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癌症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現在我們開始進入不再談癌色變的時代。特別是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更多癌症晚期的患者受益,不僅延長他們的生存期限,還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近期,免疫療法又傳來可喜的消息。來自瑞典的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研究出一種新的免疫療法,這將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相關研究結果發布在PNAS上,論文標題為《Targeting a scavenger receptor o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activates tumor cell killing by natural killer cells》。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免疫細胞是我們身體的「防禦部隊」,通常來說,病菌、細菌這樣的「外來侵略者」會被免疫細胞消滅掉。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麼危害係數這麼高的腫瘤細胞會被放過,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善於偽裝」。
腫瘤的出現,也說明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識別跟殺傷作用異常,當腫瘤「躲過」免疫細胞的識別跟消滅之後,就會快速的發展,進而侵害人體。
而免疫療法,就是讓免疫細胞增強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的能力,讓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去識別並攻擊消滅腫瘤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臨床中,研究最為成熟充分且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裡要解釋一下,因為免疫細胞T會產生調節自身免疫功能的蛋白小分子,這些小分子就是免疫檢查點。而免疫檢查點可以調節免疫反應的強度和廣度,從而避免正常組織的損傷和破壞,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免疫檢查點成為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檢查點療法就是通過共抑制或共刺激信號等一系列途徑以調節T細胞活性來殺傷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免疫檢查點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PD-1為代表的抑制劑,另一類是激活劑,不過激活劑目前還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其實免疫療法不僅只有以PD-1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還有基於免疫細胞會攻擊癌細胞這個原理衍生了其他的免疫療法。
基於腫瘤疫苗的療法:許多研究者一直致力於研發各種新的免疫治療方法,而腫瘤疫苗的概念是將腫瘤抗原以多種形式,使得患者的身體克服腫瘤引起的免疫抑制狀態,增強免疫原性,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誘導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達到控制或清除腫瘤的效果。
在2017年7月,國際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兩項獨立臨床試驗結果,展示了「個性化腫瘤疫苗」在臨床治療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個性化腫瘤疫苗」 再次引爆免疫治療新熱點。
CAR-T療法:這個療法分中文名稱是「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T淋巴細胞」,是一種對T細胞改造的方法,可以對對T細胞進行修飾,增強其識別、描寫表達某種基因的腫瘤細胞能,這個療法受廣大科學家追捧。雖然目前這個療法在我國還處於臨床階段,但是有臨床試驗這療法成功將白血病患者治癒的案列,但在美國,已經有2款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T細胞免疫調節因子:多種細胞因子可以調節T細胞的增值、生存提及功能,例如IL-2, IL-7, IL-15, IL=21, IL-12, GM-CSF和IFNα。目前正在臨床中接受檢驗,其中IL-2是最早被用於作為癌症免疫療法的細胞因子,它在治療腎細胞癌和黑色素瘤的試驗中取得過積極結果。
溶瘤療法:與癌症疫苗相似,溶瘤療法是只去掉病毒表面附上了可識別腫瘤細胞的特殊蛋白,幫助人體識別腫瘤細胞。並且通過病毒上裝有的特定表達幾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可以激活免疫細胞一起攻擊腫瘤細胞。
目前來說,免疫治療的方法有多種,除了上述說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癌症疫苗、其它免疫調製藥、溶瘤療法,還有雙特異性抗體、過繼細胞療法等等。對於某一類治療方法無效的患者,也可以嘗試其它免疫療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療效果。
免疫療法雖說毒副作用要比其它化療藥物小得多,可能很多人一聽到介紹,就覺得自己使用之後肯定沒問題。但其實免疫療法並非沒有副作用,也不是對任何腫瘤都能起到療效。
免疫治療在恢復免疫系統,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促使免疫系統攻擊人體正常的組織、器官。因此也會帶來相關的免疫毒副作用,患者的任何器官跟組織都有可能受到累及。像皮膚、消化道、肝臟、內分泌腺體、腎臟、神經系統、眼等器髒部位。
臨床上,絕大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肺炎、腹瀉、疲勞、疼痛、情緒不佳、脫髮、易冷、心跳加速、出汗等輕重不一的症狀。不過目前大多數症狀是相對溫和的,如副作用嚴重,例如免疫相關肺炎和肝炎等副作用,那麼就要立即停止免疫治療。
總的來說,腫瘤的免疫治療是近幾年癌症治療領域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也給許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不過在使用某一種治療方法時,應該要經過嚴謹的評估,患者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
[1]《科普 | 揭開「腫瘤免疫治療」的神秘面紗》.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19.3.31
[2]《專家科普|免疫治療新突破:基於腫瘤新抗原的個性化腫瘤疫苗》.福建省腫瘤醫院.2018.3.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