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興軍,要在得人。
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級嚴格按照戰鬥力標準選人育人用人,聚力打造強軍人才方陣,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有力促進了部隊建設全面發展。深秋時節,筆者探訪陸軍第26集團軍某裝甲旅,透過他們選人育人用人的新變化,管窺我軍幹部隊伍建設的新景象。
新聞 從兄弟部隊調入不到一年晉升為指導員
解讀 作為精簡整編部隊,幹部來自五湖四海,在使用上更要一碗水端平,不搞親疏有別
提起年初的職務晉升,裝步五連指導員汪洋連說沒想到。
2011年底,該旅精簡整編後主戰專業人才缺乏。去年,由集團軍統一調配,汪洋從兄弟單位交流過來。汪洋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工作上,很快融入連隊工作,帶領全排多次在上級比武中拿得名次,還在去年底全旅軍事訓練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
今年年初,指導員崗位空缺出來。雖然自己任副連職排長已經滿3年,可考慮來旅裡不到一年,符合提升條件的又不在少數,汪洋沒怎麼考慮職務晉升的事。
汪洋沒考慮,旅領導卻替他考慮了。在旅政治部的推薦下,他參加了擬提升幹部考核,成績優異。綜合衡量之後,旅黨委研究決定,汪洋擔任指導員。
類似汪洋這樣的情況,在該旅並不鮮見。編制體制調整後,一批幹部從四面八方匯集該旅,在幹部使用上,一個現實課題擺在了旅黨委面前:怎樣做到一碗水端平?
在學習貫徹全軍政工會精神時,旅政委馬樹江的一番話贏得了「一班人」的認同:對於精簡整編部隊來說,選賢任能關乎成敗,必須用戰鬥力標準這把尺子統一衡量。
前期,該旅幹部科科長的位置空了出來。一位在幹部科工作多年的幹事成為「熱門人選」。可出人意料的是,「近水樓臺並未得月」,因體制編制調整劃歸該旅的榴炮營教導員郭世勇,被任命為科長。旅領導告訴筆者,郭世勇來到旅裡後很快適應了環境,不但工作成績特別突出,而且特別善於培養幹部。旅裡統計顯示,這兩年該營湧現了一大批訓練尖子、管理能手,並向旅機關輸送多名優秀幹部。
新聞 兩年前受到處理的幹部被列為副團職後備幹部
解讀 看待幹部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對知恥後勇、知錯善進的幹部,要敢於給機會、給平臺
在很多人眼裡,一個幹部如果受了處分,往往意味著在部隊很難再有作為。在該旅卻並非如此,前不久組織科科長孫俊洪被列為副團職後備幹部,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事情還得從前兩年說起。時任組織科幹事的孫俊洪在任一營代理教導員時,營裡發生一起意外事故。孫俊洪負有領導責任,受到處分。
一時間,孫俊洪甚至動了申請轉業的心思。但沒想到,政委馬樹江當天就找他促膝長談。後來,馬樹江又主動到一營蹲點,手把手傳授帶兵經驗、教授管理方法,並鼓勵孫俊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旅領導的關懷鼓勵,讓孫俊洪很快走出陰影,努力提高能力素質,營隊建設從低處躍升,年底他們捧回「先進前沿指揮所」獎牌。
讓全旅官兵驚訝的事,還不止如此。今年初,經過認真考核衡量,孫俊洪被任命為組織科科長,進行換崗鍛鍊。
規範基層黨員發展程序、激發黨員隊伍活力、結合旅實際研究提出抓建基層12招……工作屢見實效的孫俊洪受到全旅上下讚譽。旅黨委研究決定,將孫俊洪列為後備幹部,在官兵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有錯必須嚴懲,但決不能搞『一票否決』。」旅黨委認為,看待幹部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對知恥後勇、知錯善進的幹部,要敢於給機會、給平臺。
新聞 具備專業專長的碩士研究生連長遭遇「水土不服」
解讀 避短、補短比揚長更重要,既要善識善用幹部優長,也要善察其「短板」
去年,從軍事院校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劉傑,分配到旅裡不久,旅黨委就有了「打算」:官兵信息化素養亟待提高,而旅裡現在這方面的人才緊缺,應該予以重任、人盡其才。
劉傑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職級為正連職,於是有人建議直接放到連長崗位上。當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劉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一上來就放到主官崗位上,能否勝任?
