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深度致鬱的遊戲,觸及了上世紀的諾獎黑歷史

2021-01-10 網易新聞

本文系噠噠原創欄目《噠噠良品》出品,每天下午任性上線。脫掉嚴肅外套,我們給你最有趣的閱讀體驗!

首先在文章開始前,噠噠君不得不提醒大家,這篇稿子可能會有一些致鬱/令人不適的內容,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謹慎下拉。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叫做蕾妮的女孩的故事。

她悲慘的一生最後被改編為遊戲《The Town of Light》(光之城),在今年3月正式面世。玩家扮演蕾妮以第一人稱操作在醫院裡探索,尋找過去發生在她身上的真相。


蕾妮,16歲。

12歲的時候被強姦,從此得了心理疾病,家人以為她瘋了,1938年把她送進義大利某精神病院。這所名為Volterra的精神病院因為殘酷的電擊與拘束患者的手段,而在1978年被關閉,當年被稱為「一旦進去就再也出不來的醫院」,現在留下的廢墟依舊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蕾妮進入這個病院後,遭受到了許多非人的虐待,她被綁在床上,被用涼水澆臉,被電擊……她試著說明自己的情緒出了什麼問題,自己不應該被這麼對待。但是沒有用。


她最終陷入了精神分裂。只喜歡跟一個叫夏洛特的娃娃說話,隨後被一名醫師騙走娃娃,再一次被強姦。然後懷孕,然後墮胎。


發生這些事的時候,她還未成年。

在病院中遭到這些非人的折磨後,蕾妮不斷給家人寫信,給母親寫信,但信從未被醫生寄出。後來醫生告訴蕾妮的母親她的娃娃壞了,需要一個新的。她母親託人給蕾妮帶了娃娃,但這個人再一次強暴了她。

蕾妮開始剪娃娃的下體,並且拿刀戳自己的小腹。


她以為母親不愛她了,不要她了,所以才一直沒來接自己。但事實上是,她母親在她入院後兩年就病逝了。她無依無靠,並且深知,自己永遠無法離開這個地方。

絕望之下,她開始瘋狂。

最終,醫生為她實行了lobotomy治療,也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具體做法,是直接用錘子將一根大概筷子粗的鋼針從病人的眼球上方鑿入腦內,而後徒手攪動那根鋼針以摧毀病人前腦葉。


但這,才是整部作品裡最深的黑暗。

上個世紀30年代,人們對精神類疾病和人類大腦運作機制的認知還處在一片空白的階段。對待精神病患者,往往只能靠拘束、管教、電擊,或使用鴉片等大量鎮靜劑的方式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1935年,一位葡萄牙神經外科醫生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發現,當他用乙醇注射了一位患者的前腦葉,殺死了這一片腦區的神經纖維後,患者的狂躁症狀緩解了。


他又接著以相似的手法處理了好幾例病人。即便這些病人存活後變得遲鈍且沉默了很多,但相比之前動輒發狂的症狀,似乎真的有所改善。

莫尼斯覺得自己找到了醫治精神病人的有效方法。

為了保證手術的精確性,他甚至發明了一套專門的手術器械。先鑿開一點點顱骨,然後把器械伸進去來回攪動從而搗毀這一片腦區。


手術完成後,原本狂躁,抑鬱,處在崩潰邊緣的患者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變得安靜乖巧,好像忘記了所有痛苦的事情一般平靜麻木。這個方法也因此受到了當時大部分神經外科醫生的歡迎,很快就在許多國家推廣開來。

1945年,美國醫生沃爾特·弗裡曼對這個手術方法進行了改進,被稱為冰錐療法,這個方法就是遊戲中蕾妮遭遇的那種:用一根長鋼針從眼球上方直接刺入大腦,搗碎那一片腦區。


這個方法因為簡單易行,對消毒水平和手術技術要求不高,被迅速推行開來。施行對象也由症狀極端的精神病人擴大為任何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的人。

當時只要是個有資質的醫生,都敢用這種方法治療病人,他們把鋼針插入患者眼眶,憑著感覺亂攪一氣。智力低下的人,從二戰前線歸來飽受心理創傷的軍人,貪玩不乖的孩子統統都被拉去做手術。這個時間段內湧現了大量的悲劇。最著名的是羅斯·瑪麗·甘迺迪。(下圖右一)


