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光陰不負卿——比亞迪潛心研發13年掌控又一核心技術

2020-11-30 雷鋒網

比亞迪的產業報國絕不是一句口號。IGBT技術的重大突破,讓中國的電動車擁有了「中國芯」。

走進神秘工廠

12月10日,寧波下起了濛濛細雨,從市區乘車出發,大約1個小時後,車輛緩緩駛入寧波保稅區廬山西路155號。院內矗立著一座外觀並不起眼的老式大樓,它是比亞迪的又一重量級核心技術生產基地——寧波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負責IGBT晶片的晶圓設計及製造。

由於地位特殊,這裡第一次接待如此多的人參觀。與之前參觀過的很多車間和研發部門相比,寧波比亞迪的保密和防塵級別都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從頭到腳穿戴好各種防護設備,經過2道風淋門,終於進入到最核心的晶圓車間之內。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晶圓對生產環境的潔淨度要求極高,這座車間的無塵等級為一級,也是半導體行業的最高等級,換句話說,車間每立方英尺(0.0283立方米)空間中,直徑超過0.5微米的微塵離子不能超過1個。因為,如果有一個零點幾微米的微塵掉落在晶圓上,就會造成一顆IGBT晶片失效。

帶有通風孔的車間地板下面是空氣過濾系統,室內始終保持著恆定的溫度和溼度。晶圓製造的用水要經過20多層淨化達到超純水級別。車間內存有大量備用水和應急發電機,隨時應對停水停電的突發情況。晶圓生產所需的光刻機需要放在特製的防震臺上,避免受到路過車輛、甚至人的腳步產生的振動影響。為了防震,這座工廠的地基還打到巖石層。

在這裡生產的產品是一種採用矽作為基礎材料的半導體晶片,由於組合成品的外形類似於一張光碟,所以被稱為晶圓。晶圓的生產流程非常複雜,以SiC(碳化矽)為例,先要將碳化矽粉末加工成類似於鋼錠的晶錠,然後切成薄薄的碳化片,之後經過光刻、蝕刻、離子注入等十幾道工序,一片晶圓製作完成。寧波比亞迪生產的晶圓厚度最薄可以做到120um(約兩根頭髮絲直徑),這個數字在1200V車規級IGBT晶片厚度上處於全球領先水平。每一個IGBT晶片僅有人的指甲大小,要在其上蝕刻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微觀結構電路,在晶圓的產品分析中,需要用到倍率高達50萬倍的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在每片晶圓上,根據大小不同有數十個到上百個IGBT晶片,這些晶片根據用途不同,可以製作成不同的車用IGBT模塊,安裝到各類電動車上。

結束了不到1個小時的參觀,走出寧波比亞迪車間的大門。至少從製造工藝上,讓我直觀理解到為什麼IGBT技術一直難以突破。從2005年比亞迪組建研發團隊正式進軍IGBT領域算起,到如今在技術上能夠與德國、日本三分天下,過去了足足13年。

IBGT為什麼是新能源車核心中的核心

參觀當晚,比亞迪舉行了IGBT核心技術解析會,將比亞迪13年來走過的歷程、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全面展示。這次解析會,更像是一堂IGBT科普會。比亞迪的幾位技術負責人儘量用最簡單直觀的語言讓專業的內容聽起來不那麼枯燥,而在場的觀眾也在認真傾聽並努力去理解有關IGBT的內容。一場解析會下來,可能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會感嘆,IGBT這個我們平常在新能源汽車上並不注意的元器件,對於車輛性能本身、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原來如此重要。

純電動客車常用的IGBT模塊

如果不是專門從事微電子或相關行業的人,估計很少人能準確說出IGBT的中文全稱。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一種絕緣柵雙極電晶體晶片,這種功率半導體器件的主要作用是電能的變換與傳輸,廣泛應用於軌道交通、工業、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

IGBT之所以被稱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技術,因為它直接影響電動車功率的釋放速度。純電動或者混合動力汽車上的IGBT直接控制著放電時的直、交流電轉換,決定驅動系統的扭矩(直接影響加速能力)、最大輸出功率(直接影響最高時速),以及車輛的電能損耗(直接影響續駛裡程)等,所以被稱為電力電子裝置的「CPU」。

據悉,比亞迪最新研發的IGBT4.0產品的綜合損耗相比當前市場主流產品降低約20%,以採用比亞迪IGBT4.0的全新一代唐為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百公裡電耗下降約3%。通常一輛純電動客車上會採用兩塊IGBT模塊,對於日常運營裡程更長的純電動客車來說,電能的節約更為可觀。

