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本質和總體層面上,道德與經濟是什麼關係,它們之間是根本一致的一元關係,還是註定「二律背反」的二元關係?具體說來,在我國當前這個歷史階段,我們所追求的道德與正在深入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什麼關係,是相互生成的適應關係,還是互為代價的衝突關係?唐永澤、朱冬英撰著的《中國市場體制
的倫理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讓我重新思考了我國當前理論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這個重大問題。
道德與經濟的關係問題,既涉及它們之間(在歷史和現實中)的「事實(實然)關係」,也涉及它們之間的「價值(應然)關係」。而要合理地回答上述問題,更涉及我們如何把握「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辯證關係。20多年來,我國學術界關於倫理道德問題的很多爭論和困惑實際上都產生於這個難點,或者是圍繞這個焦點展開的。例如:是否存在和怎樣看待「經濟上去了,道德下來了」這種現象?我們當前的道德趨勢是「滑坡」還是「爬坡」?什麼是市場經濟的倫理基礎,其中包括是「個體本位」還是「集體本位」,是利益關係還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資源在哪裡,是經濟和社會生活實踐本身,還是傳統文化、道德理想或別人的現成經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與傳統美德、與我們一向倡導的共產主義道德是否相容、一致?由此導致關於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性質、地位、方向和方針的不同思考,包括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國家政治,究竟應該是「法治」還是「德治」?在這些爭論和困惑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難以擺脫的二元對立思維的影子:經濟與道德的二元對立、個人與社會的二元對立、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理想與現實的二元對立、道德與法的二元對立,等等。其所以如此,是討論中所使用的思路、方法和語言,特別是傳統倫理學的思路、方法和語言,大量仍被儒家的傳統倫理與當代西方個人本位的道德思維所籠罩,只是它們之間的爭辯佔據著?論的前臺,而真正了解和遵循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工作卻並不到位、貫徹並不充分所致。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或叫一元唯物史觀,提供了超越傳統二元對立的強有力的邏輯,這一邏輯的基礎,就是還「道德」的本來面目,將它看作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的現實關係的產物,堅決地否定一切將道德脫離了現實的具體的人而抽象化、孤立化、絕對化的觀點和思維模式。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一個部分,從來都是一定生產方式和經濟關係的反映,並服從和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因此,道德的內容和形態有具體歷史性,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發展的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的具體道德,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迄今為止各個階級社會的道德都具有特定的階級性;歷代統治者和他們代言人的所謂「永恆」、「普遍」、「終極」的道德其實並不存在,必須揭露這類道德說教的虛偽性和欺騙性;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和人類解放要求的新型道德,只有這種道德才是真正合理的,能夠在歷史上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總之,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學說,從來都是在道德與經濟、事實與價值的統一而不是分裂中來看問題的,這就要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學會超越「義利不可兼得」、「利己與利他不可調和」、「現實與理想二律背反」等根深蒂固的成見和情結,轉而從人的現實生存和發展、從現實的社會關係及其演進之中而不是之外,去發現和發掘道德的真諦,把握道德發展的真實邏輯。
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特有的、應該說也是最科學最先進的思維方式,它應該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所依據和遵循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基本原理。然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雖然大家都表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真正下功夫去弄清楚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及其思想方法,真正力求用它(而不是僅僅是自己的感覺和願望)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努力,仍需加強。
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唐永澤、朱冬英多年來一直以此為方向的探索,他們敢於不拘成見、直面現實的理論勇氣,他們苦心鑽研、鍥而不捨的努力,就顯得十分的寶貴了。《中國市場體制的倫理分析》一書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關於道德與經濟一元化思維的探索,是關於我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倫理論證,也是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倫理道德發展的建設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