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四大)在中國正面臨一個艱難的時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他們違反證券法律。而四大之一的德勤更是在美國遇到法律上的大麻煩, 因其可能幫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欺騙美國投資者,目前德勤正遭遇股東集體訴訟。如果德勤敗訴,大量類似的索賠會隨之而來,這將會對德勤的中國業務的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甚至禍及安永,普華永道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對於四大的指控表面上歸結於他們或是在履行其法定職責時的疏忽,或與壞人同流合汙以圖謀欺騙美國投資者。 而究其根源,是因為四大追求更高的收入,偷工減料,拋棄了自己的獨立客觀的審計者立場並將自己的審計結果標價出售。
會計師們在評估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行業時的準確性與客觀性,也面臨同樣的疑問。即使在中國的PE行業陷入泥潭的去年,會計師們依舊保持自己積極推動的論調。其中安永和普華永道有關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的報告特別有代表性。點擊這裡下載。 E&Y Report.PWC Report。
這些報告都發表在2012年12月底。而就在報告發表數月之前,中國境內的IPO(首次公開招股)已經被叫停,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的PE公司基本進入蟄伏期,幾乎停止了所有在中國的新投資。而2013年到目前為止,情況並沒有好轉的跡象。但如果僅僅是閱讀這些聲譽斐然的會計事務所的報告,您很可能認為中國PE行業正處於一帆風順甚至是加速發展的狀態。
這些報告隻字未提中國IPO市場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眾對會計師的工作普遍喪失了信任,而四大就是這種現象的重要引發者。
雖然普華永道的報告稍微提及PE投資退出難的問題,但整體高歌猛進的論調依然和安永報告如出一轍。 普華永道自信地預言,"我們認為隨著價格預期回歸正常,從13年第二季度開始,新投資和投後退出活動都將大幅增長。"換句話說,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現在陷入低谷的中國PE行業不僅會復甦,更會開始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前進。
最終結果揭曉尚待時日。
但僅僅從目前情況來看,更大的可能是2013年將是中國PE行業裡自出生起最為艱難的一年。今年數以百計的中國PE基金將到期(中國PE基金大多數為5-7年),但還有數百億的資金被困在項目中而無法退出。
那為什麼很多會計師會對PE行業推崇不減呢?他們的熱情與其說來源於客觀分析,不如說基於一種"良好"的願望,其內心所期待的依舊是從中國PE公司獲得大量的佣金。但正如沃倫·巴菲特最近在他的2013年致股東的信中說,"只在迪斯尼的電影中才有隻需許願就讓夢想成真,在實際商務活動中,只依靠願望無異於飲鴆止渴。"
中國PE已對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是非常慷慨的。雖然他們不透露具體的業績,但據我個人估計,僅在2011年,四大在中國PE相關業務的佣金收入遠超過4億元。
其業務主要包括對現有和潛在投資的審計,盡職調查服務和投資組合估值。
PE公司是四大在中國市場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雖然四大也為其他中國企業進行審計和報稅工作,但跟數以千計的本地會計師事務所競爭並獲得到相當份額顯然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就相同業務僅收取四大一半的費用時。 而目前國際PE公司幾乎完全依賴於"四大"在中國開展他們的業務。這些PE公司慷慨支付高額的佣金,十分大方。因為這些錢不是掏自己的腰包,而是投資者(有限合伙人)的錢。
四大受僱於PE公司開展的審計和業務預測,由此獲得豐厚的回報。很多時候,僅僅在盡職調查的過程中,PE公司就會決定放棄這筆交易。而即使他們這樣做時,會計師事務也會獲得全額報酬(100萬左右)。對於四大而言,在未能完成的私募股權交易中從事盡職調查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業務。
就目前而言,有很多PE公司支付四大的審計和業務預測費用,但當會計師給出不利企業的報告時就會放棄項目。換句話說,很多PE更多的是依賴四大的報告對企業做出判斷,而非強烈相信自己對項目和市場的分析。
閱讀安永和普華永道的報告,很難不認為它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讓的PE行業在中國自我感覺良好,以安撫遙遠的有限合伙人,並鼓勵中國有限合伙人更加大膽和積極地投資。報告通篇沒有提到因為大量未退出項目造成的中國PE行業系統性風險,更遑論大量即將到期確無法退出的基金和不可靠財務報告對IPO市場造成的傷害,這讓有限合伙人的數十億美元的面臨巨大風險。
總而言之,該報告似乎更像是某種烏託邦式的宣講,而不是一個審慎的評估。
同樣令人費解的是會計公司竟然沒有就中國PE公司大量未退出的項目做仔細的研究。自身的相關利益,以及所謂的"專業信譽"可能是其背後的原因。
不僅是會計事務所享受了PE公司的大量費用。大的美國和英國的律師事務所,以麥肯錫為代表的管理諮詢公司,市場調查公司和融資公司都獲得了PE公司的豐厚佣金。根據個人估計,目前每年中國PE公司大概將2.5億美金支付給專業服務公司。但這些公司並沒有就行業內嚴重的問題給他們的PE客戶發出警告,要知道麥肯錫(McKinsey)們往往是在採訪PE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後將在此基礎上的研究成果再高價賣回給PE公司。
在2012年的報告中,他們提出類似的"中肯"觀點:一個大的PE的有限合伙人告訴我們,"他們今年比過去的8、9年都要忙。"
似乎這些大的全球性的專業服務公司變得有些沉醉其中了, 也許是因為從中國PE公司的錢來得太容易而變得有點偷懶。這樣一來,它們愈發習慣於烏託邦式的描繪中國PE行業並且不斷的宣傳鼓吹以從中獲利。
同樣因為類似的原因,在經紀公司的證券分析師似乎從不對跟他們有業務往來的公司有任何負面評價。 即使當一名分析師判斷公司的發展趨勢不樂觀時時,他發表的研究也只會建議"持有"或"謹慎增持"。在內心坦率公正與高額佣金的競爭中,佣金似乎總是贏家。
作者:Peter Fuhrman (中文名傅成)中國首創創始人兼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