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遺憾:愈發不人道的化學能戰爭

2020-11-27 騰訊網

【能量改變戰爭系列】

由黑火藥的「黑」進展到「黃色炸藥」(硝化甘油)的黃,改變的不僅僅是化學能量武器的顏色,更是本質:由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諾在實驗室裡合成的硝化甘油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和幾種天然材料混合製成的黑火藥有根本區別。

而從不穩定的硝化甘油,到索布雷諾的門生諾貝爾運用硅藻土製成「安全炸藥」,人類才算真正穩定駕馭了爆炸的力量。只不過,這個「穩定」對於遭遇戰爭的人類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好事。

圖為描述1881年炸彈暗殺亞歷山大二世沙皇的素描作品。(來源:theconversation)

爆燃到爆轟:諾貝爾炸藥遠不是終點

如上文所說,所謂「諾貝爾炸藥」的原料硝化甘油並非出自諾貝爾之手,而是他的老師,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諾。諷刺的是,在諾貝爾於德國開設硝化甘油工廠之前,索布雷諾曾明確表態,不希望硝化甘油因其爆炸效果被當作炸藥使用——比起當時看上去只是「爆燃」的黑火藥,真正猛烈爆炸且狀態不穩定的硝化甘油實在是太嚇人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諾貝爾並沒有聽從恩師的教導,而是醉心於硝化甘油的威力。當然,這麼做的人不止他一個,「諾貝爾炸藥」也不是終點。

「諾貝爾炸藥」出現的三年前,三硝基甲苯(TNT)被德國化學家製成,只不過還暫時作為染料;兩年後,硝化纖維製造的技術難關也被英國人攻克;九年後,諾貝爾又將「更安全,更穩定」的塑性炸藥推上舞臺。

相比之下,簡單混合的黑火藥,甚至是新近製成的硝化纖維都只能被當作「推進劑」,用於推進槍炮彈丸使用……從魚雷到炮彈,這些武器的彈頭被迅速用日新月異的高能炸藥所填充,體積減小的同時威力卻與日俱增,很快高聳堅固的城牆就再也擋不住炮火圍攻:炮兵的時代真正來臨了。

被拋棄的不只是挽馬:石油與內燃機

圖為1930年代的英國海軍QE級超無畏艦,它的燃油鍋爐設計使其能夠服役橫跨兩次大戰。(來源:Naval History)

在至今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史上最大規模海戰之一,日德蘭海戰當中,英德雙方投入的作戰艦艇均以數十上百艘計,英國人更擺出了多達28艘戰列艦的豪華陣容。

而在英德兩國的主力艦數據對比當中,有這麼一件事常被後世忘記:由於把燃煤鍋爐全部換成了重油專燒鍋爐,英國的QE級超無畏艦航速要比德國的「對標產品」巴伐利亞級超無畏艦快上至少4節(約7.2公裡每小時),這一差異在當時的戰列艦炮戰當中足以成為決定因素,劣勢方就是船堅炮利,也得面臨著「跑不掉,追不上,夠不著」的被動挨打困境。

也正是目睹了重油,這一石油產物在海戰中易於補給、燃燒性能強悍、甚至是維護簡便的優勢,各海軍強國在戰後的「海軍假日」時期紛紛以重油專燒鍋爐取代燃油鍋爐。

再輔以同期坦克、裝甲汽車等陸軍機械化裝備的普及,內燃機徹底取代了蒸汽機,先前「失寵」的挽馬更再無抬頭之日——繼被火藥取代之後,石油一夜之間後來居上,又成了戰爭機器最重要的燃料,直至今日。

壕溝裡的火焰地獄:火焰噴射器

圖為使用M1917火焰噴射器的德軍士兵,為上色照片。(來源:ww1incolour)

坦白地說,於東羅馬/拜佔庭帝國時期,在地中海上大放異彩的「希臘火」,其實也是一種利用空氣壓力,噴射燃料的「火焰噴射器」。它和幾百年後,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出現的現代噴火器在原理上並無本質區別。

但兩者實質上已大相逕庭。20世紀初的德國人不僅把未提純、未精煉和未分餾的石油換成了更易燃,更輕的汽油,還把動力源換成了鋼瓶中的壓縮空氣。總的來說,德國人得到了單兵能夠攜帶的火焰噴射器,而它的噴射距離達到了令前線士兵驚駭的20米。

