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歸一。無論是統一帝國的恢弘氣勢還是剛剛穩定的政局,都促使秦始皇開始考慮如何在制度上完成最後的統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其中,統一車輪的距離和文字的「車同軌」「書同文字」,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最重要的標誌性功績之一。
然而,回到歷史的文本之中,我們發現中間的那句「一法度衡石丈尺」往往被世人忽視。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排在書同文車同軌之前?秦又是如何保證這個制度的實行的?
為什麼有人認為,18世紀被西方國家譽為生產技術革命的標準化制度,秦朝在兩千多年前就通過這個規定建立了?
今天,庫叔就帶著庫友們穿過歷史煙雲,尋找答案。
[文/ 王凱]
何為「一法度衡石丈尺」?
首先要弄清的是「一法度衡石丈尺」的含義。顏師古註:「法度,丈尺也。」衡、石是重量單位,丈、尺是長度單位,法度即是重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總稱,或者說是度量單位的總稱。「一法度衡石丈尺」,其實句讀應為:「一法度:衡、石、丈、尺。」意為:衡、石、丈、尺都將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規範。這也反映在秦琅琊刻石的內容中。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東臨琅琊(今山東省青島市南),在琅琊臺上刻石紀功。刻石文中說到:「器械一量,同書文字。」《史記正義》解釋為:「內成曰器,甲冑兜鍪之屬。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屬。一量者,同度量也。」這裡的「器械一量」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器械在此處應當取其廣義,不單單指甲冑兜鍪、戈矛弓戟之類的兵器。由此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其實就是在全天下的範圍內,對重量單位、長度單位等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再以此作為一切工程製造的技術規範。
秦始皇曾多次強調統一技術標準的重要性。正如琅琊刻石所載:「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意思是只要統一了標準,日月所照的地方,坐船乘車的人,就都有了行為的準則。
南徵北戰的技術保障
那麼,統一技術標準究竟有何實際意義呢?除了對經濟方面的貢獻,在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體現在兵器、軍事器械的標準化生產上。
例如,箭是秦始皇兵馬俑中出土最多的一種兵器,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經清理出土了箭鏃4萬多個,這些箭鏃就是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進行生產的。
(圖為秦青銅箭簇,圖源: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從外觀上來看,這些箭鏃的大小和形制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對它們的誤差只能採用更加精確的方式來測量。
據專家抽樣測量,不同箭鏃的主面寬度的平均誤差為±0.267毫米,而主面長度的平均誤差為±0.572毫米。要知道,兵馬俑出土箭鏃的平均寬度和長度分別為9.801毫米和27.586毫米,這些箭鏃的誤差竟然只有2%左右!
而且,在兵馬俑裡發現的這些箭支是用於弩機的,因此弓弩機也需要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製造,以便兩者更好地契合。根據測量,兵馬俑中出土的弩機關鍵零部件都做了非常精細的打磨,平均誤差僅約±1.9毫米,懸刀(扳機)、望山(瞄準器)等零部件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弩機中替換使用。
本文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署名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