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內容吧。
為什麼試管裡也能培育出植物呢?當植物的種子獲得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如合適的土壤溫度、溼度、空氣等,就會長出新株,隨後繼續生長發育,到時開花結實,世代相傳。這一切都脫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那麼,離開廣闊的天地,在玻璃試管中能不能培育出植物來呢?
實踐證明,是可以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通過控制培養基及培養條件,在試管裡培養胡蘿蔔的愈傷組織長成了小植株。到目前為止,隨著組織培養技術的發展,已有250多種植物的器官或組織,甚至體細胞可以離開母體,在試管內的無菌培養基上生長、繁殖,最後形成完整的植株。這些在試管裡培育出的小植株不僅有草本植物的菸草、水稻、小麥、茄子、菠蘿等,也有木本的小樹苗如柑橘、楊樹、三葉橡膠、桉樹。現在,培育試管小植株已成為人們獲得良種的重要手段。
原來,在試管的培養基中有植物生長激素和營養物質。其中,生長激素的作用是主要的。通常用得較多的生長激素是「二四滴」(2,4-二氯苯氧乙酸),主要作用是促使細胞分裂。在一定範圍內,如果生長激素濃度增高,作用也就增強。當植物器官、組織在生長激素作用下,細胞分裂不斷進行,結果就形成一種不規則的細胞團塊,叫做「愈傷組織」。然後,愈傷組織在含有細胞分裂素(N6—苄基腺嘌呤)和吲哚乙酸或萘乙酸等的培養基中培養,就能誘導出完整的植株。然而,離體的植物器官或組織,在激素作用下,有些不一定需要通過愈傷組織階段就可以長出植株來,如用菸草花葯培養時,則先形成胚狀體,再發育成菸草小植株。試管植株的不斷出現,進一步證實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植物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好像受精卵一樣,有著潛在發育成植株的能力。
我們看到,一片落地生根葉片落在溼潤的泥土上,不久葉片上就能長出一棵棵小植株;一片秋海棠的葉子放在溼潤的泥沙上,幾天後,葉子上也能長出小的秋海棠植株。這些都由於它們具有再生成植株的能力,主要是依賴內部自身激素的調節來形成幼小植株的。正是由於植物具有「再生」的特性所以,一些儘管自身沒有貯備足夠激素的離體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在含有適當生長激素和營養物質的試管培養基中,也可以分化出完整的植株來。
為什麼單個細胞能長成一株植物呢?一個小小的細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形狀。你可曾想過,植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在離體的人工培養下能生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嗎?長出的是不是和原來植物一樣呢?一個葉片裡的許多細胞是不是能長出許許多多植株呢?這是幻想嗎?不,這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經過科學家們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成為現實。神話裡的孫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吹一口氣就能變成一群猴子的幻想,竟在植物的細胞培養中成為現實。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一位科學家用從胡蘿蔔根部取出的單個細胞,在培養基中培養出胡蘿蔔植株,後來我國許多科學家也由一個花粉細胞培育出單倍體植株。目前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例證,說明植物體上的單個細胞,可以培養成一個與原來完全一樣的植株。單個細胞能再長成一個與原來完全一樣的完整植株,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細胞的全能性。
為什麼植物細胞有這種全能性呢?一個離開母體的細胞,在適當的培養條件下,能從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以後不斷地分裂成細胞團,並且發生組織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從而長成一株植物。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具有與母體植物相同的全套遺傳信息,這種信息好像電報密碼那樣貯存在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的遺傳物質基因)上。所以,細胞分化發育的各個時期,在一定的環境下就會按一定的步驟啟動著不同的基因,依次合成不同的各種專一性蛋白質,使細胞按著一定的順序和方式生長發育。什麼時候生根,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實,完全按照這套遺傳密碼嚴格地依次表達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一定形態和生理特性的植株,它的性狀完全和母體植物一樣。近年來,我國已用胡蘿蔔、曼陀羅、菸草、小麥、水稻、油菜、甘蔗等植物的體細胞或細胞團和花粉細胞培育成植株,在育種工作上有了一個新的發展。
今天講的大家都了解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