IGBT研發既燒錢又燒時間

一直以來,人們把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稱為三電,即電機、電池與電控,而IGBT則是電控系統的核心器件,堪稱核心中的核心。此外,除了電控系統,汽車轉向助力、空調以及直流充電樁,都需要用到IGBT。而相關數據顯示,中國IGBT市場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90%的市場供應來自於英飛凌、三菱等海外巨頭。中國自主研發的IGBT為何落後於歐洲、日本,其中的原因很簡單:技術難、投資大、周期長、人才缺。通俗點說,IGBT不但涉及海量燒錢的應用技術,還有眾多燒錢燒時間的材料技術。

IGBT研發歷程展示

作為此次技術解析會的嘉賓,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力電子分會秘書長蔚紅旗見證了比亞迪IGBT的發展進程:從2009年9月比亞迪IGBT晶片通過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力電子分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標誌著中國在IGBT晶片技術上實現零的突破,到如今研發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碳化矽)晶片,成為國內技術標杆,蔚紅旗感慨地說:比亞迪是認認真真、扎紮實實在做IGBT,所以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IGBT不是靠燒錢就能夠實現突破的,即使砸100個億下去,短時間內也不會有結果。

在場的另一位嘉賓,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理事長周生明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比亞迪在IGBT核心技術的突破,不是今天想投入就能實現的,是積累了十多年的技術、人才和產業鏈共同的結果。他認為,比亞迪做IGBT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己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在這個最大的應用市場,可以充分施展拳腳。

目前,比亞迪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產業鏈的車企:包含IGBT材料研發、晶片設計、晶圓製造、模塊設計與製造,整車應用等。比亞迪第六事業部產品總監楊欽耀是最早參與IGBT研發的工程師,他說,應用端拉動非常重要,特別是IGBT這種關鍵元器件的研發,沒有應用端的拉動,很難實現產業化。

一次不被看好的收購再次展示了前瞻性布局

承擔IGBT研發製造的部門是比亞迪的第六事業部(比亞迪微電子),主要承擔著集成電路及功率器件的開發、整合性晶圓製造服務的生產任務。現有員工2300餘人,在深圳、寧波擁有兩大生產基地。其中,寧波比亞迪是比亞迪2008年斥資1.71億元收購寧波中緯後註冊成立的子公司。比亞迪當時收購這家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突破IGBT技術。在運營初期由於出現虧損,寧波比亞迪一度不被外界看好,當時一些媒體也對比亞迪的這一收購發出質疑。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碳化矽)晶片

時間是最好的答案,10年裡,比亞迪打破了歐洲、日本的技術壟斷,將IGBT技術從1.0迭代到4.0,這時,人們再次看到了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的遠見卓識。以當時的環境來看,王傳福的確是一個有眼光的人。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很多企業都在業務收縮,而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比亞迪收購了因破產拍賣的寧波中緯。這次布局,既是源於一個企業家的戰略眼光,也來自於一位技術型領軍者突破核心技術的迫切願望。

電動「中國芯」願景背後的意義

截至11月,比亞迪的IGBT累計裝車已經超過50萬輛,市場反饋良好。比亞迪第六事業部兼太陽能事業部總經理陳剛表示:隨著中國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IGBT產品實現量產,現在可以很自豪地說,在這個領域中國可以與德國、日本三分天下。

比亞迪認為,IGBT在未來3-5年將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不僅是因為成本,更因為產能不足導致的交貨周期延長。根據富昌電子(Future Electronics LTD)的統計:2018年,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IGBT模塊的交貨周期最長已達到52周(正常情況下為8-12周)。預計2018-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年複合增長率達30%,但同期車規級IGBT產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15.7%。

對此陳剛表示,今年年底比亞迪IGBT晶圓的產能將擴大到月產5萬片,如果一輛車用一片,相當於供應5萬輛車的產能。比亞迪規劃的下一步產能是,到2020年月產10萬片晶圓,每年可供應120萬輛車裝車。

不僅供應自身的整車,從明年開始比亞迪將有一部分IGBT對外供應。為了更開放地支持外部客戶,比亞迪不只從產能上做準備,在技術上也在做準備。據比亞迪第六事業部高級研發經理吳海平介紹:比亞迪車自己用的IGBT大部分為1200V規格,而大部分整車廠商用的是600-750V規格,比亞迪正在同步開發600V-750V產品,預計明年一季度可以正式進行認證。

