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飛機關鍵技術或者說攻關瓶頸主要在返回,外媒贊:出現了某種急轉彎式的特技動作
先說官媒八股文吧,人家畢竟是第一手資料。
後面再分析啥叫「關鍵技術在返回」
新華社酒泉9月6日報導說,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這麼快回來大概率就是專門驗證返回著陸的,所以肯定是一種我國之前沒有完全掌握的返回著陸方式。主要驗證自主返回著陸!同時主要驗證太空機動變軌,返回著陸技術,運行多少天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稍微懂點返回是關鍵技術的都知道,再入不被高溫燒毀才是真正的考驗,能安全返回,這就是了不起的成果了。
因為空天飛機一般都在近地軌道飛行,外國的大型光電儀器還可以拍攝到我國這艘飛船的影像和運動軌跡的,別說大型專業光電設備,就是華為最新的P型手機都能拍到近地軌道的空間站照片呢。
據一個荷蘭博士專家爆料(消息來源可能是有關太空觀測機構)
Dr Macro Langbroek
Two objects (nrs 46389 and 46390) have appeared on Space-Track that might be related to this morning&SpacePlane.
They are in a somewhat higher orbital inclination than expected (50.2 deg), 332 x 348 km.
Launch would then have been near 7:30 UT.
空間軌道上出現了兩個物體(分別為46389和46390),可能與今天上午的中國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有關。軌道比預期的高了50.2度(專業的不懂)
It is very clear that some kind of dog-leg manoeuvre was involved in this launch, changing the orbital plane by ~5 degrees during rocket ascend.
非常明顯的這次發射之中出現了某種急轉彎式的特技動作。
「出現了某種急轉彎式的特技動作」?
那就是中國的這架空天飛機可能進行了動作激烈的機動變軌,這可是意外之喜了,說明我們對自己的裝備非常有信心,首飛就敢玩花樣,可喜可賀。
馬斯克那個回收中國不稀罕,還有好的比他的棒多了
馬斯克的獵鷹九號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成功後,美國不少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主要是證明美國的航天技術又有了創新性的跨越式發展,再次甩各國幾條街,那個高興勁兒就別提了。國內也有不少人再次表現出出離的驚訝和羨慕,捧臭腳的文章出現了一大堆。
但是,許多人沒想到的是,馬斯克的回收與重複使用,只限於第一級(通俗的說,就是底下最粗的第一截唄),第二級和再上面級是不能回收的,吹半天,原來就是個這!
看中國的!
中國本次發射的是將來準備回收的第二級,當然,將來還要試驗回收第一級,中國要做的騰雲工程形象的說,就是一架大飛機背著一架小飛機,把小飛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大飛機返回在機場著陸。第二級的小飛機執行完任務,再返回地面在機場上著陸。
完美!
這可比馬斯克的那個獵鷹九號厲害的太多了,而且班車化,一天可以發一趟「班車」,馬斯克那個獵鷹九號,敲敲打打整好了,怎麼也要半個月。
2017年10月31日的《 科技日報》就以《中國研製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器 預計2020年首飛》為標題報導過此事,現在2020年9月,完全兌現了當年的預測。
像火箭一樣起飛,如飛機一樣降落
我國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器預計2020年首飛
廉價、便捷地往返天地,一直是航天技術發展的目標。近年大出風頭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是憑藉獵鷹九號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在降低航天成本方面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獲悉,該院正聯合國內優勢機構共同合作研製可重複使用運載器,並計劃於2020年左右首飛。其最終目標不僅能將單位有效載荷的運輸成本降低至現有一次性運載火箭的十分之一,還能大幅縮短發射準備時間,有望像飛機一樣實現航班化的天地往返運輸。
我國正在研製的重複使用運載器兼具太空飛行器和航空飛行器的特點。與傳統一次性火箭相比,我國正基於目前的火箭發動機,通過技術改進讓其實現重複使用。2020年左右完成首飛後,還將連續進行數次飛行,驗證其快速再次發射和重複使用能力。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主導的XS-1(試驗性太空飛機,採用垂直發射、水平著陸模式)也計劃在2020年完成飛行試驗,可以說,中美兩國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研發是「比肩的」。
與獵鷹九號相比,該運載器的組合和回收方式有所不同。陳洪波說,獵鷹九號以及傳統火箭,各子級是採用串聯方式。該運載器的起飛方式與傳統火箭一樣,都是垂直發射,但優選方案是讓一二級並聯組合在一起,一級「背」著二級,二級機身設置著有效載荷艙。回收時,獵鷹九號一級是垂直降落於海上平臺或陸地回收區域,目前暫未實現第二級的回收。而可重複使用運載器的一二級在完成各自任務後,將分別返回著陸場,像飛機一樣水平降落在跑道上。
SpaceX曾宣稱,憑藉獵鷹九號一級回收,未來可將航天發射成本降低80%。我國重複使用運載器的目標與其近似。陳洪波說,該運載器的設計重複使用次數在20次以上,初期目標是將單位有效載荷運輸成本降至目前的五分之一,未來則有望降至十分之一。
除了降低發射成本,該運載器的發射周期也將大大縮短。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傳統火箭的發射準備時間往往長達數月,即使是國內以快著稱的小型火箭「快舟」系列,準備時間也需一周左右。而陳洪波透露,該運載器將引入航空領域的快速檢測理念和技術,力求具備一天一次飛行的能力。
小結
綜上所述,如此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要實現的遠大目標,為什麼本次發射和返回搞的如此機密?一張升空發射和返回的圖片也沒有人敢放出來?
簡單分析一下:
一、這是一項創新型科研項目,屬於試驗階段,不願意過早暴露內容,怕被競爭對手白白學去了。都說是X37B的仿製型,萬一不是呢?萬一比X37B強多了呢?或者外形有巨大的創新呢?都說不好。
二、軍民兩用項目,此項目,既可以攜帶各種衛星進入太空,軍用的話,也可以攜帶各種武器裝備進入太空。以下省去十萬字,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像,就不多說了,萬一瞎矇蒙對了是要喝茶的(笑)
迄今為止全網確實沒有一張圖片露出
總而言之,這次發射和返回,項目展現的遠大前景無限廣闊,大漲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