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過度思考和內耗中解脫出來

2020-12-05 議事底站

正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覺知能力——能夠不帶評判地、如實地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情(see things as they are)。這種覺知的對象可以是外部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自身內在體驗,比如身體的感受、內在情緒、以及頭腦中的想法和念頭。正念練習要訓練的就是這種不帶評判的覺知能力和接納能力。

為什麼這種覺知能力如此重要呢?要解釋這一點,我們就得了解大腦的兩種模式:行動模式("Doing" model)和存在模式("Being" model) 。

大腦的行動模式

什麼是行動模式?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大腦解決問題時的默認模式。這個模式的主要功能就是想辦法實現大腦設定的某個特定目標。這個目標可能與外在世界有關,比如做一頓飯,寫完一篇報告,做旅行計劃等等,也可以與自我和內在世界有關,比如變得開心,不再焦慮、變得更加優秀等等。

當大腦處於行動模式之中的時候,它會啟用一個叫做「差異監控(discrepancy monitor)」機制來幫助自己達成想要的目標。它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它會以我們頭腦中某個想要的、期望的、或者被要求達到的某個狀態為參考,持續檢測和評估我們當前的狀況。

一旦這個「監控器」被打開,它就會立馬關注到此時現狀和目標狀態不一致的地方,而意識到這些差異的存在會激勵我們不斷想辦法去減少這些差異。當大腦發現事情現在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狀態時,它就會釋放出壓力激素,讓我們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於是,我們就會把精力集中於這個問題上,並調動所有內部資源,試圖通過無休止的思考來解決它。

差異監視器的工作原理:

1) 首先,我們創造一個想法:我們希望事情是怎樣的,或者我們認為它們應該是怎樣的。

2) 接下來,我們將其與我們對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

3) 如果事情的現狀和我們想要的有區別,那麼我們會產生想法和行動來縮小差距。

4) 我們監控進度,看看差距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並相應地調整我們的行動。

5) 當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與我們對事物的期望相一致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已經達到了目標。

這種做事情的方式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事實上,恰恰相反:這種方法作為一種在客觀的外部世界中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的一般策略,效果很好,無論這些目標是像購買我們每周購物清單上的所有商品一樣簡單,還是像蓋一棟大樓那樣複雜。

然而,這種模式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我們想要如果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無法通過行動來實現的,比如對自己的種種不滿和負面感受,對某件已經發生的事情羞愧情緒,對未來的擔憂等等,或者這個目標狀態的實現需要時間去探索,比如掌握好某項技能,解答某個心中的疑惑,那麼這個時候,過於執著想要解決「問題」,就會導致嚴重的錯誤。

舉個例子。假如你擔心自己某件事情會做不好。這個時候就出現了現實和理想狀態不相符合的狀態——你不喜歡這種擔心。於是,你的大腦就會把這個害怕出現的狀況當成是一種威脅,並啟動「行動模式」,開始解決「問題」。

可問題是,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而是源於我們的想像。但是大腦並不知道,它也不會就此罷休,只要行動模式被開啟,它就會陷入無休止的思考之中。

然而,即便你在頭腦中琢磨一萬遍,你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反覆思考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反而會不斷強化我們的負面情緒,讓你感覺更糟糕。要知道,擔心所引發的消極的情緒往往會引發出更多消極想法,比如你會開始想像自己做不好之後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而更多而消極想法又會帶來更多、更強烈的消極情緒。

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失控,思考者就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可自拔。這就有點像,大腦的某些部件開關打開以後,便被卡住,再也無法關閉。於是,你大量的寶貴精力和能量就會這樣被內耗掉。

如果仔細去觀察,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常常發生:那些沒完沒了的努力嘗試、過度擔憂和焦慮、沉溺於自我批判、備受消極事物折磨等習慣傾向,都說明行動模式正在竭力工作,在企圖解決「問題」。事實上,只要我們頭腦中存在著類似「必須」、「應該」、「一定要」的執念,背後就一定有行動模式的身影。

大腦的存在模式

與行動模式相對的就是存在模式。如果說行動模式的關鍵詞是改變和解決問題,即想辦法縮短現狀和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那麼存在模式的關鍵詞則是接納和允許——允許一切如其所是,不企圖去消除或改變什麼。

當你的頭腦中沒有需要達到目標或評判標準時,「允許」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也意味著你的注意力不再局限於當前那些與目標實現直接相關的事情上,所以,在存在模式下,你的頭腦更為開放,視野更為廣闊,體驗也更加豐富。

