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當時人口尚未顯著增加,自然中可供採集和獵取的動植物還很充足,對於藏東河谷地區和藏南河谷地區來說,採集漁獵甚至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直到鐵器的傳入及其由此引發的農業革命,採集、狗獵才逐漸退居次要地位,進行了農業革命的雅碧悉補野部族,則以拉薩河谷和雅若河谷的定居農業為經濟基礎,逐步崛起並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在此之前,實現了從獵獵經濟向遊牧經濟轉變的藏北高原地區,則率先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部族王國一一象雄王國。
無論是生產生活工具的演變,還是以生產工具為標誌的生產方式的進展,都是「自然限制退卻」的過程,而自然限制的退卻過程正是人之為人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人社會性的增長是同步的,「自然限制的退卻乃是實現社會性的標誌」氣正如馬克思在批評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孤立的個體時指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費爾巴哈關於人本質的理解恰恰忽略了人的社會存在與動物有機存在的一個關鍵區別:以勞動為基礎的、對於無聲的合類型的揚棄。在人類合類性發展的問題上,盧卡奇特別強調了兩點:(1)實踐是人作為人而存在的存在基礎,作為人存在的一切方面的基礎,早在人類最原始的階段就在必然地造成人類對於自己無聲合類性的揚棄,以此作為使自己變成人類的基礎;(2)人類精神生活的複雜的和從表面上看似乎遠離現實的表現,乃是人類第一實踐即勞動在存在中引起的那個過程的一些必要的因素。
這兩點在社會總體層面涉及的正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類社會關係與意識形態問題,前者表現為從氏族、氏族聯合體,經部族、民族過渡到人類,這一從小共同體向大共同體演變的合類型發展過程,在每一階段的共同體內部又具有不同的階級關係。
後者則集中表現在圖騰意識、諸神崇拜、上帝主義乃至科學主義等最為抽象的意識形態一一哲學觀念上,早期抽象的哲學觀念往往又集中體現於宗教信仰。從藏地發現的舊石器和新石器看來,藏地先民在遠古時期經歷了採集、採集獵獵、遊牧、農耕等生產方式,與之對應,藏地先民的社會存在方式也經歷了從氏族、氏族聯合體向部族演變的合類型發展過程。在意識形態的演化上,曲貢遺址中鮮明的宗教痕跡顯示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如陶塑浮雕猴頭像的發掘可能代表了藏地先民原始的「猻猴圖騰意"。
正如盧卡奇所言,人類合類型的發展,包括人類社會最早期社會組織的出現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是對實踐中所面臨的矛盾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