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厚包氣帶-地下水硝酸鹽遷移轉化機制及源解析獲進展

2021-01-17 同花順財經

氮肥過量利用引起進入地下水的氮淋失量增加,全球範圍內農區地下水硝酸鹽具有增長趨勢。然而,在地下水超採區,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包氣帶厚度增加,對化肥氮素在農田厚包氣帶的淋失規律、遷移轉化機制及其對地下水水質影響的認識仍然有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胡春勝研究組在華北平原開展了20餘年(1997年至今)的氮肥梯度長期定位實驗。依託該定位實驗,胡春勝研究組和王仕琴研究組通過在華北山前平原小麥玉米長期施肥農田土壤以及周邊地下水採樣分析,利用水化學和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揭示了小麥玉米農田不同施氮處理(0,400,and600kg N ha-1yr-1)硝酸鹽在包氣帶的淋失速率、反硝化速率和遷移路徑。研究表明通常年份(無極端降水年份)硝酸鹽在包氣帶的遷移速率與施肥水平無顯著相關,且氮淋失速率遠低於地下水位下降的速率;此外,反硝化作用主要發生在4m以上土壤,也限制了進入深層土壤和地下水的氮淋失通量。這說明基於基質流理論,自20世紀70年代化肥大量施用以來,化肥氮素還未大幅進入地下水。利用硝酸鹽氮氧同位素進行地下水硝酸鹽源解析,進一步證明了地下水硝酸鹽主要來源於有機肥和汙水,而不是化肥。上遊側向徑流以及優先流補給是硝酸鹽進入山前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路徑。

