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罹患多髮膠質母細胞瘤,輾轉三國生死時速拯救母子
市場信息網 2020-11-30 11:28:22 來源: 評論:
28歲的紀女士懷孕已有六個月,本該沉浸在將為人母喜悅中的她卻突發右側肢體乏力,紀女士一家對此非常重視,立即前往國內知名醫院就診,核磁檢查結果提示:「右頂枕、右側丘腦、右側中腦佔位,考慮室管膜瘤可能」。突如其來的病情令全家陷入痛苦和迷茫,腦瘤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腹中的孩子還能否平安降生?何時接受治療更為保險?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他們……
準媽媽突發惡性腦腫瘤
再過兩三個月便要生產的紀女士患上了腦腫瘤,這一消息讓全家一籌莫展,雖然他們對於腦腫瘤的疑惑難解,但迅速進展的病情卻並未給他們太多時間猶豫,就診當月底紀女士右側肢體乏力情況加劇,站立困難且已無法行走。繼而癲癇反覆發作、甚至幾度造成淺昏迷,清醒後患者反應明顯遲鈍。
此時病情已經不能再拖,必須早做決斷,否則母子二人都會面臨生命危險,但輾轉國內知名腫瘤醫院後,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個:只能先行剖腹產再做手術,但患者病情極為複雜,手術難度和術後癱瘓的風險極高。因此,其家屬為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慕名求診於INC之德國巴特朗菲教授,而這位中國患者口中的「巴教授」也沒有令他們失望,對紀女士影像資料進行嚴密的分析後,巴教授給出答覆:患者無需剖腹產,她可以懷胎手術,我會和婦產科醫生同時進手術室,安全地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全程婦產科醫生準備應急處理。
巴特朗菲教授回覆郵件內容
巴教授可以為孕婦行切除手術,這一回復令紀女士一家非常震驚,於是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後,他們發現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並非一家「孤軍奮戰的神經外科醫院」,其與漢諾瓦醫學院(MHH)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INI可以在術中與心血管內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兒科等多學科專家通力合作,同時根據患者情況制定更為科學和人性化的術後康復計劃。 但此時的紀女士和家人卻已經決定前往美國一家以治療癌症著稱的醫院治療。為求穩妥,聽從了國內專家的建議,紀女士還是選擇先在國內接受剖腹產,生下孩子後身體還未恢復,就立即通過醫療轉運前往美國,迫切地開啟了這場「自救之旅」。
赴美治療未果,巴教授臨危救命
由於紀女士身體狀況無法搭乘普通民航客機,紀女士家人為其安排了包機形式的國際醫療轉運飛機。很可惜,紀女士在飛機上出現了嚴重的癲癇症狀,病情急劇惡化,飛機一落地便被轉入ICU,並且已出現明顯梗阻性腦積水,行腦室外引流術後,ICU聯合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緊急會診,但商討出的結果卻是該位置手術難度大,無手術機會,冒著極大風險實施手術容易造成昏迷、癱瘓等嚴重的併發症,目前建議在重症ICU病房繼續觀察,同時希望家人和她進行最後的交流。
得知這一結果後,紀女士家人深受打擊,千裡迢迢來到美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在ICU沉睡不醒嗎?他們不願放棄,懷揣著最後一絲希望將紀女士的最新影像資料發給巴教授會診,巴教授仔細分析病情後當即回覆郵件表示:此時他依然可以為患者手術,建議患者儘快來到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INI)接受手術以防腫瘤進一步浸潤腦幹……
巴特朗菲教授第二次回復內容
教授郵件:患者可以在德國漢諾瓦INI接受手術。患者的腫瘤有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一個在右頂枕葉MARKLAGER腦室,另一個在右側丘腦浸潤到腦橋和中腦。治療的結果較好的是可以先將腫瘤縮小,在INI是可行的。患者應該儘快來這裡,防止腫瘤進一步浸潤腦幹。對於已經浸潤到腦幹的部分腫瘤無法直接手術,但無論如何都能切除50%,具體切除情況要在術中才能判斷。另外,病人需要手術和放化療聯合治療,INI可以提供。
