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FET是什麼? 移動14nm戰鬥正式開始

2020-11-25 手機之家

手機之家深圳分站2015年3月3日消息——MWC 2015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開幕了,其中在產品方面十分吸引人的是三星發布的新一代旗艦手機GALAXY S6/S6 Edge,而該款手機也如2014年所料,拋棄了高通晶片而採用了三星自家14nm工藝的Exynos 7420處理器,而該款處理器則採用了FinFET封裝。14nm並不難理解,那麼FinFET封裝為什麼說先進呢?其實,FinFET封裝並不是剛剛出現的,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在研發了,到2000年才真正成功,也是目前處理器封裝方面25nm以下最佳的封裝形式。

FinFET的鰭片結構精細複雜

FinFET稱為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MOS)電晶體。閘長已可小於25奈米。該項技術的發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Fin是魚鰭的意思,FinFET命名根據電晶體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

發明人

該項技術的發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ChenmingHu)教授。胡正明教授1968年在臺灣國立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學位,1970年和1973年在伯克利大學獲得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憑藉FinFET獲得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最傑出技術成就獎(DARPAMostOutstandingTechnicalAccomplishmentAward)。他研究的BSIM模型已成為電晶體模型的唯一國際標準,培養了100多名學生,許多學生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大牛,曾獲Berkeley的最高教學獎;於2001~2004年擔任臺積電的CTO。

胡正明(ChenmingHu)教授

FinFET的工作原理

FinFET閘長已可小於25nm,未來預期可以進一步縮小至9nm,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1萬分之1。由於在這種導體技術上的突破,未來晶片設計人員可望能夠將超級計算機設計成只有指甲般大小。FinFET源自於傳統標準的電晶體—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FET)的一項創新設計。在傳統電晶體結構中,控制電流通過的閘門,只能在閘門的一側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屬於平面的架構。在FinFET的架構中,閘門成類似魚鰭的叉狀3D架構,可於電路的兩側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這種設計可以大幅改善電路控制並減少漏電流(leakage),也可以大幅縮短電晶體的閘長。

發展狀態

在2011年初,英特爾公司推出了商業化的FinFET,使用在其22nm節點的工藝上。從IntelCorei7-3770之後的22nm的處理器均使用了FinFET技術。由於FinFET具有功耗低,面積小的優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等主要半導體代工已經開始計劃推出自己的FinFET電晶體,為未來的移動處理器等提供更快,更省電的處理器。從2012年起,FinFET已經開始向20納米節點和14nm節點推進。

在所有的實際應用中,體矽和SOI晶圓具有類似的性能和成本;但是,由於體矽FinFET器件具有更大的工藝差異性而使得製造變得更具挑戰性。體矽晶圓加工的高差異性使其最終產品的性能變得不可預測。我們發現,兩種工藝方案具有類似的直流DC和交流AC特性。與SOIFinFET相比,PN結隔離FinFET器件性能將會受到寄生電容增大5%~6%得影響。

採用PN結隔離的體矽FinFET器件的工藝流程

與此相反,對工藝差異性的比較表明,SOIFinFET器件可能具有更好的匹配特性。在SOI工藝中,「鰭」的高度和寬度可能更加容易控制,而體矽工藝則在製造和工藝控制方面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SOIFinFET器件和PN結隔離體矽FinFET器件的差異性比較

SOIFinFET、體矽FinFET和平面電晶體的性能比較

在22nm技術節點階段,對提高器件密度的期望使得FinFET器件開始具有比平面技術更為實在的優勢。

首先,接觸柵極的節距必須按比例縮小到小於約束柵constraininggate的長度,也就是要小於所有高性能電晶體的溝道長度。FinFET器件本身所具有的短溝道性能優勢將可以進行上述的按比例縮小,而不會產生在平面電晶體中由於需要進行大面積溝道摻雜所引起的有害效應。

同時,對SRAM位單元的期望已開始規定對每個獨立電晶體在差異性上的要求。未摻雜的體矽FinFET器件,正如大多數重點研究所關注的,是需要消除注入摻雜濃度的隨機波動(RDF)對器件差異性的影響,對於低工作電壓的高性能SRAM位單元來說,去除這種RDF可能是必需的。