存在模式與行動模式的時間焦點是完全不同的。在努力實現某個目標的時候,我們經常需要計算出不同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預測如果我們達到目標可能會發生什麼,或者回顧我們曾經處理過類似情況的記憶,以獲得現在如何繼續的想法。這樣的結果就是,在行動模式下,我們想的不是過去就是未來,而很難有「活在當下」的體驗。

在存在模式下,大腦因為不存在要「達到某處」的衝動,也沒有需要實現的目標,所以它可以完全專注於每時每刻的感受和體驗,它的關注點就只在當下,而不是未來或者過去。

除了在時間焦點上存在不同之外,存在模式還涉及到我們與想法和感受之間關係的轉變。在行動模式中,想法和感受都是一種工具,大腦需要通過思考來尋求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的途徑,而感受則可以給我們提供反饋,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這有利於我們做判斷和選擇。

相比之下,在存在模式中,想法和感受變成了一種發生在頭腦中和身體上、可以被觀察的事件,它們會自己出現,然後又自己消失。當我們把感受被當成是觀察對象來對待時,感受便不會立即觸發大腦或身體的舊的反應習慣,這就使得我們有能力與自己不喜歡的感受相處。同樣的,頭腦中「做這個,做那個」的想法和衝動也不會自動地觸發相關行為,因為對我們來說,它們僅僅是想法而已。

這裡要澄清的是,行動模式和存在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僅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大腦模式,可以用來應對不同的生活狀況。行動模式本身不會導致問題,只有在被用在錯誤的目標上時,才會出現問題。所以,關鍵得學會什麼時候用行動模式,什麼時候關閉它。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正念的核心價值,就是幫助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從「行動模式」切換到「存在模式」,也就是從想要解決問題,消除某種狀態,到接納它,允許它存在。

大腦的能力並非僅限於通過行動模式簡單地分析問題。過分依賴行動模式,反而會使得我們看不到還有其他可行途徑。其實,的確存在其他途徑。如果你停止思考,稍加反省,就會發現大腦並非僅限於思考。它還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思考。這種純粹的意識形式(存在模式)使你可以直接體驗世界。

純粹意識高於思維。它是一種不同的認識方式,可以幫助你了解大腦扭曲「現實」的過程。它可以幫助你擺脫大腦過度思考、過度分析和過度判斷的自然傾向。你開始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你的苦惱,以極為不同的方式處理生活難題。不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你都發現自己可以改變內心狀態。你不再依賴外部環境實現快樂、滿足與心理平衡。你重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解決問題的新視角

愛因斯坦說: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我們不可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辨別和解決問題的努力就常常會被自己的偏見和成見所阻撓。

缺失整體覺察會妨礙我們看到解決問題存在的不同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容易被卡在問題或危機之中,因誤讀事物的本質和情形而制定錯誤策略,做出錯誤選擇,而不是通過問題洞察事情的本質,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在被卡住的時候,我們傾向於產生更多的問題,讓情況變得更糟。這種體驗讓人感到挫敗、沮喪和不安全。當自信心遭受打擊時,我們會對自己解決其他問題心存疑慮,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而這種對自己的懷疑又會成為自我無能的預言。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

舉個例子,當你在遭遇某些問題和困境時,如果你習慣性地對自己說「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我不能....」「我永遠不會...」,那麼有件事是非常確定的,你肯定無法做到。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把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以這種習慣性思維對待自己,一旦面對挑戰性問題,你就會置身於自己製造的束縛情形中,降低成功的可能。如果你的信念、態度、思維和感覺總是製造些不去面對挑戰的理由,讓你不去承擔風險,不去探索對你而言什麼是可能的,局限於自己的認識和信念中,不去探尋問題的全相和本質,這些想法就會使你失去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束縛你積極改變人生的能力。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你並不真正了解在特定的情況下你究竟有多大能力去應對挑戰。如果你能夠放輕鬆,去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即使你不太清楚方向在哪,就算內心依然有些懷疑自己的能力,但還是堅持去行動,那麼你的實際能力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踐行正念,否則你很少有機會和能力非常清晰地去關注這些內在的對話,琢磨它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涉及到有關自身能力的想法和信念時。

正念練習看似簡單,但是這種簡單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智慧與力量。通過正念練習,你將學習如何擱置行動和解決問題的衝動,轉換為存在模式,如何留時間給自己,如何慢下來,並滋養你身上的那份寧靜和自我接納,學習去觀察在每一個瞬間裡頭腦裡有些什麼,如何去觀察念頭,如何把它們放下而不至於被它們糾結和驅使,如何創造空間,以新的方式去看待老問題。