紀女士一家已經錯失過一次治療良機,再次得到巴教授肯定答覆後的他們深感幸運,第二天便前去德國駐美國休斯頓總領事館申請緊急醫療籤證,由於患者情況曲折特殊,領事館「特事特辦」為其籤發了國際緊急醫療籤證。紀女士的家人深知時間緊急病情嚴重,這次的行程更容不得任何紕漏,因此他們選擇租用一架私人客機,在醫療人員的陪同下赴德治療。
到達德國後紀女士已明顯呈嗜睡狀,左肢體腱反射亢進,左側肢體肌力2級,已無法與人正常溝通,答非所問,巴教授立即在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INI)為其安排手術。
術前影像顯示:右側丘腦、右側中腦、右頂枕腫瘤佔位,邊界欠清晰,周圍腦組織水腫明顯,大腦中線向左側偏移明顯。
手術情況:
患者採用俯臥位,取右側枕頂骨瓣開顱,導航引導下切除右枕頂皮層下腫瘤,並進入深部切除右側丘腦及中腦腫瘤。術中功能磁共振複查,腫瘤次全切除,未出現手術併發症。術後一周拔除美國醫院留置的腦室外引流管,患者無顱高壓症狀,無再發腦積水,無再發癲癇。
術後情況:
術後第一天患者清醒,可用英語正常對答;術後第三天即遷出ICU;術後一周可在家屬摻扶下床並進行康復鍛鍊;術後一個月,恢復情況較好,可自行步行出院。左側肢體肌力5-級,左下肢仍可見跛行狀,左上肢精細活動仍較差,但已能自行持筷用餐,癲癇再未發作。術後病理結果顯示為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
巴特朗菲教授發來術後郵件
術後紀女士希望能在德國繼續治療,她接受了1周5次、總劑量達60Gy的質子治療,還被推薦每日口服替莫唑胺進行同步化療,得益於巴教授的次全切手術和放化療等術後輔助治療手段,紀女士收穫了更好的預後。國內患者如對自身病情有所疑慮,也可關注「INC國際神經科學」公眾號預約INC國際專家遠程諮詢,聽取其第二診療意見後再做決策。
紀女士分享治療心得
1治療時機是重中之重
如果沒有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或許紀女士不必在ICU裡躺兩周,也不必提早接受剖腹產,吃了更多苦還差點失去最後的機會。治療惡性膠質瘤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病情只會越拖越嚴重,反覆動搖並非「深思熟慮」,而是在貽誤治療良機,國內患者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受更好的治療。
2術者的臨床經驗極為重要
紀女士的多發性膠質瘤極為兇險且同時懷有身孕,國外知名醫院也建議保守治療,不同的醫師也會根據其能力及醫院的條件水平給治療建議。該病例中,巴教授「臨危」救命才為其爭取到一線生機,可見主刀醫生的手術技巧和經驗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選擇主刀醫師前應深入了解其個人實力,尤其是手術切除率和術後患者的生活質量。
3 技術設備令術者「耳聰目明」
在技術設備的輔助下,手術刀這一能刀刀制敵的神外「冷兵器」如虎添翼,也令術者在手術過程中更加遊刃有餘,在更大地切除腫瘤的同時有效保護正常腦組織。巴特朗菲教授所在的德國INI國際神經學研究中心幾乎擁有了世界前沿的所有神外現代設備,為紀女士的手術保駕護航。
INI所有手術室都配備蔡司最新的手術顯微鏡Kinevo 900,西門子的術中磁共振,術中電生理監測工作站,術中超聲,全套Brainlab的術中立體定向、顯微鏡導航、顱腦計劃、BOLD映射及Vario guide立體定向手術系統等治療設備與技術,在顱內腫瘤,尤其是顱底及腦幹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方面享譽世界。
4藥物並非一線治療選擇
很多患者都寄希望於藥物治療,希望出現革命性的新藥以避免接受手術,但目前仍沒有有效的藥物能夠治癒膠質瘤,藥物通常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按照歐洲EANO、美國NCCN以及國內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治療規範,手術切除腫瘤一直是一線治療手段,對於部分低級別的顱腦腫瘤,手術全切可將復發率降至極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惡性度高的顱腦腫瘤,即便不能手術全切除,而是做了腫瘤的大部分切除,也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後。紀女士這種具有明顯佔位效應的進展性症狀的患者更是急需手術切除及時有效的解除佔位,在該病例中,及時的手術治療不僅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症狀,還延長了患者生存期。
責任編輯:yifang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