SOIFinFET和PN結隔離體矽FinFET器件的成本對比

SOI和體矽FinFET器件的總成本之差(相對於總的晶圓製作成本)

SOIFinFET由於增加了基片的成本,使其總的器件成本有所增加。但在大批量生產中,這種基片成本的增量將在很大程度上能抵消由於體矽器件複雜工藝造成的成本增量。

臺積電、三星、高通、蘋果、intel、AMD等工藝競爭激烈

代工業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成,其中臺積電的老大地位不可動搖。尤其是2009年張忠謀第二次執掌公司以來,採用令人膽寒的積極投資擴張策略,在2010年~2013年期間總投資達300多億美元,使得先進位程技術不斷推進,再次穩固了代工龍頭地位,並取得十分喜人的結果。

 

2013年臺積電總產能約月產130萬片(8英寸計),其中28nm產能為月產13萬片(12英寸計),全球市佔率按銷售額計達80%。而且它的28nm爬坡速度非常快,2011年第四季度它的28nm剛剛啟步,季銷售額才1.5億美元,至2012年年底已經佔年銷售額170億美元的24%,達40.8億美元,2013年年底佔近200億美元銷售額的37%,達到65億美元。

以每月6萬片晶圓的產能來計算,臺積電20nm製程晶圓的平均價格估計在2014年第四季度達到每片6000美元,與28nm晶圓平均價格(約4500美元~5000美元)相較有很大的提升。而估計其16nm/14nm的FinFET晶圓的生產成本約為每片4000美元,加上毛利率約45%,銷售價格則為每片7270美元。如果臺積電對於20nm製程的預測準確,從整體上看它的20nm製程的市佔率,將會在2014年第四季度時達到全球的95%。

由此可以看出臺積電代工老大地位不可動搖的原因:

一是成品率高達90%,對手們可能約70%;

二是擁有向客戶提供支持的約6300項IP專利,業界戲稱如有個「圖書館」一樣;

三是產能迅速到位,如28nm的產能達月產13萬片,是格羅方德的3倍。

在16nm/14nm區段 目前產能僅5萬片

與28nm代工產業不同,未來全球16nm/14nm及以下的代工格局前景難料。因為目前全球半導體業的現狀是這樣的:從技術上每兩年前進一個工藝節點,理論值是2013年14nm及2015年10nm,可實際上英特爾的14nm量產推遲到了2014年第四季度,相比正常情況延長了兩個季度。臺積電更是靈巧,聲言2014年是20nm量產及2015年才是16nm量產的時間點。三星電子推出先進代工製程14nmFinFET的應用處理器(AP)試製品,將先提供給高通、蘋果、超微(AMD)等主要客戶,但是目前它們的產能不足,三星才月產1萬~1.5萬片,格羅方德才3.5萬片。兩者加總才月產5萬片。

更關鍵的是,目前10nm工藝製程都是處於研發階段,包括英特爾、臺積電及三星在內,離真正量產尚有距離,其中的變數還很多。最樂觀的預測,10nm製程也要到2016年才能量產。另外,10nm製程之後,究竟如何往下走,尚不十分清楚,其中包括EUV何時準備好難以預言,10nm時193nm光刻工藝的成本與柵極材料的替代品的工藝等尚未完全就位。

按Gartner的觀點,從近期來看,在1~2年內FinFET的量產,全球代工的產能需求不會超過月產5萬片。而到2018年前也不會有大於月產25萬片的市場需求。而這樣的市場需求有兩家大的代工廠已經足夠,所以現在眾多的一線代工廠紛紛進入FinFET工藝,未來一定會發現有人失聲。

按PacificCrestSecurities的分析師的觀點,從投資規模計,16nm/14nmFinFET技術投資1萬片產能要12.7億美元的投資,再增加2萬片需25億美元的投資。

還有一個不能言透的問題,技術方面誰能真正過關,即成品率能同步嗎?據目前的態勢,無論臺積電的20nm量產還是英特爾的14nm量產,都出現了推遲的現象,都有成品率的問題存在其中。所以,未來究竟誰的技術真正過關還需觀察。