研究指出,雖然化肥還未大幅進入地下水,但是儲存在土壤厚包氣帶的氮庫,在未來氣候變化條件下對地下水水質存在較大的風險。該研究明晰了華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深埋區化肥氮素從根層到地下水的路徑,重新認識了農區地下水硝酸鹽來源,對農區地下水水質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要開展地下水汙染防治,必須率先明確地下水汙染特徵,進行分類分區,識別與評估地下水汙染源。課題組以「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華北地區及分區地下水水質評價及水源保護研究報告》為基準,對2006-2009年地質調查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樣品檢測結果進行地下水系統數理統計分析,確定了京津冀地下水「三氮」、重金屬和有機指標的對照值。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1.1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圍繞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介質汙染物傳質過程、多尺度預測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摸底」收尾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關於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狀況,官方尚未公布任何完整的汙染調研數據。  但相應的調研工作早已開始,並進入了收尾階段。早在200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項目,該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具體承擔,首次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系統的地下水汙染,特別是有機汙染的調查和評價。  「這一調查項目能夠全面而完整地反映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汙染現狀,比2001-2002年第二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要細緻很多。」
  • 「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新聞...
    「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極差緩的監測點分別為1999個(佔40.5%個)、826個(佔16.8%),主要超標指標為鐵、錳、氟化物、「三氮」(亞硝酸鹽、硝酸鹽和氨氨)、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重(類)金屬超標現象。
  • 華北平原形成七大漏鬥區 地下水超採治理迫在眉睫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由於多年超採,燕趙大地之下,已經暗藏著6.7萬平方公裡的地下水超採區,形成了26個地下水位降落漏鬥!目前,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漏鬥區」。    華北平原形成七大漏鬥區 地下水超採治理迫在眉睫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河北省坐擁海河、灤河兩大水系。查閱資料,可以得知,在河北,長度在10公裡以上的河流約有300多條。其中,河北省大的水系海河,流域面積12.46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6.3%。
  • 華北平原旱作區,若禁止開採地下水,農田還能種什麼?
    一:近期,華北平原地區不會出臺禁止開採地下水的政策。因為華北平原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是我國的主要糧倉。多數地方是靠地下水灌溉,沒有了地下水開採,農業生產恢復到望天收時代,飯碗子就沒有保障。畢竟吃飯時人生第一大事。在沒有糧食足夠保障的條件下不會出臺全面禁採措施。
  • 重力衛星揭華北平原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鬥區"
    (原標題:重力衛星揭露華北地下水虧損曲線華北平原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鬥區」)利用GRACE衛星測量的華北地區地下水儲量變化示意圖。圖/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圖/NASA網站中科院團隊利用美國GRACE衛星監測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情況;水資源年均虧損60億-80億噸北京時間5月23日,兩顆美國「重力恢復與氣候實驗後續」衛星(GravityRecoveryandClimateExperimentFollow-On,以下簡稱GRACE-FO)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洩區,地下水汙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汙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地下水汙染程度分為汙染嚴重、汙染中等和汙染較輕三級,反映的地下水汙染組分包括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鉛、砷、汞、鉻、氰化物、揮發性酚、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  東北地區重工業和油田開發區地下水汙染嚴重。東北地區的地下水汙染,不同地區有不同特點。松嫩平原的主要汙染物為亞硝酸鹽氮、氨氮、石油類等;下遼河平原硝酸鹽氮、氨氮、揮發性酚、石油類等汙染普遍。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1、汙染現狀喬曉輝等對華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屬汙染分布特徵,研究區地下水PH為5.4-9.4,平均為7.721,Fe含量超標嚴重,平均高於GB5749-2006標準300μg/L;Se、Cr含量部分地區出現超標,超標率分布為3.54%和1.77%。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南北方水汙染各不相同
    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洩區,地下水汙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汙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地下水汙染程度分為汙染嚴重、汙染中等和汙染較輕三級,反映的地下水汙染組分包括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鉛、砷、汞、鉻、氰化物、揮發性酚、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東北地區重工業和油田開發區地下水汙染嚴重。東北地區的地下水汙染,不同地區有不同特點。松嫩平原的主要汙染物為亞硝酸鹽氮、氨氮、石油類等;下遼河平原硝酸鹽氮、氨氮、揮發性酚、石油類等汙染普遍。
  • 等離子體所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及汙染治理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重大項目和「973」重大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的資助和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的技術支撐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祥科研究員帶領的環境與放射化學研究團隊,在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和環境汙染治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地球化學領域國際雜誌《地球和宇宙化學》(Geochimica et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於2014年11月在華北平原麥田採集243份土壤樣品,樣點之間跨度最大為1092公裡。利用高通量測序與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研究土壤細菌的群落組成、多樣性及其空間分布,並利用群落構建分析方法(βNTI)和空間尺度分析方法(PCNM)解析華北平原土壤細菌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群落構建過程;同時,比較自然生態系統(青藏高原)與農田生態系統(華北平原)土壤細菌的群落構建過程的異同。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全國655個城市中,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約佔城市總數的61%。地下水資源的長期過量開採,導致全國部分區域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2009年共監測全國地下水降落漏鬥240個,其中淺層地下水降落漏鬥115個,深層地下水降落漏鬥125個。華北平原東部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降落漏鬥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裡,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計下降達30-50米,局部地區累計水位下降超過100米。
  •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嚴重 下沉地表難恢復(圖)
    華北平原在下降、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範圍還在擴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過度攫取,又牽涉到多個部門,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難題。與各種突發性災害相比較,人們也許很難察覺到這種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緩變性地質災害」,然而,如果不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國大地將來不僅無水可採,還將引發更加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危機。
  • 我國地下水汙染現狀:濱海比內陸形勢更嚴峻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冬梅與合作者系統收集全國範圍內的海量調查數據,對我國地下水硝酸鹽汙染、水體有機汙染進行了全面分析評價
  • 華北平原為什麼缺水?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位於太行山以東,地勢平坦,人口眾多,面積30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中國的1/5。近幾年由於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原因,超採地下水,地下水近乎枯竭,生態環境面臨著惡化,水資源缺乏已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制約著本區的經濟發展。很多人在想,華北平原的水去哪兒了?
  • 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根據汙染物進入含水層的時間長短和在含水層中的遷移快慢,結合水文地質條件的複雜性、汙染物遷移的遲滯性等特點,可將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分為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和遲滯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長期以來,人們關注最多的是地表水汙染事件,在應急處置時也往往以地表水為保護目標,通常忽視地下水。
  • 上皮-間質轉化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信號通路研究新進展文章。 EMT是指上皮細胞在形態學上發生向成纖維細胞或間充質細胞表型的轉變並獲得遷移的能力。EMT是胚胎早期發育和器官生成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過程,它使在特殊部位產生的上皮細胞從上皮組織分離並遷移到其他位置,是正常發育、傷口癒合以及惡性上皮腫瘤發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