她是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姐姐,因為出生時腦部缺氧有智力障礙,她23歲時接受了全美第一例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手術後智力反而下降到了嬰兒水平,變成了一個只會發呆的木頭人。

而弗裡曼依舊在鼓吹這種療法的好處,他甚至表示「精神病應該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中」,據報導披露,他本人經手的手術就有3500多例,最小的被手術者僅僅4歲。他甚至向當時的美國政府兜售這種療法。最後,2000多名遭受戰後精神創傷的退伍軍人集體接受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這群軍人之中有相當多的人之後遭受了嚴重的後遺症,Emil Kauzlarich的家人表示他在接受手術後永遠的失去了自己,Melbert Peters的妹妹說他如同一個殭屍,情緒永遠在順從和發狂間來回切換,Roman Tritz終身遭受到幻覺的困擾……

但是這個手術依舊在不斷推廣著。

1949年,莫尼斯本人因為發明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被授予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僅僅一年,因為大量反面病例的出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開始遭到抵制。

而他本人,在6年後因病去世。


1970年,因為神經外科的不斷發展和越來越多的負面例子,絕大多數國家,以及美國許多州都已立法禁止前腦葉白質切除術。這種殘酷的醫治精神病人的手術,終於成了歷史塵埃的一部分。

人們終於開始認識到,大腦是一個怎樣精巧而周密的器官,在現有科技下不要說治療精神病變了,我們連大腦的運作機制都沒有完全弄清楚。而前腦葉作為人類最後才進化完全的器官,本身就掌控著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


我們有情緒,有記憶,會思考,會判斷,全部仰賴於這一小片珍貴的腦區。

我們有自己的人格,能感知到痛苦和快樂,也都和這裡有關係。

但是在神經外科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醫生只能依靠偶然經驗,粗暴的推行治療方法。我們今天很多醫療手段,都建立在前人的血淚之上。


發明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的莫尼斯,還發明了腦血管造影術,這項技術和前者不同,是檢查腦血管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挽救了無數生命。如果知道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會對病人的大腦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莫尼斯還會不會推行這項技術呢?

我們不得而知。

幸好因為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人道且有效的醫學手段也在不斷增多。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的某一天,精神疾病也能有望徹底治癒。

讓這些殘酷的過去,永遠成為歷史。


《光之城》遊戲的最後,蕾妮接受了手術,忘記了曾經遭受的所有痛苦,變成了一個感覺不到悲傷也不會再露出微笑的人偶。她木然的坐在精神病院的長椅上,曾經因為命運摧殘而滿含淚水的雙眸,如今已經褪去所有光彩。


她曾經被傷害,曾經受到記憶和情緒的折磨。她曾經如此絕望,甚至不惜依靠自殺來尋求解脫。

手術後的她,再也不會感到悲傷和痛苦,但也從此失去了自我。


哪一種人生會稍微好一點呢?

噠噠君覺得,其中前一種人生,雖然會困在悲傷的迷宮裡無法呼吸,但至少還有完整的人格,還存在被治癒的希望。

而手術,對大腦的破壞永遠是不可逆的。

蕾妮在接受手術的時候,一直在流淚。

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痛苦的事情,正是因為遭受到記憶和情緒的折磨,我們才得以為人。

就是這痛苦本身,才給了我們活著的實感。快樂要是來得毫無困難,那幸福也毫無意義。

願每個人,都能在人生交錯的光影裡,理所當然的走到最後。

版權聲明:本文系網易《噠噠良品》獨家原創,任何媒體或網站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來源:噠噠良品 責任編輯: 劉玲玲_NQ5635