比亞迪對外發布的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願景與規劃是,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規級功率半導體供應商,立志使比亞迪功率半導體晶片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應用,如高通之於手機、英特爾之於電腦。對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我們需要這樣有志向的企業,如果不能擺脫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境況,即使有再大的產銷量也沒有實質意義。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突破IGBT技術瓶頸,比亞迪:掌握核」芯「科技
    12月10日,比亞迪在寧波發布了在車規級領域,具有標杆性意義的IGBT 4.0技術,此項技術堪稱電動車CPU的核心技術,此前這項技術及零部件基本都被國外的企業所壟斷IGBT中文稱「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是電能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俗稱電力電子裝置的「CPU」,應用於直流電壓為600V及以上的變流系統,如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與新能源裝備等領域。■ IGBT作用是什麼?
  • 技術篇:比亞迪「雲軌」給世界帶來的改變
    雲軌是比亞迪旗下1000多人團隊,歷時5年,耗資超過50億元研發而成。比亞迪堅持自主研發路線,掌握軌道驅動、電機、電控、車身、底盤、轉向架、軌道梁、道岔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獨立完成整車、軌道、車站及通訊系統等各項建設。
  • 核心技術被歐美掌控,國產率不足60%,C919為什麼是拼裝機
    那麼,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商飛C919會不會被美國制裁!為何核心零部件被歐美掌控適航證,相信大家都知道,網上流傳最廣最安慰人的說法,為了拿到歐美的適航證。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不過是個藉口,其實,草率了。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為什麼要在意於美國的適航證,首先因為這是客機,航線越廣市場越廣。而美國的目的呢?
  • 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核心技術的IGBT打破壟斷 比亞迪半導體產業崛起
    近幾個月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弗迪模具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動力有限公司、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和豐田汽車合資成立了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上周,比亞迪宣布其旗下深圳比亞迪微電子正式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一時間,產業整合,分拆,大動作不斷。
  • 揭秘比亞迪第三代雙模技術核心之BSG電機,48V技術?
    近年來,迫於環境壓力,政府出臺一系列節能減排政策,強推車企完成降油耗任務。為了達到法規要求,各車企均發力新能源汽車與降能耗技術,「車用48V」越來越多車型開始搭載,而比亞迪發展到第三代的插電式混合動力DM 3.0技術也增加了BSG電機,二者是否一樣呢?
  • 新吳專訪 | 傑西醫藥:20年專注原創,潛心天然藥物研發
    新吳專訪第二十二期,請隨我們一同走近新吳區的創新藥企代表——無錫傑西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傑西醫藥」),看他們如何潛心新藥研發,不負百姓的自成立以來,傑西醫藥逐漸掌握了符合國際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標準的生產技術,通過時間長、樣本量大、質量高的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為指引,運用最先進的新藥研發技術,致力於以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為核心的常見病、多發病藥物的研究和開發。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傑西醫藥現已形成了從原料、製劑的實驗室研究,中試放大,到工業化生產的全產業鏈。
  • 300多個核心專利?刀片電池根本不是新發明,比亞迪只重新設計了外觀...
    在11日上午的第三屆中德汽車產業峰會上,比亞迪國際合作事業部總經理舒酉星透露比亞迪將在今年推出全新一代刀片電池,該電池經過非常長時間的醞釀和打造,擁有300多項核心專利。周一和周二,比亞迪應聲漲了13.55%,市值達到1458億。然而,這樣的重要信息並非來自公司的正式公告,而是來自於比亞迪董事長和國際部總經理在北京一個會議上的發言。
  • 刀片電池這把刀一出鞘,到底是揮向了特斯拉還是揮向了比亞迪自己?
    其實比亞迪已經用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比亞迪電池管理的技術實力是很好的,所以在比亞迪2017年轉向三元鋰後,也依然保持著15年電池安全0事故的記錄!假如全球企業都要比亞迪供貨刀片電池,比亞迪怎麼選擇?2021年30GWh,也就是30多萬的電池包供應量,你給誰不給誰?自己要不要用?剛剛發布的滴滴D1要不要用?寶馬要用給不給,奔馳要用給不給,大眾要用給不給,國內車企要用給不給?你就說給不給?
  • 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松下/蜂巢等動力電池技術「各顯神通」
    動力電池的成本,佔據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40%以上,是許多汽車企業和電池企業重點研發的對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續航裡程和延長電池壽命是電池技術突破中的重點。當前市場上,各種動力電池技術百花齊放,固態電池的發展也在加速。不過,相對於眾多尚未完全商業化的技術而言,行業巨頭們規劃中的動力電池技術更值得關注。
  • 降維打擊燃油車,比亞迪這一招有點狠
    這一行業首創的「以電為主」的混動技術,實現了超低油耗+超長續航+超級快充新的突破,堪稱比亞迪歷時數年精心烹飪的一道超級「硬菜」。 它到底有多硬核?
  • 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前世今生!
