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為原來的2倍,它的表面積和體積都發生了

2021-01-19 刀神李流水教數學
題目

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為原來的2倍,它的表面積和體積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圖1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普通學生思路:

(長×寬+長×高+寬×高)×2=長方體表面積

長×寬×高=長方體體積

第1個長方體:(2×1+2×3+1×3)×2=22(平方釐米);2×1×3=6(立方釐米)第2個長方體:(4×2+4×6+2×6)×2=88(平方釐米);4×2×6=48(立方釐米)

第3個長方體:(8×4+8×12+4×12)×2=352(平方釐米);8×4×12=384(立方釐米)

當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為原來的2倍,表面積擴大到原來的88÷22=4(倍),352÷88=4(倍);體積擴大到原來的48÷6=8(倍),384÷48=8(倍)。

我發現規律:當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為原來的2倍;表面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體積擴大到原來的8倍。

後進生策略:

方法同上。

答案:

圖2

答:當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為原來的2倍;表面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體積擴大到原來的8倍。

【刀神傳說好看嗎】

相關焦點

  • 長(正)方體經典題二:長、寬、高的變化導致表面積及體積的變化
    例1、一個長方體,如果高增加3釐米就會變成一個正方體,表面積會增加84平方釐米,原來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釐米?分析:原來的長方體高增加之後就會變成一個正方體,說明原來長方體的底面是一個正方形;而且隨高而增加的表面積分別是以原長方體的長(寬)和增加的高為兩邊的四個長方形的面積,且這四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每個面的面積為:84÷4=21平方釐米。
  • 【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重要公式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是什麼形狀呢?表面的定義: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根據定義,我們可以的得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求法: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 六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習目標及求表面積、體積的題型歸納
    常見題型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題型有很多,但總而言之,題目中不外乎會有如下這些說法:①一種題型是,一個長方體因為高或長或寬的變化(擴大或縮小),或者是成為一個正方體,從而引起表面積的變化。典型例題1、有一個稜長8釐米的正方體,在它六個面的中心都挖去一個稜長2釐米的小正方體,剩下物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2、如果把一個長18釐米、寬12釐米、高9釐米的長方體切成兩個小長方體,哪種切法表面積增加最多?最多增加多少平方釐米?哪種切法增加最少?
  • 「五年級答案0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重要公式
    這是上一篇文章中的答案,上一篇文章地址【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重要公式1.典型題目:1.2.一個長方體的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8釐米、7釐米,如果把它的長、寬、高都擴大至原來的2倍,那麼,它的表面積擴大為原來的多少倍?
  • 是什麼影響了表面積?
    2、長方體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擴大2倍,其稜長和也擴大2倍,表面積擴大4倍,體積擴大8倍; 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擴大3倍,其稜長和也擴大3倍,表面積擴大9倍,體積擴大27倍; 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擴大n倍,其稜長和也擴大n倍,表面積擴大n2
  • [六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練習卷
    一、填空   1、用一個長36釐米的鐵絲焊成一個正方體時,它的體積是( ),表面積是( )。   2、一個正方體稜長擴大了3倍,表面積就擴大( )倍,體積就擴大( )倍。   3、一個長方體,長4釐米,寬2釐米,高2.5釐米,它的體積是( ),表面積( )。
  • 【五年級】第三單元長方體與正方體內容與重要公式回顧總結
    (3)表面積的求法:根據定義,我們可以的得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求法: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求法: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如下圖,可以用字母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點積累(西師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
    (2)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每個面的面積都相等。(3)正方體可以說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2、 長方體、正方體有關稜長計算公式:(a:長 b:寬 c:高 L:稜長總和 S:表面積 V:體積)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長+寬+高)×4
  • 小學體積與表面積的知識點都掌握了嗎?來測測吧
    在正方體、長方體或圓柱體的某個面上或幾個面上打一個小孔或打通一個洞,其體積和表面積均發生變化。
  • 小學數學說課稿:《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教材簡析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
  • 計算下面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小正方體放在長方體上面)
    題目計算下面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圖1普通學生思路:表面積:由圖可知,正方體的底面和長方體的上面有重疊部分第一步:算重疊部分面積(一個面面積):5×5=25(平方釐米)第二步:算正方體表面積:5×5×6=150(平方釐米)第三步:算長方體表面積:(10×8+10×4+8×4)×2=304(平方釐米)最後一步:長方體表面積+正方體表面積-重疊部分面積
  • 教師招聘面試《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節內容,主要講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和認識長方體和長方體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為以後繼續學習打下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 體積和容積單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知識點小結和培優訓練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B、一張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7平方分米B、用6個1立方釐米的小正方體任意拼在一起,體積不都是6立方釐米答案:A2、填一填。答案: 表面積 體積 容積三、第二課時《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知識點小結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釐米、立方分米、立方米。2、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釐米,立方釐米是( 體積 )單位。四、第二課時《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培優訓練1、填入適當的體積單位。
  • 《數學提高》圓柱體積公式表面積公式
    在同一個平面內有一條定直線和一條動線,當這個平面繞著這條定直線旋轉一周時,這條動線所成的面叫做旋轉面,這條定直線叫做旋轉面的軸,這條動線叫做旋轉面的母線
  • 課程解讀:人教版五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需掌握題型
    解析:因為在長方體的稜長中,共有四組長、寬、高的和,所以可以先求出稜長總和的1/4,也就是一組長、寬、高的和,再用和減去其中任意兩個量,就得出第三個量。解析:因為長方體鋼材是用正方體鋼塊鍛造成的,所以它們的體積相等。要先算出正方體的體積,也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再用體積除以表面積,算出長方體的高,也就是長方體鋼材的長。
  • 從長方體的展開圖說起
    體積是多少立方釐米?     分析:在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時,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要知道它的長、寬和高。在上面的圖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它的長是18釐米,寬是12釐米,那麼,高是多少釐米呢?仔細觀察,圖中的46釐米裡包含了哪些長度呢?
  • 《體積和容積》單元測試題
    一、填空 1、( )叫做物體的體積。2、用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 ) 3、稜長2分米的正方體,一個面的面積是( ),表面積是( ),體積是( ) 4、一個長方體長是0.4米、寬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積是( )體積是( ) 5、一個正方體的底面積是2平方釐米,它的表面積是( )平方釐米。
  • 2020小升初專題複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表面積體積同步檢測卷
    【點評】此題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及應用;小數點的網址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應用;比例的意義及應用.4.【分析】把正方體切成完全一樣的兩塊長方體後,它的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2個正方體的面的面積,正方體有6個面,由此即可解答問題.
  • 課程解讀:人教版五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知識點匯總
    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2、長方體的12條稜又可以分成三組,分別是長方體的長 、寬、高。在長方體中,相對的稜長度相等。3、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其中相對的兩個面完全一樣。其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如果長方體中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那麼剩下的四個面就是完全一樣的長方形。
  • 網課補充,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總結與易錯點
    老師家長學生,都跟著忙忙碌碌,可是效果就差強人意。下面就本節課的重點和易錯點總結一下一:長方體的特徵:①有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放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②有8個頂點,每個頂點上的三條稜分別稱為長方體的長、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