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染色質調控因子Dbp3-Dbp4的結構-功能研究

2020-12-07 科學網
異染色質調控因子Dbp3-Dbp4的結構-功能研究

 

染色質(chromatin)是遺傳物質的載體,通常是指細胞分裂間期細胞核內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等組成的線性複合體結構,可分為常染色質與異染色質。常染色質摺疊程度低,處於伸展狀態,轉錄活躍;而異染色質壓縮緊實,轉錄不活躍。壓縮緊密的異染色質需要在複製叉前先解螺旋,然後進行DNA複製,表觀遺傳標記(包括H3K9me、Histone hypoacetylation)需要穩定地呈遞到新合成的DNA中並完成重新包裝摺疊等的過程。這些過程的協同完成受到一系列蛋白質機器的調控。合作者紐約大學李飛研究組通過蛋白質質譜技術等在裂殖酵母體內鑑定出相關的蛋白質機器,包括Cdc20/Pol2、Dpb2、Dpb3和Dpb4等。其中,Cdc20是最大的催化亞基,主要負責催化前導鏈的合成,其它的亞基參與異染色質的組裝及沉默等過程。本研究在相關的Dpb3和Dpb4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研究取得一些進展。

紐約大學李飛研究組進一步通過遺傳學研究發現Dpb3和Dpb4在染色質的組裝和沉默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並可能形成互作的複合物來發揮功能。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陳宇航研究組在隨後的生化研究中發現Dpb3和Dpb4形成穩定的異源二聚體複合物,進一步解析了Dpb3-Dpb4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該結構揭示Dpb3和Dpb4具有組蛋白摺疊類型的結構,形成類似H2A-H2B的二聚體。基於三維結構分析,發現了該Dpb3-Dpb4通過廣泛的互作形成二聚體複合物,通過定點突變和相關功能研究證明了Dpb3-Dpb4二聚體結構是發揮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此外,進一步的生化實驗發現該複合物與保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等互作,為進一步探索其參與異染色質的組裝及沉默等過程提供重要信息。