    把這兩家公司放在一起比,很多人可能覺得沒有可比性,不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兩家企業一直有很深的糾纏。一、緣起:2003年,有兩家車企悄然成立,一家叫比亞迪,一家叫特斯拉,兩家車企成立的初衷基本一致,都是致力於新能源汽車開發、推廣。
  • 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清單
    okuma最令人稱讚的是這家公司是全球工具機界中唯一的「全能型製造商」,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從核心部件(驅動器、編碼器、馬達、主軸等)到數控作業系統到終端,全部由自社設計開發完成,真正實現了軟硬兼備。  3/ 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是未來50年的全球大力發展的產業。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基本掌握在日本手中。  機器人四大家族:  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瑞典ABB,德國庫卡。其中發那科是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記錄保持者、利潤保持者、技術領導者。德國庫卡最弱,其核心技術基本外購,目前被美的收購。
  • 除了汽車和電池,比亞迪還有王牌,突破國外技術壟斷,估值超百億
    2020年最後一天,比亞迪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控股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籌劃分拆上市事項。雖未透露具體時間,但有相關機構表示,預計今年年內申報上市。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半導體成立於04年,主要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包含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下遊應用在內的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覆蓋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公司之一。
  • 比亞迪的新能源奇蹟:從中國速度到世界羅盤
    行業傳奇的背後,不禁讓人在25周年這個節點,重新審視比亞迪戰略布局及其蘊藏的未來價值。在世界之窗眺望世界深圳素有中國矽谷之美譽,從鄧小平在南海上畫圈開始,這裡註定要寫下不平凡。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批跨國企業在此孕育。比亞迪建成的首個廠區在深圳葵湧,這裡離著名景區大梅沙僅13公裡。海邊出生,海邊成長。
  • 比亞迪電機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稀土永磁技術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 比亞迪研發和生產的電機是永磁直流電機,該種電機線圈採用永磁體激磁,不採用線圈激磁的方式。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認為:比亞迪在電機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如何將磁體以更低的稀土材料發揮原有效能,將是比亞迪未來電機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比亞迪電機和電機控制系統由十四事業部生產和開發。比亞迪研發和生產的電機是永磁直流電機,該種電機線圈採用永磁體激磁,不採用線圈激磁的方式。
  • 比亞迪汽車研究院CAE仿真案例
    (中國軟體網訊)用戶背景比亞迪現擁有IT和汽車兩大產業群。2003年,比亞迪正式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現「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汽車製造與銷售領域。發展至今,比亞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車產業基地,在整車製造、模具研發、車型開發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三問比亞迪:關於電池怎麼說?
    電池是比亞迪的主要業務之一,也是比亞迪的夢想之一,從這一點上講,它自然應當不遺餘力地提高電池的性能、降低電池的成本。  可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電池性能的提高一直相當緩慢,根本無法滿足已經被傳統汽車「寵壞」的消費者的需求。寄希望於消費者捨棄原有的駕駛習慣,反而去適應電動汽車的特性根本只是一廂情願。電池能量密度如果不能有突破性的提高,電動汽車的前景只會更加黯淡。
  • 比亞迪半導體榮登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
    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晶片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進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比亞迪半導體自成立以來,從工業消費級半導體產品技術,到車規級高效率、高智能、高集成半導體技術一路摸索、跨越,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山頭」。
  • 2017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排名_第一居然不是比亞迪
    從出貨量排名來看,松下仍然位居首位,寧德時代緊隨其後,名次比2016年上升一位,而去年排名第二位的比亞迪的名次下滑至第五位。」,2008年10月全部統一改為「Panasonic」,始於1918年日本,世界著名消費電子品牌,世界500強,日本大型跨國電機公司,全球著名的綜合性電子技術企業集團。
  • 比亞迪:創新是發展的「永動機」成就新能源領軍者
    年,比亞迪開始做鋰電池,相比較鎳電池,鋰電池的技術要求很高,當時比亞迪的年銷售額只有幾千萬,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三洋、索尼、松下這樣的日本知名企業。  在電池和手機零配件業務之外,比亞迪更為出位的舉動是去做汽車,和自己原有業務完全不搭邊。  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牌照,開始自己生產汽車。這是比亞迪的第三次轉型。此後,比亞迪的傳統汽車業務也做得風聲水起。  2007年,比亞迪又把眼光瞄準了電動汽車,此時,電動汽車根本不被業內人士看好,比亞迪是最早進入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國家政策也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