無疑,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能在汽油烈火之下保護壕溝內的士兵。和「希臘火」與「猛火油櫃」一樣,火焰噴射器成功地把威懾力提升到了幾倍於實際殺傷力的地步。

但當時群起指責火焰噴射器,乃至於指責炸藥的和平愛好者們或許想不到:化學能之外,科學家們已經在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更大的能量即將被釋放出來,用於戰爭。

軍事小詞典

重油:比瀝青輕,但又比汽油和柴油重,這就是曾經的「副產物」重油。由於它粘稠、重量大、所以在被列為船舶鍋爐專用燃料之前,它曾一度被打入冷宮,甚至不如更加廉價的煤炭。

硝化甘油:使用動物油脂製作肥皂的副產物,便是甘油。把甘油加入濃硫酸和硝酸混合的容器中(危險,不要模仿),即可得到硝化甘油。多說一句,硝化甘油現今最重要的用途是作為心臟特效藥使用,能對抗心肌缺血帶來的急性症狀。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策劃:趙清建

製作:旋鈕工作室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來源: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糧食計劃署?因為它們在阻止永恆的戰爭
    202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FoodProgramme)。頒給這樣一個組織,或許比頒給某個政治家更令人信服。諾獎委員會說世界糧食計劃署為維持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且有力阻止了以「飢餓」作為戰爭武器的行為。
  • 諾貝爾和平獎:一半魔幻,一半荒誕
    你是不是覺得連他們都能候選,是不是自己也可以?但很遺憾的告訴你:不行!儘管很明確但和平獎的翻車現場仍舊多的數都數不過來2017年,和平獎頒給了一個名叫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的組織,這個組織成立於2007年,主要的活動是開會討論廢核,事倒是好事,問題它的成員不僅沒有核國家連日本使用核電國家都沒有,100多成員國提供的經費只有100萬美元,基本上相當於啥也沒幹,不過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裡不幹事就相當於做好事。
  • 活力男孩兒何鴻燊,寶藏男孩兒諾貝爾,輝煌遺憾皆遺產
    他們各自的人生有輝煌,有遺憾,但都給人類留下了寶貴遺產,既是物質方面的,更是精神方面的。三、諾貝爾是永遠挖掘不完的「寶藏」01 諾貝爾對人類社會的貢獻諾貝爾為社會做出過兩項巨大的貢獻:第1是雷管炸藥的發明,第2是創立了諾貝爾獎。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在過去的數年裡,但凡預測諾貝爾化學獎的活動,無不將鋰電池的發明列為重要候選之一。賓漢姆頓大學的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John Goodenough教授以及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的Akira Yoshino博士這三名在鋰電池發明上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名字也一再被提及。然而,過去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卻一再讓他們失望。
  • 好書推薦: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不讀便是人生的缺失!
    《聖女貞德》作品簡介《聖女貞德》是由英國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在1923年創作完成的,一部以法國女性青年愛國者貞德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領導農民反抗英軍被俘犧牲為原型所加工而成的一部悲劇作品。主角原型貞德原型即冉·達克,生於1412年,1431年犧牲,是法國一個普通的農村牧羊姑娘,主要活動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一1453)期間。當時,法國大半江山被英國侵略者所侵佔,身處險境,面臨亡國。這時的貞德,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所感染,迫於無奈,便自稱奉上天之命,來拯救法國。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沒有獲得本年度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中國青年報資料圖)據歐洲時報網報導,伴隨著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正式啟幕。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
  • 諾貝爾和平獎,唯獨沒有和平!透視「和平獎」背後的霸權邏輯
    伴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諾貝爾和平獎也漸漸自降定位,愈發成為政治工具。其表彰範圍從最初的促進國際和平、反對戰爭擴大到人道災難救援、政治權利保護到現在已延伸到關於民生、貧困、環保等新興的領域。簡而言之,和平獎的評選標準,一則無定規可依,也無量化指標,二則帶有濃重政治色彩,呈現出工具屬性。
  • 諾貝爾獎背後的「諾貝爾家族」——從愛因斯坦一張成績單說起
    近日,諾貝爾獎官方公布了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成績單,上面顯示,愛因斯坦他老人家一向成績優異,高中階段的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和歷史這5科全部得滿分6分,德語語言文學、義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
  • 2020年諾貝爾獲獎名單