相關焦點

  • GF宣布14nm移動工藝:三維FinFET電晶體
    雖然在32nm、28nm工藝上都不怎麼順利,20nm也尚未投產,GlobalFoundries今天又宣布了更加未來化的「14nm-XM
  • 三星14nm LPE FinFET電晶體揭密
    三星第二代14nm LPP製程為目前用於其Exynos 7 SoC與蘋果(Apple) A9 SoC的第一代14nm Low Power Early (LPE)製程提供了進一步的更新。TechInsights曾經在去年五月剖析用於Exynos 7420 SoC的三星14nm LPE製程,當時在討論這項用於製造電晶體的製程技術時仍有所限制。而今,在幾乎過了一年後,大家已經開始討論三星的升級版14nm LPP FinFET製程了。
  • 為什麼中國廠商開始轉向14nm製程的訂單?
    打開APP 為什麼中國廠商開始轉向14nm製程的訂單?那麼華為的經歷能讓我們認識到什麼呢? 華為之所以能被美方逼到如此的絕境,說到底還是美方在晶片製造領域拿捏住了華為的「七寸」。而這不僅僅是華為的「七寸」,還是我國整個半導體行業的「七寸」,晶片製造技術上還不夠先進,無法排除美國技術生產出華為設計出來的晶片就是受制於人的根本原因。 在認識到我們的短板後,不管是企業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都一致決定改善這個短板。
  • FinFET憑什麼應用於新一代ASIC礦機晶片?
    ASIC礦機是什麼?為什麼要用ASIC晶片挖礦?比特幣挖礦只是進行SHA256哈希值計算,這種計算功能單一,雖然也能CPU計算,但是從成本、效率上考慮並不划算。所以礦機企業專門設計了用於SHA256(或其他算法)計算的ASIC晶片。
  • 三星推出用於144MP圖像傳感器的14nm FinFET技術!有助於降低功耗
    在2019年IEDM大會上,三星的一個團隊展示了一種基於14nm FinFET工藝的144MP圖像傳感器技術。通常情況下,圖像傳感器需要在一個相對高的電壓下工作(2V及以上),所有晶片組設計者的目標都是將電壓控制到最低,因為這樣可以降低功耗和熱量。電壓控制也是這項技術的主要挑戰。
  • 比一億像素更高 三星將使用14nm FinFET工藝製造144MP圖像傳感器
    12月16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在今年的I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IEDM2019)上,三星展示了14nm FinFET工藝,該工藝將用於超過144MP傳感器。據介紹,14nm FinFET工藝使得界面態密度(Nit)提升了40%以上,閃爍噪聲提高了64%,數字邏輯功能晶片功耗降低34%。
  • 中芯國際:去年Q4第一代FinFET 14nm貢獻1%營收
    2月14日消息,中芯國際昨日披露,去年第四季度,第一代FinFET 14nm貢獻1%營收。中芯國際昨日披露了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在財報中,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和梁孟松披露,第一代FinFET 14nm順利量產,貢獻當季度1%營收。FinFET全稱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中文名叫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電晶體。FinFET命名根據電晶體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
  • 我們常聽到的22nm、14nm、10nm究竟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簡單來說,我們常聽到的22nm、14nm、10nm究竟是什麼意思?)
  • 《Archangel: Hellfire》正式發行,帶來多用戶機甲戰鬥VR遊戲
    今天,《Archangel》的續作《Archangel: Hellfire》正式為Rift帶來了多用戶機甲戰鬥。 《Archangel: Hellfire》支持Rift和HTC Vive的跨平臺遊戲,提供單人戰役和多用戶戰鬥,包括多人合作模式,自由漫遊模式和多人對戰戰鬥。遊戲為玩家提供了6種獨特的戰鬥機甲,以及13+以上的武器和特殊能力。
  • GLOBALFOUNDRIES推出用於下一代行動裝置的優化的 FinFET 電晶體架構
    GLOBALFOUNDRIES 14 nm-XM技術將為客戶展現三維 「FinFET」電晶體的性能和功耗優勢,不僅風險更低,而且能夠更快速地推向市場,從而幫助無晶圓廠生態系統在保持其移動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開發新一代智能行動裝置。
