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中出土的這些武器 藏著中國大一統的秘密

2020-11-23 上海熱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歸一。無論是統一帝國的恢弘氣勢還是剛剛穩定的政局,都促使秦始皇開始考慮如何在制度上完成最後的統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其中,統一車輪的距離和文字的「車同軌」「書同文字」,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最重要的標誌性功績之一。

  然而,回到歷史的文本之中,我們發現中間的那句「一法度衡石丈尺」往往被世人忽視。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排在書同文車同軌之前?秦又是如何保證這個制度的實行的?

  為什麼有人認為,18世紀被西方國家譽為生產技術革命的標準化制度,秦朝在兩千多年前就通過這個規定建立了?

  今天,庫叔就帶著庫友們穿過歷史煙雲,尋找答案。

  [文/ 王凱]

  何為「一法度衡石丈尺」?

  首先要弄清的是「一法度衡石丈尺」的含義。顏師古註:「法度,丈尺也。」衡、石是重量單位,丈、尺是長度單位,法度即是重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總稱,或者說是度量單位的總稱。「一法度衡石丈尺」,其實句讀應為:「一法度:衡、石、丈、尺。」意為:衡、石、丈、尺都將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規範。這也反映在秦琅琊刻石的內容中。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東臨琅琊(今山東省青島市南),在琅琊臺上刻石紀功。刻石文中說到:「器械一量,同書文字。」《史記正義》解釋為:「內成曰器,甲冑兜鍪之屬。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屬。一量者,同度量也。」這裡的「器械一量」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器械在此處應當取其廣義,不單單指甲冑兜鍪、戈矛弓戟之類的兵器。由此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其實就是在全天下的範圍內,對重量單位、長度單位等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再以此作為一切工程製造的技術規範。

  秦始皇曾多次強調統一技術標準的重要性。正如琅琊刻石所載:「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意思是只要統一了標準,日月所照的地方,坐船乘車的人,就都有了行為的準則。

  南徵北戰的技術保障

  那麼,統一技術標準究竟有何實際意義呢?除了對經濟方面的貢獻,在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體現在兵器、軍事器械的標準化生產上。

  例如,箭是秦始皇兵馬俑中出土最多的一種兵器,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經清理出土了箭鏃4萬多個,這些箭鏃就是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進行生產的。

 

  (圖為秦青銅箭簇,圖源: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從外觀上來看,這些箭鏃的大小和形制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對它們的誤差只能採用更加精確的方式來測量。

  據專家抽樣測量,不同箭鏃的主面寬度的平均誤差為±0.267毫米,而主面長度的平均誤差為±0.572毫米。要知道,兵馬俑出土箭鏃的平均寬度和長度分別為9.801毫米和27.586毫米,這些箭鏃的誤差竟然只有2%左右!

