有關,我們說話有時候比較繞彎子,翻譯時不妨直說出來。

不要被術語和修飾語嚇倒

翻譯「愛」新鮮

英譯漢 真的譯成漢語了嗎?

翻譯中的增詞與減詞

翻譯中的勘誤與隱喻「取捨」


英譯漢時不要掉入理解的陷阱

翻譯語言同樣可以生動形象

翻譯中對網絡資源利用

語言的約定俗成與翻譯

英譯中過程中的詞義判斷

翻譯中回譯和隱喻的處理

點擊進入譯點通

專家簡介:

張明權,安徽省固鎮縣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上外博士課程班進修。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和翻譯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譯著兩部,發表其他文章20餘篇,有大量翻譯實踐經驗,翻譯總字數接近200萬。Email: mqzhang@ujs.edu.cn。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編輯:蔡姍姍)

相關焦點

  • 目的論視角下的英語科技論文翻譯策略
    目的論是指在進行翻譯時,決定翻譯質量好壞的標準不僅僅取決於譯文是否忠於原文,而且還要根據翻譯的要求、讀者的目的等來進行翻譯。在所有的英文翻譯中都有直譯和意譯這兩種方法,這是翻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方法,只不過在普通的英文翻譯中,講究的是「信、達、雅」,而英文科技論文由於其本身的特性,所以在進行翻譯時,更注重的是其信息傳遞的完整性與準確性,運用起來又會有不同的特點。
  • 以白朗寧的《深夜幽會》為例,試論詩歌的翻譯技巧
    把詩歌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譯者的任務是既要保持原文的韻味,又要準確全面的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這就要求深入徹底地理解句子含義,特別是要準確把握那些表意模糊的句子。《深夜幽會》是一首戲劇性很強的作品,因此要想準確翻譯此詩,必須正確恰當的處理詩歌原文的藝術特點。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原創 王嵐 檔案春秋《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有關中國革命現狀和前途的重要論述。自發表以來,這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但是,你知道最初的英譯本是誰翻譯的?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出版和發行的呢?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試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1)本文闡述了傅雷的「神似論」及「神似」與「形似」的辯證關係。……神似翻觀……「神似」論翻譯觀的提出, 正確地處理了文學翻譯的主次矛盾。(田金平, 1999) (2)傅雷先生在翻譯上倡導「神似神韻」說並以大量優秀譯作實踐自己的觀點。
  • 「事業單位」如何翻譯?
    英語名詞的複數本身具有揭示數量意義的功能,所以像「幾首歌幾個小魔術」中的「幾個」可以略去不譯,直接翻譯成songs and juggles。在和網友的email交流中,有網友希望能對其譯文給與個別的點評,限於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未能做到,敬請諒解。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教化功能使「忠實」屈居次席書中通過理論反思、個案研究和譯本比較,探討了兒童文學的雙重功能、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突破性的方法,以及譯本「風格的可接受性」和「對話式翻譯」策略等問題。兒童文學具有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在文學多元系統內部處於邊緣地位。由於譯本目標是小讀者,他們對譯本接受具有特殊性,因此譯本傾向於「融入」目標語言現有的文化系統。
  • 目的論pk原因論:弗洛伊德說錯了
    目的論,帶給人們更多地可能性,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目的論,會帶來更多的成長。 當你渴了,你要喝水。這就是目的論。(有點好笑,是不是)渴了就要喝水解渴,解決這個問題。誰也不會發神經去考慮為什麼渴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論,其實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了。就是渴了,不去找水,去找原因。但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時,普遍會想到自身的原因,各種各樣的不足。而不是很簡單的去以目的為導向,考慮要做成這件事情,要怎麼做呢?顯然光去想自身的原因,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
  •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2016年05月17日 10: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建會 字號 內容摘要: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 目的論