這些都是正念的功課。你練習得越是有系統,越是有規律,正念的力量就會越多,並會更多地為你效勞。

雖說正念無法幫助我們直接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不會直接給我們什麼「答案」,但它可以向我們提供的,是一種存在之道,一種看待困難的方式,一種與自我和解、把生活變得更快樂、更豐富的方法,以及一種更有掌控的感覺。有了這些為基礎,我們才能從過度思考和內耗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理解、思考和解決問題,永遠把精力用在有益的方面,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過度猜疑使人產生偏執,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停止過度思考
    但是要想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你必須學會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停止過度猜疑。當思維失控時,問題就出現了。當人們開始對他們的伴侶、自己和關係本身產生錯誤的印象時,過度思考和過度分析可能會適得其反。焦慮和偏執的過度猜疑會導致衝突,如果不加制止,可能最終會結束你們的關係。
  • 如何停止過度思考?
    思考是一件好事,它是人類之所以如此獨特的原因。如果停止思考,我們將沒有農場、書籍、文明等一切現在美好的事物。然而有時候,我們會過度思考,導致自己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焦慮,所以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如何去除那些惱人的想法,並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一些。就像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步驟那樣,第一步,我們要察覺問題的存在,你要知道當你感到焦慮時有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在問題而非外部問題。
  • 生存智慧: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跟隨三個步驟,你會變得更強大
    一個人痛苦的時候,當我們陷入到抱怨和指責的情緒中,這只會建立惡性循環,會讓我們變得愈發的缺乏智慧,因為我們全部身心都被情緒所控制,而如果我們想要解脫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隨這三個步驟,我們就能夠回歸到當下,擁有全然的成長和智慧。
  • 心理學:想的太多心好累,5招幫你克服思慮過度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大腦經常處於處於思慮過度的狀態,這種情況增加了我們的心理壓力,從而讓我們感到焦慮,壓抑和不安。如何避免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家給了下面5個建議。(1)正視過度思考的危害很大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這比通常想像的還要大。心理學家們發現,長期性焦慮和抑鬱與過度思考有著明顯的因果關係。同時,過度思考的人往往在情緒控制方面,也要弱於常人,她們情緒波動的頻率和強度明顯要大上很多,這最終影響到了她們的身體健康。
  • 陷入某種思考無法自拔,讓人非常痛苦,有4個停止過度思考的方法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很想從某一個思考中抽離出來,卻無法自拔,身不由己的去思考一個問題,讓人痛苦不堪。我們所有人,或許都有過度思考的經歷,包括我自己在內。不過,如果過度思考過於頻繁,會讓人疲憊不堪,甚至出現精神障礙。
  • 要學會讓自己停止過度思考
    思考本身是一件好事,是我們處理問題的利器,但我們沒必要在醒著的所有時間都拿來思考。過度思考會導致很多問題,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身體上的。無論你想在未來取得多大的成就,也無論你在過去遭受了多大的痛苦,都要珍惜你現在還活著的當下——你沒有時間去思考,只有時間去體驗。
  • 「有一種累,叫胡思亂想 ……」:大腦的過度思考,正在讓你發揮失常
    01.短時間的過度思考能降低焦慮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面對一些不確定的結果時,可能就會產生一些無法控制的消極思想。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高考成績出來之前,或者準備和你喜歡的人表白的時候,總會覺得擔憂,一直在想結果會怎樣。而結果確定之後,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有一種安心了的確定感。
  • 有一種累,叫胡思亂想 | 大腦過度思考,正讓你發揮失常
    處理問題時專注思考,或者閒暇時頭腦裡偶爾有些想法產生,這很正常。而如果因焦慮,導致頭腦持續不受控,被各種想法填佔,這些想法對問題解決實際上幫助不大,但是卻會影響睡眠質量、工作的專注程度,那麼此時你可能就陷入過度思考了。焦慮的時候為什麼會止不住地思考?這種思考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改善呢?今天,大叔就和你聊聊過度思考這件事!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可凡事過猶不及,當一個人過度對自己關注時就會陷入到「反芻思維」中,這種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有部分學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抑鬱症的臨床特徵和易感因素。
  • 「鬼壓床」的感覺太可怕了,怎麼能夠快速從中解脫出來?
