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嚴重製約全球多國經濟,如果把海水都淡化會怎樣

2020-11-02 a李文煦a


地球成形成已有45億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滄海桑田形成現有的生態環境系統。面對全球日益對水資源的需求,有人腦洞大開,提出一個極為有趣假設-將地球海洋全部淡化,這個徹底顛覆地球上生物物種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存新想法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眾所周知,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0%,其中海水整個地球水資源97%,人類和其它陸地生物至只有可憐的3%淡水資源,水資源在人類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但是這3%淡水資源在全球分布還非常不均勻。

科學家對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後得出結論,早在地球形成遠古時期,海洋中都是淡水而非海水。混沌之初地球大氣濃密,受太陽的光照大量水分被蒸發到空中,凝結成小水滴再次回到大地上,涓涓細流匯成大江大湖,在不停衝刷中將地表大量氯化物帶入海洋,久而久之海洋變成一個大鹽場。在進化過程中,大量海洋動植物逐漸適應了海洋的生存環境。如果某天地球上海洋全部變成淡水,對地球而言是歡樂+災難。

假如地球一夜再回到遠古時代環境,頓時兩面性顯現。

首先,全球人類喝水問題立刻解決。目前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只有區區3%,可憐的3%的淡水資源,絕大部分還是以固體形式存在於南北兩極和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因此地球上海洋全部變成淡水,那麼對人類發展的最大危機立刻解除,所有缺水資源國家和海邊城市都能隨意從海水中快速補充淡水,給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將帶來巨大的積極意義。

通過引入海水可以快速綠化大片沙漠;大大提高農田灌溉量,增產增收,解決農業歉收國家的糧食問題,繼而大大提高人均糧食供給量,飢餓將遠離人類。

其次,國家和民族間為了搶奪水資源而發生大規模的爭鬥將變得毫無意義。巴基斯坦與印度爭奪齊亞冰川實質,就是掌控水資源的源頭;以色列與敘利亞、埃及的中東數次戰爭也是為了爭奪水資源和生存權。由此為了水資源而發生國家間武裝衝突變得毫無意義,只要國家臨海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淡水資源。


不過,任何事物均有兩面性,在全球海洋全部變成淡水後,接踵而至的問題也會逐步呈現。

第一,地球上的海洋全部淡化,那麼海水中的鹽分將鋪滿整個地表,抬升高度40米。所有的陸地表面積都可有可能鹽鹼化,可耕種的土地將不復存在,陸地將不再適合生存;人類要麼移居海洋,要麼移居太空。以目前對海洋和外太空的認知與改造能力,人類尚不足以徹底擺脫陸地表面。因此一旦海水全部自然淡化後,人類居住家園不復存在。

第二,由於海水淡化,大量的浮遊生物可以無拘無束生長,特別如綠藻,在淡水和富有營養的近海邊可以瘋狂生長,吞沒大片海域,直接造成海底其它植物失去陽光而無法光合作用,後果是枯萎、死亡。大量死亡的植物屍體反過來又造成更加富集的「營養」,提供給綠藻繼續吞噬其它海洋植物的生存空間;大量海洋植物死亡造成海中動物食物鏈斷裂,整個海洋生物鏈逐漸走向毀滅,物種的消亡不可避免。

第三,綠藻等浮遊生物瘋狂生長同時也會消耗大量氧氣,產生副產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增加會加速溫室效應,逐步提高地球地表溫度,使得南北兩極和第三極的固體淡水融化,迫使海平面上升。那麼一半以上在海邊人口密集生活的城市被迫轉移到海拔更高地方。搬遷與轉移又要大量消耗地球資源,給本以緊張的地球資源「雪上加霜」。

第四,由於海水淡化,人類無需再為淡水資源而犯愁,只要有土地就能綠化與開墾,糧食產量將大幅增加,為更多支撐人口提供可能。無節制的生育和繁衍,進一步增添地球其他資源供給壓力,終將一天超出地球承載能力,徹底毀滅地球生態圈,最終變成「毀滅」自己的掘墓者。

第五,由於全球海洋均變成淡水,造成溫室效應。逐漸導致南北兩極與格林蘭島的固體冰塊融化,根據科學家測定,格林蘭島的固體冰全部融化將造成地表上升6米,而南北兩極的固態冰庫全部融化,地表將上升60米。根據目前google Earth地圖顯示,大洋洲的100%國家都將淹沒;北美洲紐約、華盛頓、邁阿密全部消失,亞洲東京、上海、廣州、北京、漢城、河內、馬尼拉、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均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歐洲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完全變成海景國度;倫敦、巴黎、巴塞隆納徹底變成海景園。將徹底改變目前人類的生活環境與生態圈。迫使人類向著更高海拔陸地遷徙,遷徙中又將對新的陸地帶來災難性影響。直至最後人類失去全部可依賴的陸地,變成地球不再歡迎的生物種群。

第六,由於溫室效應融化了南北兩極的固體冰層。這些積累了多個遠古時代的冰層中或許有可能存在現代人尚未掌握的各種原始病毒,假如這些病毒一旦被「釋放」出來,或許是惡魔撒旦,短時間內無法抵抗病毒入侵肌體、現有科技無法克制「新」病毒。由此病毒乘虛而入,快速擴散,大量感染無免疫體人群,並以感染者為宿主,不斷傳染給新的人群,變成人類自我創造的一場生存浩劫。