  而且,在兵馬俑裡發現的這些箭支是用於弩機的,因此弓弩機也需要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製造,以便兩者更好地契合。根據測量,兵馬俑中出土的弩機關鍵零部件都做了非常精細的打磨,平均誤差僅約±1.9毫米,懸刀(扳機)、望山(瞄準器)等零部件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弩機中替換使用。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署名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兵馬俑中間的土牆,為何不能挖?它的作用是什麼?
    在1975年的時候,兵馬俑博物館建立成功,從1979年的10月1日的國慶節開始,這座有關秦始皇的博物館才開始對外開放。在最開始兵馬俑亮相的時候,大家都在猜測這堵牆下面究竟有什麼秘密。就連外國人也在好奇著,難道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還有很多人在猜測說,其實這堵牆裡面也是一些兵馬俑,還有人認為說,這裡面可能藏有秦始皇的陪葬的寶藏。
  •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將裂開的兵馬俑拿去檢測,真相大白
    電影中,龍帝一聲令下,成百上千的兵馬俑從地層中拔土而起、氣勢如虹,給人以極大的震懾,秦始皇的千軍萬馬真的復活了一般。後人將秦始皇定義為「暴君」,是從他的一生的所作所為來定義的。一、他的一生都沒有殺死功臣,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般的「飛鳥盡、良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非常愛護手下;二、「焚書坑儒」;三、建造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和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 美媒:兵馬俑武器或出自小作坊「生產線」(圖)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弓弩扳機部件  據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外媒稱,陪葬中國首位皇帝的真人大小的兵馬俑大概數得上是20世紀最令人震驚的考古學發現之一了。  報導稱,但過去並不十分清楚,這些古代武器是怎麼造出來的。現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任職的李秀珍說,弓弩是用木頭或竹子做成的,但這些材料早就腐爛了,留存至今的只有弓弩的箭頭和扳機了。  為了更多了解這一大批發現物是如何造出來的,李秀珍和她的同事們檢測了200多件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弓弩扳機。
  • 兵馬俑揭秘:你不知道的兵馬俑黑科技!
    再比如,中國古代有關冶金技術的文獻相當繁多,記載了各式各樣的防腐蝕技術,為何偏偏沒有提到鉻轉化膜技術?在重重疑問之中,劍橋大學等機構考古專家決定對兵馬俑坑的兵器及其周圍埋藏環境做一次大檢測,想看看這些鉻元素的來龍去脈。利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技術(XRF),檢測首先發現武器表面含鉻並不是個普遍現象。
  • 兵馬俑坑地下還有一層?裡面到底埋了什麼?專家:一下不能碰
    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就頒布了關於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設立文物局,1979年4月,中國考古學會正式成立 兵馬俑坑的地下埋了啥?是否還有一層兵馬俑?秦始皇是我國首位實現大一統、首位自稱皇帝的君王,秦始皇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布局建造而成,規模宏大,有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
  • 兵馬俑中的秦劍真有那麼完美麼?
    Gladius劍正在鞘中渴求鮮血,高盧勇士揮舞凱爾特長劍戰吼連連,色雷斯蠻子手持Rhomphaia長刀鋒刃未寒——而這些著名的兵器,無一例外的都由鋼鐵製成。 秦軍的對手 面對秦軍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幾乎全由青銅鑄成的兵器,有人發出了疑問:「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有一種說法是,秦軍的青銅兵器比起六國的鋼鐵兵器更加先進,所以秦軍才能徵服它們。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秦軍的對手也是主要以青銅兵器武裝起來的。 中國鐵器的漸盛時代,是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
  • 神秘基地震驚世界 中國的51區藏有怎樣的秘密
    神秘基地震驚世界 中國的51區藏有怎樣的秘密時間:2015-10-24 15:1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神秘基地震驚世界 中國的51區藏有怎樣的秘密 導讀:人人都知道美國有51區,可是在中國境內的一個神秘的地區也存在一個51區,作為軍事密地,這個地方在地圖上都查不到。
  • 秦始皇兵馬俑發掘鬧出大烏龍,秦軍可能已裝備鐵兵器,酷似環首刀
    關於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鐵兵器,歷史學界有個共識,那就是漢朝,西漢。其實有不少史料可以證明,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鐵兵器存在,比如著名的幹將莫邪。但是一直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當時冷兵器已經裝備於軍隊。後人仿製的幹將莫邪青銅劍,現藏於濟南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陵,隨兵馬俑一起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兵器。
  • 秦始皇為何要修建一座空前絕後的陵墓,兵馬俑是怎麼發現的?
    滅六國、大一統,車同軌、郡縣制、戰匈奴、徵百越、修長城、建陵墓、夢長壽、終歸天、兵馬俑、永相伴、幾千年、墓未見。這都是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這個赫赫有名的歷史大腕,幾千年來撲朔迷離,其墓穴主室至今也沒有被打開,但是從開放的兵馬俑來看。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說個偏門的,農家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凡是開展農業的地區都應該大一統。可以認為,春秋大一統是春秋時期經過中華長期思想碰撞,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統是中國特色,是中國區別其他國家的顯著文化特質。二、時代選擇了董仲舒董仲舒是漢代人,正巧遇到了漢武帝,推舉起了他的學說。
  • 秦始皇「手辦」兵馬俑的秘密:「地下軍隊」如何煉成?
    與英姿勃勃的兵馬俑面對面時,總感覺仿佛穿越時光,看到了當年那支橫掃六合的虎狼之師。  秦始皇「手辦」的秘密  在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許衛紅擔任發掘領隊。  許衛紅清理彩繪陶俑(攝影:夏居憲)  「造型逼真、體型高大的陶質兵馬俑站立在坑中,仿佛是這三座地下室的主人,實際上不過是秦始皇的『手辦』。」許衛紅如此描述道。  雖然兵馬俑「千人千面」,但也有瑕疵。
  • 這張兵馬俑的臉受世界矚目,暗藏秘密至今無解,現已禁止出國展覽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國,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產出了無數的文化瑰寶,不僅是文化知識上的,同時也是文物上的。比如說中國的十大國寶文物,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踐劍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時代最為耀眼的明珠。而今天要說的則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死後陪葬的兵馬俑中最為特殊的一具。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西方學者: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是秦始皇之前,中國只生產過很小的人俑,怎麼會突然之間,就學會了製作和真人大小差不多的兵馬俑?隨後,這一股旋風越刮越大,在2016年英國BBC還與《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裡面惟妙惟肖的塑造了秦始皇見到希臘雕像時的驚嘆,於是就在古希臘專家的幫助之下,建造了兵馬俑。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只要瀏覽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封建時代幾個最著名的太平盛世,無論是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還是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無一不是在政治統一的前提下出現的。這些歷史經驗,使大多數中國人往往籠統地把「大一統」等同於國家的「統一」。
  • 電影裡的「無字天書」藏著什麼秘密?快快拿出我的神秘武器,真相大白!
    語 文  奇妙的水  黃麗菁 廈門市故宮小學老師    小小水滴真淘氣  藏進江河湖海裡  水滴家族秘密多  我們一起來探尋    心理課  學會寬容  方佳佳 廈門市故宮小學老師    數 學  認識時鐘  楊曉凰 廈門市故宮小學老師    時鐘王國樂趣多  時間的秘密我知道
  • SCP基金會CN分部異常收容物兵馬俑,每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戰爭藝術家,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異常收容物,來自CN分部的兵馬俑。兵馬俑外觀和數量我們在北方的古墓中發現了兵馬俑,這些兵馬俑一共有120隻,身高都在186CM。這些兵馬俑的兵種不同,裡面有盾手,騎兵,弓弩手,長槍手等等。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仿佛就紮根在他們心靈深處,紮根在歷朝歷代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
  • 央視今日將直播考古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上面架起大型木料,使它成為一個整體,棚木上鋪蘆席,再用土覆蓋。  2009年,經國家批准,兵馬俑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平方米,目前該200平方米已經發掘完畢。據有關人員介紹,今年4月,考古人員就開始對位於第8過洞和第11過洞200平方米進行發掘,目前對上面的覆土、棚木等進行了清理,其中已經有一個陶俑露出了頭。  第三次發掘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