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對於古人有多重要?為何從皇帝到百姓,都非常重視它?

2020-10-18 腦洞趣味歷史

1、天文學在古代的地位

天文學在我國古代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它是與農學、醫學和數學並列的古代四大自然科學之一,歷朝歷代的君王都非常重視天文學的發展

早在堯帝時期,便有了政府機構天文官專門負責研究天文學,此後像秦太史令、西漢太史公、東漢太史令、魏晉南北朝太史局、唐朝司天台等,規模是越來越大,技術也越來越發達。

為何古人會如此重視天文學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要了解天文學在古代具有怎樣的意義,又被運用在哪些方面。

2、天文學的應用

天文學這門學科,一開始只是古人無意識的觀察星象,想要從中領悟宇宙的奧妙而產生的。等到觀察工具和經驗的進步,古人逐漸發現天文學的應用實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是農業生產離不開天文學,其次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天文學。

農業離不開天文學,好理解。何時耕種、何時收穫,都是需要經驗、考驗天時的,而這就要歸功於天文學發展延伸出的曆法。

古代的君王重視曆法,往往在上面公布農事方面的信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人們日常生活其實也和天文學息息相關,比如古人利用光照計時、判斷陰晴圓缺,這為我們出行、規劃日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天文學還時常被運用於軍事和政治方面,古人打仗講求的天時便是跟天文學有關,這點最廣為人知的應屬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那場東方也成了赤壁之戰破局的關鍵點,非常精彩。

至於政治方面,張衡在他的《靈憲》中談到:黃龍軒轅於中,則是軒轅一星,與蒼龍、白虎、朱雀、元武四獸為五矣。世之言星者,惟知四獸,而不知黃龍,是求之未盡也

黃龍屬土,居中央,代表著皇權,因此古代的君王往往會穿黃袍,這就是出自於古人對星象學問的理解。

更常見的天文學運用於政治方面的舉動,還可以參見秦始皇時代,天降隕石暗示秦朝滅亡的事情。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就會伴隨著天文異象,表示是天命所歸,所以天文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君王為了保證自己帝星「紫薇」穩定的一種方式。

