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圓圓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收錄於話題#神經情報局36個
叮!您收到一封來自駐大腦前線特工的最新情報!
本文提要:
權威雜誌揭秘腦出血患者急性腎損傷危險因素,或與高血肌酐和高劑量尼卡地平有關
MRI vs CT,初始影像學檢查的選擇是否影響血栓切除術後的無效再通率?
偏頭痛是否加aSAH患者發生DCI的風險?《Stroke》最新研究一探究竟
駐大腦前線特工
我發現:血肌酐水平和高劑量尼卡地平與腦出血患者急性腎損傷相關
腦出血患者發生急性腎損傷(AKI)和腎臟不良事件(AEs)往往使病情複雜化,對預後十分不利。
為確定腦出血患者發生AKI和腎臟AEs的發生率和風險因素,以及AKI和腎臟AEs對腦出血患者死亡或殘疾的影響,密蘇裡哥倫比亞大學Iryna Lobanova博士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並於近日發表在權威雜誌《Stroke》上。
圖1.文章標題及作者信息
研究人員分析了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數據,該試驗將1000名初始收縮壓≥180mmHg的腦出血患者在症狀發作4.5小時內隨機分為兩組:
一組為標準降壓組,目標收縮壓為110-139mmHg;
一組強化降壓組,目標收縮壓為140-179mmHg。通過測量隨機分組後3天的每日血清肌酐水平來確定AKI情況。
在1000例患者中,共有149例(14.9%)患者出現了AKI,按嚴重程度分為I級、II級、III級,分別有132例(13.2%)、11例(1.1%)、6例(0.6%)患者;有65例(6.5%)患者出現了腎臟AEs,進一步分為輕度41例、中度20例、重度4例。與標準降壓組相比,強化降壓組患者出現腎臟AEs的比例更高。
多元回歸分析顯示:
基線血清肌酐≥110μmol/L與AKI風險增高相關(比值比OR,2.4;95%CI,1.2-4.5),也與腎臟AEs風險增高相關(OR,3.1;95% CI,1.2-8.1);
較高的尼卡地平劑量與AKI風險增高相關(OR,1.003;95% CI,1.001-1.005),也與較高的AEs風險相關(OR,1.003;95%CI,1.001-1.006)。
與沒有AKI的患者相比,有AKI的患者在90天內死亡的比例顯著增高(14.1% VS 5.4%),90天時死亡或殘疾的比例也明顯更高(53.0% VS 33.8%)。AKI患者在90天時有較高的死亡風險(OR,2.6;95%CI,1.6-4.2)和死亡或殘疾(OR,1.5;95%CI,1.3-1.8),而腎臟AEs與死亡或殘疾不相關。
由此可知,較高水平的基線血肌酐和接受較高劑量的尼卡地平與腦出血患者急性腎損傷和腎臟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增高明顯相關;而急性腎損傷的發生與腦出血患者3個月時較高的死亡率或致殘率相關。
駐大腦前線特工
我發現:以MRI作為初始成像方式,血栓切除術後無效再通率更低
機械性血栓切除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是急性缺血性中風(AIS)的重要治療方法,具有壓倒性的療效,但仍有很多患者長期預後不佳,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評分高於4分,生活質量差,這種情況被稱為無效再通(FR)。
已知的FR預測因子包括年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手術時間等。但患者選擇的初始成像方式對FR發生率的影響仍不清楚。
為探究初始成像方式的選擇是否與MT後無效再通率有關,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醫院Urs Fisch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Neurology》雜誌上。
圖2.文章標題及作者信息
研究人員假設成像方式(MRI vs CT)會影響哪些患者接受MT治療的決策,從而導致不同的FR發生率,並基於一項多中心、回顧性、國際性、非隨機觀察性研究評估這種相關性。
研究分析了2009年至2017年間納入的2011例患者資料,其中,999(49.7%)名患者為女性,中位年齡73歲,690例患者初始成像方式選擇了MRI,1321例患者選擇了CT。
對基線差異進行調整後分析發現,初始成像方式選擇MRI或CT與隨後的MT發生率無關(校正比值比aOR 1.048,95%置信區間CI 0.677-1.624)。
表1.基線信息
通過臨床訪視或電話隨訪獲得患者MT治療後90天時的mRS評分,若mRS評分為4-6則視為FR,2011名患者中僅有1489名患者獲得了90天時的mRS評分,並納入隨後的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
1489名患者中,38%(571/1489)的患者為FR,其中26%(393/1489)的患者mRS評分為5-6。與MRI相比,基於CT的選擇與無效再通率增加相關(44% vs 29%,P<0.001;aOR 1.77,95%CI 1.25-2.51)。
圖3. MRI和CT選擇對結果影響的OR和aOR
由此可知,與CT相比,MRI作為初始成像方式,機械性血栓切除術後無效再通率更低,作者推測這與MRI能夠提供更清晰的信息有關,更有利於在複雜的臨床情況下促進治療決策。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初始成像方式在無效再通發生中的作用。
駐大腦前線特工
我發現:偏頭痛不增加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的風險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是一種高死亡率的疾病,而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是其高死亡率和致殘率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擴散性去極化(Spreading depolarization, SD)在DCI的發生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偏頭痛患者可能更容易發生擴散性去極化,由此推測,患有偏頭痛的aSAH患者發生DCI的風險是否增加呢?
為探究這一問題,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的Hendrikus J.A. van Os醫生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結果於2019年9月1日在線發表於《Stroke》雜誌上。
圖4.文章標題及作者信息
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荷蘭3家醫院的aSAH患者,並通過簡短的篩查評估偏頭痛史。DCI是指持續超過1小時的神經系統惡化,除去再發出血、腦積水、腦水腫等其他原因。
共計納入了582例患者,平均年齡57歲,女性佔71%,大多數患者患有輕度至中度的aSAH,其中108例(19%)有偏頭痛史,包括57例有偏頭痛先兆者。
多變量Cox回歸分析顯示:
與沒有偏頭痛的患者相比,有偏頭痛的患者發生DCI的風險b並沒有增加(22% vs 24%,校正危險比aHR,0.89;95% CI,0.56-1.43)。
對年齡和性別相互作用的評估顯示:
有偏頭痛先兆(aHR,0.74;95% CI,0.39-1.43),女性(aHR,0.88;95% CI,0.53-1.45),年齡小於50歲(aHR,1.59;95% CI,0.72-3.49)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均未增加DCI的風險。
而在偏頭痛年輕患者中,偏頭痛病史與年齡之間的相互作用與DCI風險增加有關(P= 0.075),但納入亞組分析的人數有限。
由此可知,偏頭痛一般不會增加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的風險。未來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年輕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偏頭痛史與遲發性腦缺血的發展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
參考文獻
[1] Qureshi AI, Huang W, Lobanova I, et 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2020;STROKEAHA120030272. doi:10.1161/STROKEAHA.120.030272.
[2] Meinel TR, Kaesmacher J, Mosimann PJ, et al. Association of initial imaging modality and futile recanalization after thrombectomy. Neurology. 2020;10.1212/WNL.0000000000010614. doi:10.1212/WNL.0000000000010614.
[3] van Os HJA, Ruigrok YM, Verbaan D, et al.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Migrain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Sep 1]. Stroke. 2020;STROKEAHA120030118. doi:10.1161/STROKEAHA.120.030118.
本文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圓圓
原標題:《權威雜誌揭秘:腦出血患者使用這種常用降壓藥,可能引起急性腎損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