一番爭議後,最終用人所長的意見佔據多數,劉傑被任命為裝步六連連長。
可事與願違,任職不到兩個月,劉傑專業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因為「水土不服」造成的問題卻逐步暴露。由於不懂帶兵之道,劉傑與連隊幹部骨幹經常發生分歧,基礎訓練上的弱項,更是讓戰士們難以信服。受此影響,連隊建設一度出現「滑坡」。
「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木桶原理』。不拉長短板,長板再長,也裝不進多少水。」這次任用幹部上的「拔苗助長」,成為時常敲響在政委馬樹江心頭的警鐘:既要善識善用幹部優長,也要充分洞察其「短板」,只有先幫其補短再用其所長,才能防止個人「短板」影響部隊建設。
吃一塹長一智。他們進一步優化了幹部成才檔案要素,既對每一名幹部的長處作了細化評價,同時也將缺點不足一併納入,防止「短板」成硬傷。
軍事素質過硬,帶兵能力響噹噹,坦克四營營長張炳光一度是旅裡有名的「猛將」。然而,隨著大量信息化裝備列裝,知識陳舊成為他的任職短板。旅裡考察發現後,專門幫他制訂了補差計劃。張炳光本人也苦學精研,逐漸補齊短板,被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
回頭再說劉傑。他經過普通一兵、班長、排長3個崗位的鍛鍊後,旅裡又安排專人幫帶傳授帶兵經驗,經考核補齊短板後,重新擔任了連長,很快打開局面,贏得了全連官兵信任。
新聞 作訓科科長在訓練攻堅的關鍵時期換崗鍛鍊
解讀 為幹部發展搭建「樓梯口」,從長遠來看,是為幹部個人發展和部隊發展積攢後勁
不久前的一場演習,坦克三營營長劉方潤充分發揮合成營作戰優勢,帶領營隊勢如破竹,取得完勝。官兵歡慶勝利的同時,也對旅黨委堅持換崗鍛鍊、著眼長遠育人的做法拍手叫好。
因為大家都知道,能把一個「用順手」的作訓科科長放到營長崗位上換崗鍛鍊,這個決定殊為不易。今年,按照旅制定的人才發展規劃和幹部成長路線圖,劉方潤應該換崗到營長職位歷練。
但隨著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化,各項工作繁重,再加上今年該旅承擔著全軍通用裝備實打實爆現場觀摩演示、集團軍軍事素質大考核大排名等多項重大任務,作訓科非常需要他這個老科長「把關掌舵」。
年初,旅黨委在醞釀幹部換崗鍛鍊的事宜時,也有人建議:今年是訓練攻堅的關鍵時期,讓劉方潤留任作訓科科長比較託底。
「該換崗的一定要捨得放手。全面培養幹部,既對個人長遠發展有利,對部隊長遠發展也是一筆財富。」對此,旅長郭慶新認為,只要慎重挑選接替人選,黨委加強業務幫帶指導,照樣能確保工作連續穩定。
量身打造「樓梯口」,幫助幹部漂亮轉身、上新臺階。筆者在該旅了解到,近兩年來,他們克服任務衝突、用人緊缺等矛盾,組織14名科長和營主官換崗鍛鍊,機關基層交叉任職率達46.3%,軍政互換任職的幹部接近3成。
「這些數據背後,是已經顯現出來的幹部培養『紅利』。」據旅領導介紹,全旅經常兵分多路駐訓演習,加上送學、休假、集訓等季節性幹部缺編,幹部各守一攤成為常態。過去,由於幹部能力素質較為單一,很多工作因此受到影響。如今,這一問題已經通過常態化換崗鍛鍊解決了。去年以來,全旅幹部100%考取專業技術等級,專業技術特級率達16.7%,57人在上級各類比武考核中奪得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