假設終歸還是假設,人類應該有足夠的智慧與理智面對漫長地球歷史的演化過程。理性、客觀面對自然、面對自我自我發展與環境矛盾,最終找到可持續、環境友好的發展途徑。

相關焦點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據測算用戶企業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人口、耕地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國的7%、6%、9%左右的山東,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1%左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屬極度缺水地區。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海水淡化仍存諸多制約因素,應從政策、水價、技術等方面統籌綜合發力,加快產業發展,推動陸海統籌、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資源緊缺亟需尋求增量  山東水資源緊缺,主要體現為客水依賴程度高,沿海地區尤甚。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25年,全球約有18億人可能面臨「絕對缺水」的局面,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面臨淡水供應緊張或限制。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可以說是很豐富了,但人均水資源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每畝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 印度乾旱,嚴重缺水,為何不用海水淡化?印度人:我們都是直接喝
    不過印度人對於這些問題似乎並不在意,除了這些問題外,印度還面臨著嚴重的乾旱問題,他們也是接近熱帶,地緣的問題,導致印度國內很多地方都面臨著用水的問題。這些年印度的經濟條件也沒有那麼好,國內的貧富差距相當大,乾旱問題就顯得更加嚴重,在很多印度的村莊城市裡面,水資源都是非常珍貴的,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沒有辦法讓每個人都用上水,更多就是大家集中起來一起用水。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利用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 新能源海水淡化:或可解決未來缺水難題
    在採訪中,王福家告訴記者,「海水淡化是高能耗產業,豐海公司致力於利用新能源進行海水淡化生產的智能微電網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工程總承包」。  2014年年初,豐海公司建成了世界上首臺套採用單臺兆瓦級大容量風電機組搭配小容量的儲能系統,並採用先進的控制技術,搭建了智能微電網供電系統為海水淡化系統供電,這套系統孤網運行,不依賴於電網電力,節能環保。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本報記者 王延斌「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海水淡化成本偏高 90%反滲透膜需從國外進口
    然而到2011年底,我國的海水淡化能力僅為66萬立方米/日,這意味著目前的產能到2015年至少要提高三倍。按照現有的產業增長速度,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國家海洋局近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以海水淡化為主的海水利用業去年增長緩慢,僅比上年增長4%,相比其他快速增長的海洋工業,海水淡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淡水資源短缺是個難題,如果淡化一噸海水只要3毛錢,厲不厲害?
    地球本身並不缺水,因為地球表面71%的部分都被水所覆蓋,問題在於這71%中大部分都是海水,而海水既不能直接飲用,也不能用於工業和農業生產。那麼在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上,到底有多少淡水呢?其實真的是少得可憐。七七八八加在一起,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還不到地球總水量的1%。
  • 談談為什麼要搞海水淡化
    然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25年,將有18億人面臨「絕對缺水」的局面,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面臨淡水供應緊張或限制。首先,地球上大約97%的水是鹹的,並不適合農業或人類飲用。此外,絕大多數的淡水都被凍在極地冰囊裡,其餘大部分都在土壤中,或者在地下深處,無法獲取,可供人類和其他所有陸地生命飲用的淡水少得可憐。
  • 神華集團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引來海水釀甘露」,來自渤海灣的海水,由黃驊港的港池經由兩根直徑0.8米的取水管道,被送入淡化裝置進行淡化處理,每天可生產出3.25萬噸淡水。   從引進國內單臺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到完全自主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個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華滄電把國內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劉昌明看來,雖然南水北調能為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缺水解決大問題,但隨著經濟、城市和人口的擴張,長遠看還是缺水。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法與淡水調水相比較,但調水也並非一勞永逸,最根本是節約用水,不能水調多了就多用。  調水有限,節水優先  《21世紀》:南水北調馬上通水,對京津冀這個地區有什麼意義?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
    中廣網北京2月13日消息(記者季蘇平)為進一步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緩解我國近海地區和海島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緊缺狀況,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詳細了解《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記者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  問:什麼是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 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反滲透佔總產能的65%,多級閃蒸佔21%,電去離子佔7%,電滲析佔3%,納濾佔2%,其他佔2%.下面進行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由於生態和環境約束持續趨緊,沿海部分地區存在地下水超採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急需尋找新的水資源增量。我國水處理產業發展已經進入轉方式、調結構、換動能的關鍵時期,供需多元化格局越來越清晰,結構低碳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產業鏈系統化特徵越來越突出,水處理產業由此迎來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 曲冰:海水淡化利用應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而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水資源課題組負責人曲冰。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水資源現狀如何?  曲冰: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正常年份的缺水量約為400億立方米,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
  • 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山東還提出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沿海7市形成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水資源的匱乏一直困擾著山東。作為北方嚴重缺水地區,山東人均水資源佔有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另一方面,石化、鋼鐵、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龐大的人口基數都有著巨大的用水需求。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進行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對沿海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在開發及應用海水利用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地下苦鹹水資源,海水淡化成為解決我國淡水緊缺的重要途徑。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需求量都將增加。在20世紀,人類對淡水的消耗增加了9倍,而以前由雨水自然灌溉的農作物則需要採用人工灌溉。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有超過20億人得不到生活所需的乾淨淡水,這也是導致每年200萬人死亡的間接原因,而這些人很多卻都生活在具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
  • 青島水務集團推動規模化海水淡化應用 打破國外壟斷
    山東是北方嚴重缺水地區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