該項研究成果於2017年11月6日在線發表於PNAS雜誌(DOI:10.1073/pnas.1712961114)。陳宇航研究員和紐約大學的李飛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李飛研究組的He Haijin博士、陳宇航研究組博士生李陽、李飛研究組的Dong Qianhua博士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2016YFA0500503),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類),自然科學基金委(31470728和31728010)等資助。(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PNAS:研究發現新蛋白複合體控制異染色質化介導的RNA加工機制
    研究利用生物化學手段鑑定到一個染色質調控因子ASI1的互作蛋白-AIPP1(ASI1 IMMUNOPRECIPITATION PROTEIN 1),發現AIPP1可作為「橋梁」蛋白介導ASI1和EDM2在細胞內的互作,形成蛋白複合體共同在內含子含有異染色質組分基因的RNA正確加工中起作用。
  • Nature Cell Biology | 俞洋/黃旲組合作深入闡明piRNA調控異染色...
    TGS是在轉錄水平沉默目標轉座子——最終結果是誘導轉座子插入位點形成組成型異染色質。轉座子的沉默通常跟組蛋白修飾 (H3K9me3) 有很強的相關性【3】。該文章首次證明PANDAS(Panoramix-dNxf2 dependent TAP/p15 Silencing)複合物的存在,並提出了RNA介導異染色質形成的新理論,既阻斷新生RNA出核在調控異染色質過程中起核心作用,並為將來研究其它RNA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提供指導意義(圖1)。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 中國科學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對幹預骨關節炎的可行性
    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了我國在幹細胞領域的又一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發現miRNA合成通路關鍵因子DGCR8通過穩定異染色質抑制人間充質幹細胞衰老的新型生物學功能。
  • :一種維持異染色質可塑性的機制
    染色質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包裝形式。按照其包裝的緻密程度,染色質可分為較為鬆散的常染色質和較為緻密的異染色質。異染色質的這種結構特徵不利於蛋白質的招募,因而可能會危及到正常的異染色質DNA代謝過程,例如DNA複製和重組。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與此相對應,H3K9me3+異染色質區域的解壓縮可以極大提高細胞重編程的效率 [3,4]。過去的研究表明,H3K9me3+異染色質的形成取決於H3K9me3的「閱讀器」異染色質蛋白1(HP1)和H3K9me3的「寫入器」H3K9甲基轉移酶SUV39H1的協同作用 [5,6]。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通過系統性篩選在基因組上與CTCF共定位的轉錄因子,鑑定出大量與CTCF存在高共定位率的新轉錄因子,並選取了轉錄因子BHLHE40進行後續的功能驗證,發現BHLHE40可以調控CTCF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進而影響其介導的遠距離
  • 研究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異染色質是指基因組中用DAPI染色較深、相對不開放的區域。這類區域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
  • 科學家揭示RNAi與異染色質形成間的聯繫
    曾有科學家在一次The Scientist雜誌專題報導中稱,Grewal在RNAi-表觀遺傳學-染色質生物學領域是頂級的,是該領域的領頭者。他一直默默地做研究,並不是等RNAi領域變得炙手可熱才來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並選取了轉錄因子BHLHE40進行後續的功能驗證,發現BHLHE40可以調控CTCF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進而影響其介導的遠距離染色質相互作用。相關研究9月4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
  • 研究發現染轉錄輔助因子FACT的獨特雙重功能
    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顯示人類基因的差異很小(<0.3%),這解釋了遺傳相似性的來源;另一方面,基因被一類稱為組蛋白的生物大分子通過層層組裝形成高度有序的染色質結構,受重塑因子、組裝因子、組蛋白和DNA的化學修飾以及組蛋白變體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了遺傳的特異性。單分子操縱技術是研究染色質動態調控的強有力手段。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 參與宿主防禦, 但是遇到自身抗原或者在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中, 它們會發生命運改變, 進入功能失能命運, 但是調控T細胞功能失能的分子機制會不清楚。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最新發現地錢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
    染色質摺疊對於了解基因組功能同樣至關重要。前期研究在水稻基因組中發現大量TADs,並且水稻中bZIP及TCP(TEOSINTE BRANCHED 1, CYCLOIDEA, AND PCF1)轉錄因子家族識別的核心序列在TADs邊界處高度富集。目前許多農作物的基因組中也均已發現了TADs,但對植物中TADs的形成及其生物學功能的了解還極為有限。
  • 地錢中TCP家族轉錄因子活性與染色質三維構象變化相關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該研究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的手段,解析了嗜熱酵母的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 (imitation switch, 模擬開關)及其與組蛋白H4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結合相應的生化實驗,揭示了「模擬開關」 蛋白的自抑制、被底物識別和激活以及感知接頭DNA長度,進而發揮染色質組裝功能的分子機理。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與支架RNA(scaffold RNA)的鹼基配對引導DNA甲基轉移酶到特定的位點進行全新DNA甲基化。
  • 資料庫 | 怎樣查詢調控circRNA的轉錄因子
    這是琪先生的第24篇原創文章circRNA科研領域最火熱的明星RNA外顯子反向剪接來源的環形RNA是一類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卻以共價鍵形成閉環結構的RNA新分子,主要由RNA聚合酶II轉錄產生的前體RNA通過反向剪接產生。
  • Genome Res | 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之前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大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那麼這些活躍的異染色質有什麼功能呢? 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於2020年3月9日發表在《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迄今為止一直隱藏在這些黑暗、寂靜的區域裡。這篇題為《果蠅遺傳參考小組中的基因表達網絡》的合作論文是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特魯迪•麥凱和羅伯特•安霍爾特多年研究的成果。他們開創性的發現可能會極大地促進科學對許多遺傳疾病的理解。「黑暗」部分指的是大約98%的基因組似乎沒有任何明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