    2020年諾貝爾各獎項已經出來了,共設置了6類獎項。沒錯,就是在相對應領域含金量最高的獎項,多少科學家為了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可謂終生奮鬥,能夠被評選為諾貝爾獎是對其科研成果的最高肯定以表揚。根據最後遺囑所述,他的遺產將用於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一開始就5個獎項,後來在添加了經濟學獎,現在一共有6個獎項。分別為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中新網10月9日電(劉丹憶)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這裡揭曉。諾貝爾獎作為一種特殊的榮譽,是給科學家多年辛苦鑽研的巨大肯定。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
  • 諾貝爾文學獎的20個當然與20個遺憾
    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諾貝爾文學獎提出了看法——誰是中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桂冠作家、誰是諾貝爾文學獎永久的遺憾、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是否公正等等。這份報告是由汪劍釗主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師經典》一書透露的,該書分上下兩卷,根據調查結果選錄了20位諾貝爾文學獎領銜作家和20位諾貝爾文學獎錯失的文學大師的作品。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這裡揭曉。諾貝爾獎作為一種特殊的榮譽,是給科學家多年辛苦鑽研的巨大肯定。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
  • 2018諾貝爾化學獎的道可道與非常道
    但是,對於化學的研究又並非只是局限於化學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術來研究,如藉助生物學和物理學的方法與內容,這種「非常道」的研究內容和方式決定了在一些時候,化學的成果需要以另外的方式來表達和體現,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是如此。  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今年的化學獎得主受到進化力量的啟發,並且利用了相同的原理——基因改變和選擇能獲得破解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
  • 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諾貝爾「化學」獎
    兩位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在許多吃瓜群眾眼裡,基因編輯獲得化學獎而不是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坐實了諾貝爾化學獎「理綜獎」的身份;不過專業人士介紹,基因的本質就是化學,基因編輯拿化學獎實至名歸。
  • 什麼死刑最人道?氮氣窒息是目前最理想、最人道的死刑方式
    絞刑的人道與不人道但在幾百年前,與斷頭臺相比,絞刑則是更普遍的極刑方式。絞刑主要有三種類型,短墜、長墜和懸吊。顧名思義,短墜就是在較低的高度把人掛起來使其墜落,下墜距離較短,犯人通常是被痛苦地勒死。而懸吊與短墜的結果相似,但方式相反,它不是墜落,而是從地面拉起。隨著慢慢拉起,犯人也是被痛苦地勒死。長墜,被認為是比較人道的刑罰。
  • 美英三位化學家獲2018諾貝爾化學獎 被譽能駕馭進化
    Arnold因為在「酶的定向進化」領域的貢獻,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半獎金。美國生物化學家George P. Smith和英國生物化學家Gregory P.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都受到進化的力量的啟發,並利用相同的原理——基因改變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今年三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試管中模擬自然進化。Arnold教授更多是關於酶的進化,而噬菌體展示更多著力於抗體。」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林章凜教授說。Frances H.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身邊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
  • 數說諾貝爾化學獎:183位得主中女性有5位,2位為跨界獲獎者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揭曉。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諾貝爾化學獎至今已頒發了一個多世紀。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 是他造成了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遺憾
    當我們學習化學時,總是無法繞開那張元素周期表。它揭示了各種元素間地內在聯繫,是人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而歷史上第一位繪製出這張周期表的人就是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門捷列夫獲得了化學獎提名,然而卻非常遺憾地落選了。第二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本打算將化學獎頒給門捷列夫,然而其中一位委員卻極力反對,最終門捷列夫以一票之差無緣諾貝爾獎。投出這張反對票的委員就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 【人道屠宰,語言偽術】
    你能想像到被電宰的感覺嗎?伏特?安培?一般人普遍對電力及電工沒有什麼概念,未必清楚:原來能夠殺人的,並非伏特(Volt),而是安培(Ampere)。現今很多屠場,用的所謂「人道屠宰」方法,就是以 200 伏特的電,配以 1.3 Amps 的電流,來令那些無助的動物在瞬間昏迷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