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銀行的三性原則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1、三性原則
(1)盈利性;商行銀行作為一個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為目標,盈利性是衡量銀行經營業績的核心指標。
(2)流動性;商行具有的應對客戶提現以及客戶借款的能力。包括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的流動性,前者指銀行資產 低成本變現的能力,後者指商行能以低成本籌資的能力。這裡的流動性一般指銀行資產的流動性。
(3)安全性;是指銀行的資產、收益、信譽等免遭損失的保證程度。安全性與風險性對應,為保證完全性,銀行要控制相應風險。
2、三者關係
盈利性一般與後兩者衝突,為了獲得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即安全性和流動性就比較低。
後兩者同向變動,流動性好,即安全性高。
3、聯繫
在某個範圍內三者可以協調,如果得到了政府擔保的可靠的項目,則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都較好。但是,對於政府強制要求執行但經營效益很低的企業發放的貸款,三性都較差。綜合來看,銀行應在保證安全性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流動性,提高盈利性。
二、利率對經濟的影響作用
1、利率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
合理的利率水平會提高居民的儲蓄意願,因此利率上升,儲蓄增加。
較高的利率水平會增加資金的使用成本,因此利率上升,投資下降。
2、利率對借貸資金供求的影響
利率上升,鼓勵儲蓄,因此借貸資金供給增加。
利率上升,增加資金的使用成本,消費投資需求下降,因此借貸資金需求下降。
反之亦然。
3、利率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
利率上升,短期使社會總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下降,短期內總供給不易變化,長期使總供給下降。
反之亦然。
4、利率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從理論上來說,資產的價格等於資產未來現金流的貼現。以利率作為貼現率來看,在未來現金流一定的情況下,利率提高,資產價格下降。(利率低,資金成本低,借入貨幣購買股票等,推動其價格上升。)
5、利率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高的利率水平,會使那些經濟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低的企業淘汰,使資金流向優質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反之,亦然。
三、利率期限結構的相關理論
1,(無偏)預期理論
該理論很好的解釋了長期利率會隨著短期利率的變化而變化,主要假設為
(1)投資者只關注預期收益率,對期限沒有偏好(對風險不關注);
(2)不同期限的債券完全可替代;
(3)投資者相同預期,市場完全競爭。
如果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會上升,則長期利率會高於現時短期利率
如果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會下降,則長期利率會低於現時短期利率
貢獻;很好地解釋了長期利率會隨著短期利率變化而變化
缺陷;不能解釋現實中大部分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的原因。
2、市場分割理論
該理論認為,市場可以分為長期市場和短期市場,以債券作為分析載體,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完全獨立,互不幹擾,各種債券的利率由各自所在的市場供求決定,不受其他期限市場預期回報率的影響。投資者受到法律,風俗,習慣等影響,對不同期限的債券有特殊的偏好。上傾的收益率曲線表示短期資金供求交點的利率比長期資金供求的交點低,下傾,亦然。
關鍵假設,不同期限的債券不能完全替代(人們對債券期限有特殊偏好為了保證流動性而持有短期,為了保證收入而持有長期)
如果長期債券供給增加,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其價格會下降,則長期債券收益率會上升,對短期債券利率不造成影響。
如果短期債券供給增加,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其價格會下降,則短期債券收益率會上升,對長期債券利率不造成影響。
貢獻;對收益率的曲線形狀給出新的解釋
缺陷;不能解釋長期利率隨短期利率變化的原因
3,流動性報酬理論(流動性偏好理論)
該理論認為,投資者是厭惡風險的,期限越長的債券,其利率風險就越大,由於風險的存在,投資者要求相應的風險補償,期限越長的債券,對應的補償就越多。
流動性溢價等於遠期利率與預期未來即期利率之差。
貢獻;解釋了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的原因,即長期利率高於短期利率的原因。
四、證券投資基金以及特點
證券投資基金是指通過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資金,有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作資金,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以資產組合方式進行證券投資的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方式。
特點:基金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投資工具,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集合投資。它將零散的資金匯集起來,交給專業機構投資於各種金融工具,以謀取資產的增值。在參與證券投資時,資本越雄厚,優勢越明顯,而且可能享有大額投資在降低成本上的相對優勢,從而獲得規模效益的好處。
2.分散風險。基金可以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在法律規定的投資範圍內進行科學的組合,分散投資於多種證券,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
3.專業理財。基金實行專家 管理制度,這些專業管理人員都經過專門訓練,具有豐富的證券投資經驗。能對金融市場上價格變動趨勢作出比較正確的預測,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資決策的失誤,提高投資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