    所以阿德勒的目的論讓我始終把握住人生的主動性,並不是因為有什麼超自然力量讓我去看pornography,僅僅只是因為我有了想看的這種目的,所以我才去做了。但是我現在對porn的看法不是一種抨擊的態度,因為我看到了尼採的一句話:One does not kill by anger but by laughter.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目的論是阿德勒心理學最大的特徵之一,它明確否定「心理創傷」,主張「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 所謂的心理創傷 – 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當然,需要提醒的一點,阿德勒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
  • 1996年考研英語閱讀第五篇翻譯—本文介紹一本批評創世論的著作
    大家好,咱們來看一篇閱讀,這篇閱讀是1996年考研英語試卷一的第五篇閱讀,介紹了一本關於批評創世論的著作,原文如下,並把原文內的中文翻譯也一併給出,方便理解。有傳言說,有20多本關於創世論與進化論之爭的書即將出版,其中有幾本已經面世。
  • 中英文文檔翻譯,論翻譯器的重要性!
    複製黏貼去網上翻譯,頭髮都白了還沒翻譯幾頁,還容易出錯。還不明顯嗎,小編就是這個倒黴孩子!像我們在碰到需要快速的翻譯整篇文章的難題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最方便最省時間的方法來解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方法。藉助工具:金舟文檔翻譯軟體推薦理由:1、界面簡潔、容易上手2、能翻譯文檔、翻譯圖片、翻譯語音、翻譯短句3、翻譯準確率高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原因論和目的論,有什麼不一樣?
    第一種是「原因論」,可以這樣理解,任何事情都要找個原因。比如說,我剛才生氣,對某人發了一次火。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對方做事情或者說話的時候,實在是不像話,我早就忍了很長時間了。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喝醉了發火。也可能就是自己性格火爆,管不住自己,等等原因。
  • 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從傑羅姆(347-420)的忠實於原文的翻譯主張、奧古斯丁(354-430)的翻譯指號論、多雷(1509-1546)的五種翻譯方法、德萊頓(1631-1700)的翻譯三分法、泰特勒(1747-1813)的翻譯三原則、到施萊爾馬赫(1768-1834)的解釋學翻譯觀,其主要涉及的內容不是宗教文本翻譯,就是文學翻譯。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人在本質上是一個自由者,以至善為自己的終極目的。在「目的論」意義上說,「道德—自由」的王國是一個單純的「目的王國」,它無需靠外在手段來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理性」具有優越性。 關鍵詞:康德; 自然目的論; 《判斷力批判》; 普遍性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兩個部分,其「審美判斷力批判」比「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更為後世所看重,這種傾向,自有正當的理由。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因此,我們無意於像從前的闡釋學家那樣,僅建立本體論的闡釋學,或認識論的闡釋學、方法論的闡釋學以及價值論和目的論的闡釋學,而是執意於從本體到目的即理解的全過程來展開闡釋學的方方面面,並把它們作為文學闡釋學的哲學基礎。我們傾向於對從理解到陳述的全過程的追求和研究,傾向於首先讓過程論來呈示文學闡釋的諸種樣態,也傾向於在價值論和目的論方面檢驗文學闡釋的成敗得失,包括檢驗闡釋學史上的功過是非。
  • 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翻譯的幾個問題
    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標題雖然佔字數不多,但卻反映了文章論述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英漢語之間的差異,遵循簡潔,規範,通俗易懂的原則,使之在促進學術論文的交流過程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的翻譯,達晉編譯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原因論」和「目的論」,生活中你更偏向哪個?
    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原因論」和「目的論」?「原因論」提倡萬事尋求它的根源,也就是尋找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而「目的論」則完全相反,它提倡當下的「我」便是一切的結果,對過去的回憶以及對記憶的定義,這都是來自「我」的選擇,取決於我賦予過去什麼樣的意義,一切以「我」出發,這裡是起點,從而由「我」來決定事情的走向。
  • 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之爭
    為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促進人的發展,人們在選擇確立教育目的時,必須考慮社會和人的因素。(一)社會因素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2.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二)人的因素1.教育目的的確定要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2.教育目的的確定要符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變化3.教育目的的確定要符合不同類別的教育對象的不同需要然而,縱觀人們對教育活動的價值選擇,歷來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