    這就是傳說中的鬼壓床,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深深地體會到那種絕望的感覺。那麼,鬼壓床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快速中這樣可怕的感覺中清醒過來。鬼壓床是怎麼回事?鬼壓床其實不是那麼玄乎,而是一種睡眠障礙。鬼壓床就是發生在快速眼動期,做夢的活動在加速,除了呼吸肌和眼肌在活動,其他的肌肉都是在放鬆狀態。當你突然醒過來的時候,大腦還沒有及時的反應過來,根本來不及指揮肌肉,就會出現意識清醒,但是身體不能動彈的現象,也就是大家說的「鬼壓床」。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在做夢的時候,做出一些很出格事情,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是別人。
  • 你過度思考了嗎?5個方法讓你獲得「簡單的智慧」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陷入了「如果自己知道春天村子裡也會有野獸就好了」這樣的過度思考裡,並因此而不斷地懊悔和痛苦。不過,什麼是過度思考呢?他們會為很多事情而煩惱,甚至批評和挑剔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在我們生活中,過度思考是很普遍的一個存在,如網上常見的一個自我調侃,白天和別人吵架吵輸了,晚上睡覺時還在為此而鬱悶:為什麼吵架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現在想起來卻妙語連篇呢,我可以這麼回的呀!
  • 怎樣避免過度思考,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
    總是想著做好所有的準備才開始一項計劃,常常擔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陷入了無盡的思考和分析的循環之中,到最後卻往往什麼都沒做成。本期的話題,唐歌就和你來聊一聊:怎樣避免過度思考?如何克服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一 為什麼要避免過度思考?
  • 你不了解的晶界特性:晶界內耗(科普級)
    材料的界面問題是材料科學的一個帶有共性的重大問題,因為界面可以具有與材料整體大不相同的結構和性質,從而對於整個材料體系的性能具有關鍵的影響。 晶界是界面的一種類型。關於晶界的結構和性能的研究是一個古老的但是迄今未得到滿意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無論在學術方面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幾乎所有在實際應用中的金屬和合金都具有晶界。
  • 力學所在多晶材料內耗峰值的尺寸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振動的琴弦可持續很長時間,而某些材料在沒有外部激勵時會很快停止振動,兩者的差異通常由材料內部的微觀結構以及微觀結構的耗散導致,物理上稱之為「內耗」,即固體振動過程中的能量耗散,表徵材料的阻尼性能。作為多晶材料重要的內耗源,晶界力學弛豫會引起內耗。
  • 孩子年紀還小,卻總是「過度思考」,家長應當暗喜還是擔憂?
    但是,也正因為小孩這樣單純的屬性,對於一些沒有接觸過的問題,或者是會讓他們情緒產生波動的事情,都會陷入一種思考的狀態,那麼,小孩過度思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小表妹的這樣一個反應和表現,其實就是過度思考的一個結果,正是因為自己想到了會出錯這件事,所以就一直陷入在這個怪圈裡面出不來,影響她的情緒。一、 那麼,為什麼小孩會陷入這種過度思考的狀態當中呢?1.情商起決定因素。
  • 有了素材和想法就是思考了嗎?你錯的很離譜,沒有它,談不上思考
    源自於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消極情緒;我們做一件小事情都希望面面俱到,要麼是完美主義者要麼是焦慮人群,導致我們有了一種強迫症。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
  • 幸福就是不過度
    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有寫道:「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人這輩子,無須過度求滿,否則物極必反。好的人生在於「不過度」。01 怒不過度我們常說,出離憤怒。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會怒火燎原,釀成大禍。真正有涵養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 如何提高孩子思維力?用好玩的思維可視化,把孩子的思考畫出來
    現在的父母們都在為孩子幼兒園升小學、小學升初中而感到煩惱和迷茫,不知如何教起,其實簡單的加減乘除對孩子來說已經不再是難題,因為每個孩子都很聰明,因此,如何引導孩子講腦筋用在學習上才是關鍵。
  • 你是過度思考者嗎?在頭腦中花費太多的時間是否會影響精神健康?
    她花了好幾個小時分析突然出現在她腦海中的想法。 她也會過度分析別人對她說的話,總是質疑是否有消極的意圖。你是否曾經也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過度分析自己想法的痛苦循環? 過度思考是憂慮、沉思和強迫性思考的顯著特徵。 但是過度的思考並不局限於這些情況。 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它對我們的情感健康、幸福和幸福的負面影響。 許多人認為過度思考是他們性格的一部分。 他們沒有意識到對付這種引起焦慮的習慣和策略是不是可行的。
  • 不知佛法中定和慧的作用,想要獲得解脫比較難,看看定的作用吧
    定的意義和作用定是什麼呢?就是定力。為什麼佛法修行中需要定呢?沒有定力你在面對惡緣之時沒法把握自己的心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沒有定力,你本來清淨的心,可能會隨著外界的惡緣而同化,不在清淨安詳。就好像世俗之中本來安分守己的人,突然面對外界巨大的誘惑,做出違背本心的違法之事。這就是沒有定力,阻擋不了外界的惡緣。定的作用就是培養你的定力,抵禦外界的惡緣。