所以,天文學在政治和農業、人們日常生活、軍事等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它也就成了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推崇備至的學科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一到這件事情,讓皇帝連肉都不能吃!
    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一到這件事情,讓皇帝連肉都不能吃!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的吃穿住行都是國家的最高水準,甚至連法律都無法約束皇帝。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古往今來有無數的野心家、梟雄,為了那至尊地位前僕後繼,即使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也是在所不惜。
  • 中國古代天文學: 何為「天極」
    天文學也很高深,人們可以把它與人類最崇高的理想聯繫起來。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前途的。」中國古代把天文學看得更是高深,其影響和根基深入社會、文化、政治、思想的所有方面。要想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哲學,天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天文學不光涉及曆法、觀察星象等,實際上它還涉及到整個宇宙人生。
  • 「陛下」最早並非稱呼皇帝,古人稱呼中的各種「下」,來歷滿有趣
    意思是皇帝宮殿外面的臺階,如果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是特指臺階上面的丹陛石了。皇帝接見臣子的時候,為了顯示威嚴莊重,當然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為了做好安保工作,大臣們都是先要站立在高高的臺階之下等候傳喚。比如《荊軻刺秦王》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意思是: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被帶到了宮殿臺階之下等候。
  • 「天狗食日」為何被視為不祥之兆?有意思,原來古人這麼看待自然
    殷商時期的帝王喜歡用龜殼來佔卜,後世的帝王百姓也特別信奉佔卜這一套,這種光怪陸離的事情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上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正式的文化,「夜觀天象」也是這種文化中的一分子。古人通過觀察天上星宿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測出四季以及天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古人進行了更大膽的推測,他們認為「觀天象」可以預測未來。
  • 古人把彗星看成「災星」,為何它又被稱為掃把星?
    我們知道,彗星是一種天體, 它進入太陽系時,亮度和形狀會隨著與太陽距離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明亮耀眼,拖著一條長長的 「尾巴」。然而,中西方的民間文化,對彗星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在西方,彗星被看作是死亡、罪惡的象徵,中國民間則將彗星稱為「掃把星」。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在古代男性作為國之棟梁和一家之主,更是特別在意外在與內心的完美。
  • 連皇帝看了都有點害怕
    古代社會的天文學不夠發達,對於很多天文現象古人都無法理解,所以一些奇怪的天文現象就會讓人跟什麼吉兆,兇兆聯繫在一起。古代有很多史書都記載過日食的發生,而日食則往往被認為是兇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都很害怕日食的出現。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哪4樣讓古人如此重視?
    古人認為,哪怕鄰居關係再好,有四樣東西是不能借的,說得嚴重些,借了之後會家破人亡。那麼,究竟是哪四樣東西呢?為何借了之後家會敗亡呢?這4樣東西,分別是「嬰兒床、殺豬刀、拐杖、藥罐子」。另外,關於嬰兒床,古人還有一種說法,嬰兒床除了用來給小孩子睡覺,還有另一種象徵意義:綿延子嗣。古人很重視延續香火,畢竟多一個人,多一個勞動力,可以說每個家庭都希望多添丁進口。古人擔心,如果把嬰兒床借出去,可能會對自己家的子嗣繁衍有影響,不吉利。所以,沒人願意把自己家的嬰兒床借出去 。
  • 其毒性有多強?為何只有晉朝皇帝最害怕它?
    史籍中有許多有關鴆鳥的記載,但在現代社會,似乎從來沒有人見過這種神奇的鳥,那麼鴆鳥到底真實存在過嗎?屈原《離騷》有詩云:吾令鴆為媒兮,鴆告餘以不好;雄鴆之鳴逝兮,餘猶惡其佻巧。屈原說他見過鴆鳥,還託它辦事,結果傲嬌的鴆鳥沒答應。
  • 「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
    引言:天文,是我國古代一直都十分重視的一項知識。從古老詩歌的詩詞歌賦,到農事生產的曆法製作。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尚書》《詩經》與《春秋》,都離不開古人們的天文知識。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人們由於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堅定的認為宇宙中有一個主宰,認為自然現象是有主持者的。因此,古人就會為自然中的事物也取了名字。促使我國天文領域快速發展的重要理由,是由於我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時代。因此,掌握有精確的播種季節對於在農業方面的生產,就顯得尤其重要。
  • 古人為何如此重視風俗-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我談到「風俗」這個詞的時候,大家腦子裡反映出來的也許就是月餅、粽子、舞龍、舞獅、兔兒爺這些東西,這些都是風俗裡面比較淺表的東西。    其實在我國傳統文化裡面,「風俗」是極大的事情。它是由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追求、價值認同所形成的總體風氣。古人認為,這個風氣正不正,是關係到國家長遠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宋代有個很有名的學者叫樓鑰,他說:「國家元氣,全在風俗;風俗之本,實系紀綱。」
  • 明代皇帝的「戀獸情結」,身為皇帝的他們,為何痴迷於珍禽異獸?
    在明朝,從皇家到百姓都樂於養珍奇異獸,皇帝更是耗費巨資修建豢養動物的園林。明朝對動物的保護和豢養,更多的是根據皇帝的喜好來決定,服務於政治目的,鞏固國本。但也因此助長腐敗,使得明末財政空虛,無力豢養,珍奇異獸的豢養最後走向終結。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2.魏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取得的科學技術成果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古代官方開始正式要求記錄天文觀測的數據,是世界範圍內保存非常完備、記錄相當詳細的。中國古代很早就觀測到了太陽黑子與日食、月食,到了後來甚至可以推算出日食的時間——這項成就為後來的古典佔星術中宮主星的概念以及地支六合的概念奠定了基礎。
  • 古人擇都需要考慮的一些要素
    從古代文獻和現代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之前,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幾度遷移,但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黃河中下遊黃淮海大平原這塊主要的農業區。  緊接著黃淮海大平原進行開發的是關中平原,它是由黃河中遊的重要支流渭河及其支流涇河、灃河、灞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的平原,古人稱之為「八百裡秦川」。古代關中地區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非常適於發展農耕文明。
  • 北鬥星為何成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
    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
  • 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為何大多壽命短?最後一個原因讓人唏噓
    但同樣令人驚訝的是排除戰亂死亡的人口,古人的平均壽命有57歲,比享盡榮華富貴,江山在手的帝王的壽命更長。這樣的事實令人探究,究竟何種原因讓集權力富貴於一身的帝王如此「短命」?縱擁萬裡江山,誰不希望自己永遠站在高位,俯視萬民?明君希望自己創造的盛世永遠歸自己執掌,昏君希望自己沉溺的權力遊戲永遠繼續。
  • 光——宇宙中的最重要物質,在天文學上有多重要的作用?
    看起來,從幾千年前到現在,人類始終都有著一個共識:光在宇宙中幾乎是最重要的。 在天文學中,光則成為了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幫助我們進行各種宇宙觀測。那麼,我們都通過光來進行哪些宇宙觀測呢? 1858年秋到1859年夏,德國化學家本生在把不同的元素放到他特製的本生燈上進行燃燒時,意外發現了不同元素的燃燒產生不同顏色的火焰。
  • 清朝皇帝為了得到一隻海東青一擲千金,明朝皇帝為何白給都不要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朝康熙皇帝,內容是在讚美一隻雄姿英發的海東青。海東青,是生活在北方的一種著名的猛禽,經過馴化之後,它憑藉閃電般的飛行速度和兇悍的捕殺技巧,可以成為人類很好的捕獵助手。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馴化海東青的歷史極為悠久。海東青學名矛隼,是隼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猛禽。
  • 此人被斬,天地異象,百姓心痛,皇帝後悔
    西湖是個神奇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還是眾多英雄豪傑的墓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宋朝抗金名將嶽飛,明朝的智將于謙,還有一個是明末的張煌言。他們都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湖的守護神,被人們所尊敬,其中嶽飛祠堂是最受人歡迎的,但是,于謙的祠堂反而是相當的幽靜冷清。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三千年以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偉大的文明,它們都給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是巴比倫帝國,另一個是中國。他們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是通過希臘人帶給我們的,而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的傳統中寂靜無聲,其震懾人心的輝煌直到20世紀才華麗地展現在西方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