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凍 評論作者
計算機、外語、足球……在眾多需要「從娃娃抓起」的項目中,眼下又多了一項「女性教育」。前日,廣東省婦兒工委召開《廣東省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編制網絡問策座談會,8名網友代表針對廣東婦女兒童的發展狀況建言獻策。原廣東省女子中專校長、今年72歲的網友繆美賢建議:女性教育要從「小」抓。廣東省副省長、省婦兒工委主任雷於藍當場回應:廣東將進行試點,從中小學女生開始女性教育(昨日《廣州日報》)。
繆校長的提議,是針對目前社會上一些女性在經濟上、人格上不夠獨立的狀況提出來的。她提出的對策是,加強「四自」教育,也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應該從兒童期、青春期就開始著手,比方進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政思教材或輔助教材,採用感人文藝形式與生動的案例,避免枯燥的說教,讓同班的男孩子也一起來學習,了解和認同。」
作為一位男性,我挺認同繆校長的這些說法。但有媒體將繆校長的建言和雷副省長的回應「提煉」成「廣東將試點對中小學女生實施女性教育」的大標題,問題就大了。第一,建議明明「讓同班男孩子也一起來學習」,轉眼就被炒作成「只對中小學女生」實施教育。教女不教男,人為製造不平等。
繆校長說了,「女性參政,尤其是進入高層領導崗位的比例,遠比不上港澳臺,這些都算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敗筆……」但有人一廂情願,把女性教育「窄化」為美容、禮儀、女紅與家政。我不是說做女紅就不光榮。但聯合國每年給各國性別平等指數打分,評分標準還不止計算「女紅」。人家還要算:你這個國家,領導人中女性比例佔多少;即便進入決策層,女性的意見有沒有人聽、起不起決定性作用。咱們國家評分多少,看官們自己上網去搜。
我覺得,既然是網絡問策,就應該多研究和報導以上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性別平等大計。可現在,媒體光盯著些進入「死循環」的程序不放。比如,批評女性甘當「全職媽媽」———有政協提案讓女性回家,怎麼不提這茬兒啦?其他進入無解模式的問題還包括:
1 .「傍大款」是女性不自尊———可為神馬,大款都是男的?
2.「當三陪」是醜惡現象———為神馬「三陪」大多是女性,被陪的都是男的?
3 .芙蓉姐姐的畸形作秀———上網的、起鬨的,在天涯、貓撲當版主的是男網友多還是女網友多?
4.有女孩減肥致死———電視購物頻道全是瘦身廣告,怎麼不見人出來管管呀?哎呀呀,照這麼窮追下去,我這「街談」得寫成社論了,再說,這事兒不能說太細。
一旦把「女性教育」或者「性別教育」理解成了「教育女性」,或者「女性單獨接受教育」,那麼,所有事關性別、婚姻、家庭、子女教育有關的議題立馬變成了女性和婦聯專屬。照這麼下去,所謂「婦女能頂半邊天」,翻譯過來就是———您吶,就在您那「半邊天」呆著得了。
問題是,男性也是性別的一種啊。依我看,婦女解放了,男性也得救。誰說不是呢?都說城市男人負擔重壓力大,房子車子一肩挑,可誰讓女性工資普遍低於男性呢?都說男性壽命低於女性,誰讓你「男人有淚不輕彈」啦。有什麼事兒淨掖著憋著,癌症發病率能不高嗎?
綜上所述,作為「另一半邊天」的男性,我強烈要求,下次省婦聯網絡問策,也讓男人參加———男人也頂半邊天,可不能拋下我們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