相關焦點

  •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每一個人都有在人類方尖碑上鐫刻姓氏的機會,世界的未來圖景將經由自己的手繪製……可以想像,當時的諾獎評審應很是煩惱:在眾多貢獻卓越的殿堂級巨星中,該把獎項給誰而不被輿論攻訐。如今,百年已過,委員會或還經歷著同樣的情緒。
  • 人類戰敗,瀕臨滅絕,這部剛開播一月新番到底是治癒還是致鬱?
    從它開播的劇情來看,這部作品的背景設定是比較殘酷的,而講述故事的風格卻又是讓人感到治癒的,可其中一個設定,又讓人覺得又致鬱的因素在裡面。那這部新番到底會是治癒還是致鬱呢?這部作品的背景,是設定在充滿奇幻色彩的異世界,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類和人外生物存在。所謂的人外生物,就是各種各樣魔物,或者半獸人之類的。
  • 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次次諾獎,你次次都覺得爆冷,可能不是獎的問題。不難看出,格呂克對西方神話的借重,已經不是單純的典故化用,而是一種後現代意義上的「重寫」。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艾麗絲·門羅,書中所寫是「在目睹情慾和生死之時」,「女性所要面對的光明和陰暗」。她的書名表現了現代女性在生活中的遭際,這些女作家的日常觸及,格呂克也不例外。
  • B站這部動畫真致鬱,人類吃下異形美女,還殺害善良魔獸!
    在B站有一部很致鬱的動畫,不知小夥伴們看過沒有,名字叫《索瑪麗與森林之神》。這部動畫劇情主要講格雷姆帶著人類小孩在異形世界尋找人類足跡,當初人類與異形生物和平共處,但因為人類的狡猾和貪婪導致異形憤怒,最後與人類決裂。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諾獎得主腫瘤免疫學家Dr.
  • 【科普知識】諾獎密碼:鈔票上的「科學圖騰」
    但這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巧合,紙幣上的人物和諾獎得主,他們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繫。 這種聯繫就是:給科學以充分的尊重,科學必然給你更多回報。 4 法國:長盛不衰的數理高地 法國作為諾獎的常客,在1946年前的法國穩居諾獎前三,到2018年時獲諾獎總人數達到69人。其中涵蓋科學和文學各類領域。
  • 彭羅斯為什麼獲諾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剖析
    但是諾獎官方資料也提到了暗星這一「早期歷史」,顯示了科學的傳統和連續性。暗星是18世紀末,英國天文學家兼神父米歇爾(John Michell)和法國大科學家拉普拉斯根據牛頓力學獨立提出的。暗星與黑洞這兩個概念有聯繫又不同。所以我們先對暗星做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發射火箭時,火箭必須要加速到超過逃逸速度,才能掙脫地球引力。我們現在設想,在很多不同的星球上發射同樣火箭。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彭羅斯為什麼獲諾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剖析
    本文對彭羅斯部分的科學和歷史作了詳細分析和深度解讀,並嘗試講解彭羅斯的研究中時空彎曲、視界、奇點等名詞的科學含義。根策爾和季姿的部分將另文分析。諾獎文件沒有解釋為什麼。但是次年,提名愛因斯坦的人數空前,諾獎委員會在成員、瑞典物理學家 Carl Oseen 評審的基礎上,向瑞典科學院建議,以光電效應的解釋為理由授予愛因斯坦1921年諾獎。瑞典科學院通過[3]。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諾獎表彰了三位「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中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實際上,如果我們翻開歷屆諾獎名錄,會更加詫異。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 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獎這枚蛋,是環境產的卵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選總統,中國人最著急,每年諾獎頒發,還是中國人最著急。可想而知,國人慾求而不得的急迫心情是何等慾火難耐。但像諾獎這事兒,著急也是干著急,是什麼雞就下什麼蛋,如果連雞窩都沒有,也就別奢望諾獎這枚蛋會從豬圈裡滾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 諾貝爾獎也有過黑歷史?這項「成就」害傻了多少人?
    諾貝爾獎是全世界重視的大獎,今天我們要來扒一扒他的黑歷史。在扒諾獎的黑歷史之前,我們先簡略了解一下,什麼樣的人可能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獎組委會每年會接受上千個提名,這些提名嚴峻保密。以化學獎為例,每年9-10月,諾獎組委會向全世界大約3000人發送絕密提名表。這3000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委員會」擔任提名諾貝爾獎。也就是說,諾貝爾化學獎是由這3000人選出來的。其他獎項也都差不多一樣的流程。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 20世紀,是現代科學的開端。眾多曠古爍今的科學巨匠,都在科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偉大發現讓科學進入嶄新的階段,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樣貌。為了銘記那些科學史上最閃耀的瞬間、向那些真正改變了世界的人致敬, 《環球科學》推出的 《科學美國人》諾獎得主經典文集 正式發貨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創新黑科技,必先利其器---盤點諾獎中的科學儀器成果
    倫琴在他的通訊中把這一新射線稱為X射線(數學上經常使用的未知數符號X)。1901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倫琴就由於發現X射線而獲得了物理學獎。X射線的發現和研究,對20世紀以來的物理學以至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