  • 14nm製程的首秀 Radeon RX 480首發測試
    2016年6月1日,AMD於臺北電腦展的第二天正式發布了自家採用14nm製程的新顯卡——Radeon RX 480,該卡的正式發布標誌著AMD也邁進了1x nm時代,同時也正式宣告AMD與NVIDIA新一輪的顯卡大戰正式開始。
  • 別再盯著7nm還是14nm工藝了,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營銷噱頭
    相信大家在談論手機或者電腦的時候,說到CPU等半導體器件的規格時,會聽到 7nm工藝,10nm工藝,14nm+++工藝這些詞。那麼,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消費者而言,您可以簡單的認為這些數字代表處理器中電晶體(或組件)的大小。電晶體是CPU和數字電路的基礎,當我們以不同方式組合電晶體時,我們將獲得AND,NOT或OR門之類的邏輯電路。
  • 中芯國際量產14nm,相比先進工藝仍差兩三代
    根據中芯國際發布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晶片代工業務迎來一定增長,主要原因是產能利用率達到97.8%,先進工業佔比快速提升,14nm、28nm工藝製程達到14.6%,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3%。目前,臺積電、三星已經演化到最新一代5nm工藝製程,成為主流中高端移動端處理器首選,下一代4nm、3nm也在穩步推進之中,未來5年有望將技術演進到2nm工藝製程。
  • 14nm笑傲江湖!Intel Core M終於爆發了
    之所以首發僅提供這一個子系列,Intel的主要考慮是利用自己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在低功耗移動市場爭取有所作為,打造無風扇的輕薄筆記本、二合一設備、平板機,反擊ARM。Intel表示,Core M相比於四年前的第一代32nm處理器,CPU、GPU性能分別提升了2倍、7倍,功耗卻只有四分之一,電池體積減半的同時續航時間翻番,帶動相關行動裝置厚度從26毫米降至7.2毫米。
  • 10nm工藝嚴重受阻,14nm產能已經告急,「牙膏廠」還有多少牙膏可以...
    然而正當今年第三季度即將迎來好轉的時候,Intel這邊14nm++的產能卻跟不上了。在決定將10nm處理器的發布推遲到2019年下半年之後,Intel剛剛發布了兩款新的14nm++處理器:代號為Whiskey Lake的第八代Core U低功耗移動處理器和用於超薄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Core Y Amber Lake處理器。
  • 中芯國際14nm工藝良率達標後,對我國晶片產業有什麼影響?
    近日,中芯公布了自己的第三季度財報,並且宣布自己的14nm工藝進展順利,良率已經達到業界平均水平。對此,不少網友好奇,相比當前7nm、5nm等先進工藝落後巨大的14nm製程,到底對我國半導體產業能產生多大的正面影響呢?
  • Intel 11代CPU內核照曝光:最後一代14nm
    在今年的CES期間,intel的11代桌面級處理器正式亮相,並且與其搭配的500系主板也應聲而來,目前最多為8核心16線程,工藝依舊是14nm。而近日有大V曝光了新CPU的內核照片。Rocket Lake CPU部分的架構代號為Cypress Cove,據說是Tiger Lake中的Willow Cove架構針對14nm工藝重新調整的產物。
  • 英特爾Finfet電晶體架構未到瓜熟蒂落時
    自從Intel正式對外公布22nm製程節點將啟用Finfet垂直型電晶體結構,吸引了眾人的注意之後,臺積電,GlobalFoundries等晶片 代工廠最近紛紛表態稱晶片代工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 如何看待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W901周報:這就是最底層的FinFET原理
    正式因為飽和電流變大了,我可以不需要這麼寬的線寬就能達到我想要的電流。也就是說,原來2D結構中,我想得到9uA電流,線寬(上圖中的Lg)必須是20nm,但是用3D結構,我可以用60nm(Lg)就可以得到9uA的電流。所以source和drain的距離變大,也減少了那些「不小心」從source到drain的電子,所以減少了漏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